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论文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论文

3

2023-06-12 09:47:36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意义,然后阐述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提出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策略,包括调动学生自觉提高政治认同素养的积极性;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政治认同良好网络舆论环境;学校和家庭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政治认同观念。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意义,然后阐述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提出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策略,包括调动学生自觉提高政治认同素养的积极性;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政治认同良好网络舆论环境;学校和家庭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政治认同观念。

  关键词:政治认同素养;高中生;网络环境

  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教育,提倡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并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任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而政治认同作为学科四大素养的核心和导向,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快更好地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厘清当前我国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意义

  认同,就是对某一事件表达自己认可或赞许的态度;政治认同则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会自觉地以这个体系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政治行为,其形成过程会历经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到政治行为这四个环节,其事关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决定着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国家发展的趋势[1]。而对高中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则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61248e4a949336f16a32abd702a4dcc.jpeg

  (一)有利于促进政治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对本国政治的高度认同是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石,其可为实现政治稳定提供不可或缺的群众基础和坚定的思想基础。民心所向是政治的最大胜利,而认同则是维持这份胜利的精神支柱。不论是政党的兴衰存亡还是政权的稳固或颠覆,人心始终起着决定其前途命运的作用。“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62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抱有稳定的认同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关键所在。对于本国政治有认同感,可以把人们凝聚和组织起来,可以促使中学生形成对于我国现行的政治统治体系和一系列制度的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在心理层面形成认同,最终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我国的政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作用,可以使政治认同素养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念,外化成他们的日常行为。

  其次,政治认同是政治发展快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68而’00后作为我国未来储备的人才力量,一直以来都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他们进行政治认同的培育,可以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我国社会所需要的“四有新人”,可以说这与我国政治的稳固和发展密不可分。提高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有助于他们以辩证思维的方式看待现实问题与社会矛盾,进而使其对我国的国家体系充满自信心,这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迈向新征程。而如果高中生对国家政治的认识方面出现了偏差,思想方面出现负面的波动,就会使得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方面受到消极影响。

  (二)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在中国,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富强梦,也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独立富强梦,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彻底实现需要每一个人的持续奋斗,而政治认同的培育是“中国梦”得以顺利实现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表现在政治认同方面是指我国公民对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等从心里认可和支持的积极态度,它可以把公民紧紧团结和组织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中国梦的实现则须依靠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体系的认可,依赖人民的力量,使全体人民认识到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梦,如此才能让其得以更快更好地实现。高中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繁荣复兴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代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而后建设国家,或者直接步入社会,为我国基础建设做贡献,无论如何,他们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公民的主力军,故对其进行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则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培育高中生正向的政治认同素养,促使其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和国家的建设有机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保持初心,并激励身边的人砥砺前行,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群众基础和精神基石。

  (三)有利于提升高中生政治素养,形成完善的政治品德体系

  对于高中生来说,政治认同是组成个人政治品德的关键和反映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而对政治的认同感的不同则反映了他们在政治人格的完整性、政治素养的完善性、政治价值取向的正确性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特殊性,他们的政治人格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政治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塑性[3]。首先,如果高中生具备高度的政治认同素养,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及时根据形势调整政治认知,确保政治态度的正确性,对我国政治保持高度认同,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积极提高政治修养,进而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其次,当政治认同水平提高时,可以促使高中生主动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和关心国家大事小事,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活动,不随波逐流,保持政治清醒,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也从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高中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依然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学校必须提高重视,认真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具体来说,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面临以下现实挑战。

  (一)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限制导致政治认识出现片面性

  高中生处于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随着自身的发展及对相关知识的积累,他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对待事物会有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和特有的认知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逐步形成[4]。同时,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存在性格急躁、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强烈、意志力不够坚定等不可避免的缺点,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对于事物的正误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倾向于根据自身利益进行选择,在对相应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政治知识的认知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待问题缺乏理性批判思维,尤其是对待一些社会舆论问题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特别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负面事件等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高中生由于能力有限,不能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不公平事件采取相应的举措,这导致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此外,由于未能形成辩证思维,大部分高中生对于网络上发生的一些不公平之事及负面言论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尤其是网络上存在一些混淆视听的案例,让学生在面对发生在自己面前或周围的负面现象的时候,难以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信任感。正是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够,才使得他们的政治认知结构存在片面性,进而导致部分高中生存在政治盲从和非理性政治认同的问题。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导致政治情感呈现矛盾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增快,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其带来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表明我国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奋斗[5]。这一矛盾带来了社会、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涉及城乡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教育资源分布等。考虑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学校应该主动提高高中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使其能够在促进我国政治向好发展中用自己的力量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实际上,许多高中生都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团结一统的民族情感,他们支持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点,但受内外因素干扰,容易将个人价值或利益放在首位。当代高中生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的提出而自豪,会为“G20峰会”的成功召开而欢呼雀跃,但是如果问及他们日后是否会去偏远地区建设国家的时候,其表现得却不够积极。由此可见,高中生虽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就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但是部分学生并不会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进行选择,对此,学校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三)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政治信任出现一定波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网络的发展,高中生不再是单一地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他们在获取信息和资源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便捷性的特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在高中生形成政治价值观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鉴于网络平台具有人物的虚拟性、信息的多元性和空间的开放性等特征,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会利用最近发生的负面信息,削弱高中生的政治信任感。另一方面,一些消极价值观会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传播,导致部分高中生的政治观念出现偏差。从总体上来讲,当代高中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较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符合中国国情,且认为共产主义可以从理想变为现实[6]。然而由于网络上多元思潮的侵袭,部分高中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观点采取躲闪、回避的态度,甚至存在一定的错误思想倾向,最终造成了政治信任不坚定的状况。

  (四)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观念导致政治观念难以转化为政治行为

  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里面,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效性方面的不足成为高中生将政治理论转化为政治行为的最大阻碍[7]。在思政课上,有些教师可能并不是本专业出身,不能有效地把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教学成为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之外,大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重心放在巩固理论知识上。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中生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时遇到了困难,导致其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不断加以改进。

  此外,学生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家庭在政治认同观念方面的教育同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政治行为。很多家长一直秉承着“成绩高于一切”的传统观念,不太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培育,在进行思想观念教育时,采取的方式呈现出单一化和情绪化的特征。甚至有些家长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其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在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的时候,经常情绪化用事,这样使得孩子的政治价值观在形成时极其容易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家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对国家大事小事不闻不问,也不会主动关心孩子对于国家政治的关心程度,长此以往,会使得孩子认为政治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出现参与政治生活实属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对此,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形成正向的政治认同。

  三、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策略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既可以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又可以维护我国政治生活的稳定,因此,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迫在眉睫。根据上文提到的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结合实际情况,为了更好更快地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调动学生自觉提高政治认同素养的积极性

  高中生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政治基础理论时可以采取自学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8]。在学习的时候,高中生不仅要树立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还应该学好各类文化课程,并在政治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的国情、党情、史情。在课后,高中生要每天争取看看时事政治和专业人士的评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对所学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高中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人民日报”等的直播,或者关注包括“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共产党员”等在内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以增强对国家政治的理解能力。

  高中生要想实现在政治修养方面的提升,既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将其付诸实践活动,力求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修养。高中生应该自觉地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真正投身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对这一事物的正确认识。例如,高中生通过参与社区“打扫卫生,共建绿色家园”活动,可知道劳动的必要性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志愿者“献爱心”活动,可以知道奉献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等。概言之,高中生要积极参加相关实践活动,进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因此,在经济生活领域,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初级分配中兼顾公平与效率,重点解决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竭尽全力让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同时,要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质量,努力研发能给全体人民带来便利的高科技产品,从而使得人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由此,可为其提高政治认同素养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样需要重视政治领域的发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管理,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0]。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开展“反腐倡廉”活动,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最需要的事情。基于此,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科课程以各种社会性政治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设计一系列以学科内容为主题的政治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以此提高高中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并拓宽高中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开通市民热线和贯彻执行网上听证会制度等,使得“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程序和内容,让高中生对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政治认同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其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推动的重要工具。而高中生处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无疑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加快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监管力度,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首先,利用网络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宣传,并开展有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由此使高中生对祖国、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高度的认同感。期间,政府可以通过百年党史答题活动、答题赢话费和代金券等形式,提高人们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以此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为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提供支撑。其次,积极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环境治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确保网络综合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借由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规范应用程序功能运行、活动设计、内容生产等重点环节,以此净化网络空间,为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提供保证,从而使构建的网络文化朝着有利于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方向发展。最后,提倡网络道德,推进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各个主流媒体应该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自觉成为网络文明的践行者、维护者,坚守和维护辨识是非曲直、善恶正邪的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表达者,从而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可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四)学校和家庭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政治认同观念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引导和帮助。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主要承担者,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应该将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课堂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头脑风暴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其在不断思考中学到基础理论知识。在课下,思政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高中生提供精神上的帮助和引领。

  在高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所在家庭关于政治的观念和行为等会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和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完善自身政治修养,通过主动观看新闻联播、积极和孩子探讨国内国际热点事件等方式,激发其对于时事政治的关心,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家长要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思想,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否,也要注重培育孩子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对于其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孩子在政治上产生的困惑要及时解答,对其不恰当的行为习惯要加以引导,使孩子一直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为其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政治认同是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高中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有助于我国政治的稳定和长足发展,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提升高中生政治素养,使其形成完整的政治品德体系。鉴于此,学校要重视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寻找有效的培育模式,引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提升,使其坚定政治认同信念,勇于完成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2,68.

  [3]高中建,黄语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养过程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9):79-85.

  [4]张裕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与机制观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17-120.

  [5]颜晓峰.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3(2):12-15.

  [6]陈涵.关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青年,2019,4(21):24-26.

  [7]许瑞芳,张宜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基于上海市的数据[J].思想理论教育,2021,2(7):18-22.

  [8]赵霞,孙宏艳,张旭东.我国高中生学习的新特点:基于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的两次比较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8,3(1):1-6.

  [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强舸,马正立.纪律建设若干原则、重大举措及十八大以来发展历程[J].中共党史研究,2018,5(3):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