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论文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论文

5

2023-06-12 09:52:30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学生原本就是充满活力的。活力语文课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得到思维的挑战,要努力打破常规,让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是真实课堂的回归。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实现自由生长。

  摘要:学生原本就是充满活力的。活力语文课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得到思维的挑战,要努力打破常规,让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是真实课堂的回归。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实现自由生长。

  关键词:活力课堂;真实学习;思维挑战;生命成长

  活力,是生物与生俱来的生命力,也是其适应环境、维持生长所具备的能力。教育充满活力,学校呈现出活泼泼的气象,师生表现出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师的活力源自对教育的热情、孜孜以求的治学状态;学生的活力表现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

  活力语文课堂,是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展现出活力四射的精神状态,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这是活力语文课堂的样态。

  一、活力语文课堂,要经历真实学习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语文课堂上的体验过程是不可替代的,要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会真正提升其语文能力和素养。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静悄悄地学习未必不充满生命活力。

027c00e42ae7fd852ba32822204ca626.jpeg

  (一)真实学习,让学生体验“预学”

  真实学习,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真实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启迪、点拨、等待和指导。真实学习要发生,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前学习课堂相关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合作研讨,达到教学的新高度。

  学习“真正发生”是可以做到的,关键是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准备,“预学”就是一条路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心中要有一根主线,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在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状况,这靠的不是按部就班照着教学设计上课,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反馈的“预学”情况制定新学案。这才是孩子课堂学习的新起点。

  学习永远没有止境,也没有先后,只要适时就是最好!“预学”就是学生主动自学,课文拿到要自己读读看,哪些是能读懂的,哪些是要查字典可以的,哪些实在不懂,做好记号,课上认真听讲,课上还没有解决,可以在课后问问老师。学生开展自主“预学”,就是学习的最好开端。

  老师要精心选择预学的练习,少一些照搬的,多一些闯关类的、积分类的“预学”尝试。一项活动要长久就要有及时反馈,还要强化这种积极的效应。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真实学习,在关键处“停留”

  我们常会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一种现象: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抛出“你说,你说,你来说……”学生依次回答,环节紧凑,好像水到渠成。可是,回过头来一想,学生在课堂上真的有所得吗?难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仅靠这顺畅的一问一答就能实现吗?

  课堂超乎寻常的顺畅或许正掩盖了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顾及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需要,脱离了教育的真实意义。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环节的顺利,而忽略学生真实的学习感悟,还可能剥夺了本该属于课堂的那份意外的精彩。

  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朗读诗歌我们不要单讲一个标准,要不断尝试,感受朗读节奏的美感,需对照文字表达的意境来决定停顿和快慢。其中的妙处就在于文中的内容不是直白的,而是带着读者去展开想象,那金戈铁马的战场,“欲将轻骑逐”的骁勇,栩栩如生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柔美,等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作者心独特的告白,不是直接说要做高洁、不同流合污的人,而是通过梅花的清气来表达。这些都要在“停留”中让学生慢慢品味。

  教师教学生的是学生没有看到的东西,但可以通过适时点拨而让学生感受到。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一定会在学生应该“停留”的地方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发掘语言的妙处,感受作者的写作用意,真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真实学习,让每个学生成为主角

  我们常看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不轻松”,这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更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关注教师怎样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教师如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过程;关注的是教师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不是生生之间简单的竞技场,更不是个别学生的表演场,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角,而教师是幕后工作者。教师主要职责是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地开展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主要起到发起、助推、点拨的作用,要允许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二、活力语文课堂,要具有思维挑战

  教师要关注“看得到”的真实学习过程,但是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是“看不到”的,而“看不到”的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学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训练,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篇课文一定有值得学生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语文教学要有核心问题的引领。这个核心问题就像是导航员,指引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一)发现问题——“众里寻他”

  人们常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的确如此,教学到了一定的阶段,教师就会有职业倦怠,而倦怠的深层原因是发现不了新奇的事情,重复开展教学工作造成的。学生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发现问题的敏感度下降。

  学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年龄,也是最有可塑性的时期,养成学习提问的习惯,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要慢慢培养的,教师要珍视学生自己的提问,哪怕这个问题不着边际,也不要马上否定,这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是开启自主学习的起点。

  教师可以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个个罗列形成一个“问题清单”。用“问题清单”的方式启迪学生如何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小英雄雨来》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雨来叫“小英雄”?什么样的人才配当“英雄”?作者明明写的是雨来,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笔墨在写扁鼻子军官?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小雨来在水里的样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者写两个字“秋天”用了一段?通过罗列问题,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是相关联的,可以适时归类问题链:“明明还是小孩子的雨来怎样成为英雄的呢?”“小英雄雨来的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等等。

  在学习起步的时候,学生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可能在教师几次的提点中,学生会对“问题清单”的学习方式慢慢熟悉起来,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方式。

  (二)归纳整理——“爬梳剔抉”

  问题可能很多,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这就是“爬梳”。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充分地让学生发散思维。但除了“发散”更要有“剔抉”,就是对梳理的问题进行归纳,而这种归纳的能力才是高阶思维的表现。

  例如,在教授《琥珀》一文中,学生会对琥珀的形成感兴趣,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琥珀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为什么那些动物在里面不会腐烂?”“经过这么多年,科学家怎么知道是几千万年前发生的呢?”,等等。显然,学生都会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来展开教学。

  对于学生的各类问题,教师首先不要感到麻烦,这正是教学生归纳整理问题的好时机,绝不要代替学生去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以上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为:琥珀形成的要满足什么条件?以及,琥珀本身特点和研究价值?这样归类整理后,学生再从文中去自己寻找答案。这就是带着思考去阅读,学生通过这次的研究,不光理解了课文,还掌握了一项学习语文的本领。

  (三)综合运用——“柳暗花明”

  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学习语文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才会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像《大自然的文字》这样具有科学探索性的文章,教师除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文字”的魅力外,孩子内心中一定希望在现实中找到类似的“文字”。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发现蚂蚁创造的“文字”。孩子们通过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可以自己为“蚂蚁搬家”配上一幅绘画,再添加一段文字,“天空阴沉沉的时候,你看到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搬家。对于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来说,他会告诉你——雨马上要来了!”同样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发现“树的年轮”“蜻蜓低飞”“树叶脱落”等有趣的“大自然的文字”。

  语文像一个乐园,绝不是枯燥乏味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语文学习,指引孩子在他们感兴趣的乐园里尽情游玩,带着自己的疑问,到处去观察、体验、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

  三、活力语文课堂,要努力打破常规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敢于突破原有教学陈规的束缚,要勇于创新,才会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新境界。

  (一)利用生成的资源,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堂就像一个“孵化场”,无时无刻不在呈现着学生成长中的“此刻的样子”。“此刻的样子”有时是不尽如人意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资源,有时学生的错误也能成为教育资源。

  例如,笔者教授四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归纳关于“我”在园子的事件。笔者让学生把这些事件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读一读,让学生发现这些事件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发现有些是“我”和祖父一起做的,有些就是“我”一个人在玩。这时笔者让学生填空“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学生说完了再次归纳,发现在园子里的祖父一直是在辛勤劳作,而作者是在玩,甚至是在捣乱。接着联系生活,当小孩子捣乱的时候家长是怎样的?文中的祖父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就发现祖父是一位仁慈、宽容的人。

  有了刚才的梳理,笔者再让学生探究,有了祖父的园子,什么在发生变化?有了祖父,“我”变了,变得怎样?有了祖父,园子也变了,变得怎样?学生很快发现,有了祖父,“我”在变化,变得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有了祖父,园子也在改变,所有的植物动物都自由自在地生长,连“太阳”也变得特别大。

  笔者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在怎样的情况下感觉太阳更加明亮、温暖了。开始学生只是关注天气,觉得是当时的季节的原因,正是中午的时候太阳很热。慢慢地,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发现这里的“太阳”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正是祖父的慈爱,让太阳更加明亮。联系生活,有学生说,“当过生日的时候,连家里的客厅也会明亮一些”,还有学生说,“当体育课大家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连操场也会宽敞一些”。

  在教学中,老师们要善于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探讨空间。这样学生学习思路才会更加开阔,才会有更多的、意外生成的精彩。

  (二)填补文本的留白,拓宽学生的见识

  语文的学习策略重要的是“还原”。“还原”,不仅呈现课文中的样子,而且可以把文中留白的地方填补进去,让学生尝试体验编写教材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是十分有挑战的。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田忌赛马》一文,课文主要讲的不是田忌,更不是齐威王,而是出谋划策的孙膑。这里暗含着作者的写作手法,用田忌和齐威王的这场赛马,突出孙膑的谋略之高超。

  文章对孙膑的描写很简洁,但很关键。“经过几次看比赛”说明孙膑善于观察,“胸有成竹”看出他对比赛稳操胜券,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把比赛的经过演绎了,胜负已经出来。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发现?为什么在他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不提前告知?这都是谋事的策略,关键时候才会显出本事,沉着冷静,应付自如!

  于是,笔者在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也要做到“成竹在胸”,对于教学的过程要做好预设,早做谋划,对学生有益的方法才会及时出现。文中描写三次比赛后“田忌的反应”,目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是为了衬托出孙膑的计谋很高。但是为什么作者不写齐威王呢?这正是训练的机会。笔者让学生在边上添上齐威王的形象,学生都很乐意做这样的作业,把第一场赛马获胜后却又连输两场的齐威王描写得惟妙惟肖。

  一篇课文就是在经历一次“人生感悟”。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训练的点,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拓宽自己的见识,感受到别样的生活经历。

  (三)关联儿童的世界,倾听成长的声音

  儿童,本身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世界。儿童世界里的事物与成人的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天真,尊重儿童暂时的不成熟,引导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最近笔者在教学生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笔者在想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设定是为了孝敬、报答母亲,这是德育课;而语文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联系生活来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学习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

  文中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词语,如“怂恿”“数落”等,这些词语只有在生活中创建情境才会深入理解。“怂恿”,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对话情境:一个爱踢球的男生,要让另一位男生去踢球,他会怎么说动他。这就需要爱踢足球的男生鼓动另一位男生,踢球多么的快乐、洒脱。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怂恿”的意思。而生活中,学生被“数落”的情形这次小组认领到的任务单是用画画形式展示课本内容。她用两张作业纸画了18张连续的小图,小组其他同学给配上解说词,就像连环画一样,把课文内容准确完整地呈现出来。在后续的时空对话组编写台词和哑剧组编写表演脚本时,还能给他们做技术指导。她的表现非常活跃,综合能力也很强。

  还有B班讲故事的男生,是课堂上不被人注意的中等成绩学生,这次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读课文,并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为整个节目的上选立下汗马功劳。后期,因为他训练过度,嗓音沙哑,由其他同学代替他在学校元旦联欢会上表演,他也毫无怨言,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非常令人感动。

  3.语文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训练。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从积累基础的文言文字词开始,阅读文言文文本,把握故事情节,领悟故事主旨,透过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收获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素养的同时,通过编写表演剧本的脚本,厘清故事中的屠夫和狼的形象,领悟到文章主旨,得到人生启迪。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并不觉得阅读难、写作难,反而是兴趣盎然地进行练习,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训练得到落实,语文能力整体得以提高,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活动后思考】

  1.要关注那些边缘化学生。比如,上述A班那个女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是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看不出来的。如果没有这次活动,她的光芒就完全淹没在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中,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教师自认平时是关心班级里的学生的,但这个学生的突出表现给教师上了真实的一课。人不可貌相,教师要把自己的目光多向班级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们投一点儿,对他们的评价,一定要综合观察,千万不可单一地以成绩论英雄。

  2.语文课堂新授课进度应该适当放慢,难度可以适当降低,作业设计要有坡度,作业完成的时间可以灵活些。农村学校里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腼腆胆小的学生,更得放慢教学的脚步,让这部分学生有机会能追上班级的授课进度。他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属于掉队人员,掉得厉害的同学,甚至连字都认不了几个。教师曾经请B班一个同学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他连“期”“夜”“涨”“剪”“窗”“烛”这些字都不会读。这样的学生,想要让他们跟上大部队,快速进行整本书阅读、整篇文章理解和解答,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

  3.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单单是课堂上把学生分为一个一个的小组,让他们围成一堆在课堂上讨论的那几分钟时间就是“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也不仅是让学生们认读词语、朗读课文、了解作者这些简单的事。自主学习,要有恰当明确的内容,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合作的小组人数、人员结构、合作时间,都需要精心安排。探究的问题设定、问题的开放程度、难度系数考量等都必须考虑清楚。

  四、结语

  作为母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活泼有趣的,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要建立起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桥梁,让语文的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经常性地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吸引学生愿学乐学爱学语文。语文学习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强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在语文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