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7

2023-06-08 09:34:28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学校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托。学校的文化建设,应从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中生长,以典型课程成果为标识,上下联动,集思广益。在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课堂实践、评价方式改进、文化传承创新等过程中,不断丰富,持续生长,实现师生员工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

  摘要:学校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托。学校的文化建设,应从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中生长,以典型课程成果为标识,上下联动,集思广益。在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课堂实践、评价方式改进、文化传承创新等过程中,不断丰富,持续生长,实现师生员工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良好而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文化自觉和树立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托。它能彰显学校发展的价值体系,汇聚师生成长的精神源泉,体现环境氛围的独有特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传统文化情怀与现代办学理念在这里交织激荡。学校文化在一代代教育人的传承接力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持续生长。

  “星”是长桥实验小学的一个醒目标记。浩渺的星空里,闪烁着一颗“长桥小学星”;美丽的校园中,跳动着无数个性斑斓活力四射的小星星;好奇、探索、激发、创造……更是学校团队文化和课程文化中时时处处迸发着的情感和思维的璀璨星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桥实验小学的“星”文化建设大幕徐徐拉开。

5e38339e3d06f50bd07c20b257766bd6.jpeg

  一、以师生发展为取向,确定文化主题

  教育是师生互相激励、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是“人”对“人”的成全和提升。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彰显、挖掘、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使命。

  学校文化主题的定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有借鉴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定位的,有汲取历史文化营养进行定位的,有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定位的,有根据课程教学的特色进行定位的,还有根据教育理念和风格进行定位的。我们长桥实验小学则根据我们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并结合学校课程成果进行思考和定位。确定学校的文化主题,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必须在学校文化建构中,以师生发展为价值取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追求生命意义的达成,满足生命幸福的渴求。

  临时编号为“2602TL1300”、国际永久编号为“172315”的“长桥小学星”,是一颗小行星。该小行星直径为3-5公里,距离地球3.7亿公里,围绕太阳转一圈时间为4.5年,借助3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天文爱好者可以在每一个回归年搜寻到它,亮度为19星等。“长桥小学星”于2002年被发现,2008年被命名,这是长桥实验小学师生多年努力探索天文教育、探索科学奥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师生们在“寻星、识星、研星、爱星”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天文科技的了解,也对“星”这一课程主题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星,代表浪漫。古有牛郎织女星,传诵着千年的美丽神话。

  星,代表希望。启明星、文曲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星,代表励志。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位置、轨迹和光芒。每一颗星都努力做最亮的自己,同时互相照耀,互相点亮,更契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教学相长的文化内涵。

  校园就是一片星辰大海,每一位师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星星要发出自己的光芒,做最亮的自己,师生也要在学校生活中,努力成长,做最好的自己。星星要互相闪耀,互相点亮,互相成全,师生也在校园中互相温暖,教学相长。星星都有不同的体积距离、运行规律,各美其美的星星构成了浩瀚深邃的天空,师生也应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并确定:把“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以“点亮满天星”为核心指导思想,以“爱满怀,星满天”为学校文化核心理念,以“和而不同”为校风、“道而不牵”为教风、“思而不罔”为学风,努力追寻“星”文化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体现对人的发展的思考和行动。

  二、以集体智慧为基石,凝聚文化共识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集体智慧碰撞、融合、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交互激荡的共生共建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来源于学校历史,来源于课程特色,来源于集体智慧。同时,必须凝聚成全校教职员工的文化共识,才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需要学校文化建设应有一个双向互动的方式,既要发挥校长和专家的引领和决策作用,又要尊重和聆听教职员工的声音,激发教育参与者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依托专家引领,特别是充分汲取教育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的意见,这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一条有益的经验。专家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对教育科学的实践,对师生成长规律的探索,都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的智慧源泉。他们的批评、审视、建言,使得学校的文化能成为“源头活水”。学校文化建设要依靠团队讨论,特别是充分听取老教师、老校友、老领导的建议。他们对学校历史沿革的了解,对学校历史文化的变迁,对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回忆、经历、实践,使得学校的文化更接地气,更适合校情地情。

  长桥实验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大讨论”,梳理学校文化发展脉络,澄清文化元素,提出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愿景,向全体师生家长征集文化创意,征询文化主题。学校邀请教科研专家、老校友共同抚今追昔,讲述教育故事,纪念感动人物,对征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提炼。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建言,大家一致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的天文课程、星空探索是最具特色、形成品牌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的文化名片,也应该、可以是大家共同期待的学校文化生长点。

  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文化渗透的过程。以“长桥小学星”作为文化图腾,以“星”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建设方案,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凝聚文化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以文化来提炼团队精神、凝聚发展力量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以校园改建为契机,创设文化氛围

  文化有内涵,也有外延。文化外延,有助于师生家长了解文化主题,理解办学主张,参与文化建设,丰富文化表达。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一要突出整体规划,逐步实施;二要密切联系学校课程,展现课程成果;三要坚持师生参与,强化原创色彩。

  长桥实验小学立足于学校建筑风貌和空间特点,以校园改建为契机,不断创设和丰厚学校“星”文化氛围。让“星”文化呈现在校园中,浸润在师生边。充分发挥鼓舞人、激励人、熏陶人、引导人的作用。

  从校门入大楼,是一个名为“四季星空”的大厅。大厅内,由专家指导18位师生共同创作的巨幅油画《四季星空》展现在9米宽的背景墙上。油画展现了苏州地区一年四季地面的季节变化和天空的斗转星移。春季的狮子座、夏季的天蝎座、秋季的双鱼座、冬季的猎户座等星座星罗棋布,气象万千。这幅画充分展示了科学和艺术融合的美丽,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诠释。

  学校主要长廊,取名“星星相映”廊,得名于两颗星星的互相守望。学校星空科技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教授,在长桥实验小学设立了全国第一家“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星空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这条走廊以“长桥小学星”和“方成星”两颗小行星的知识介绍为基础,倡导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成长和发展,达致“星星相映”的美好愿景。

  “苏州之星”文化角,展现以苏州院士科学家、教育家及各专业名人来命名的12颗小行星。吴健雄星、李政道星、杨嘉墀星、王淦昌星、王大珩星、潘君骅星等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既有天文科技的知识,更有科学家精神的激励,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鼓足探索科学教育和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围绕“爱满怀、星满天”这一主题,学校的“星光大道”显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大道上,有展现学生成长的“美德星”“素养星”“科技星”“艺术星”,也有展现老师的“师爱星”“师能星”,还有展现后勤服务团队的“奉献星”“技能星”,星光灿烂,生机勃勃。在学校重大庆典和文化主题活动中,走“星光大道”环节是其中十分动人的文化大餐。

  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突出参与性和激励性,让校园文化的主题,在“人”的身上得以呈现,成为促进全体师生成长的正能量和动力源。“爱星、知星、追星、争星”成为师生校园生活最美的姿态。

  四、以课程课堂为依归,积淀文化内涵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课堂是学生发展的“操场”。课程和课堂应是学校文化体现最典型、最突出的地方,学校文化建设要聚焦课程和课堂。有怎样的学校文化就应该有怎样的课程与课堂,同样,课程与课堂也应充分体现学校文化。

  长桥实验小学整体构建了校本“星”课程体系,学校将“星课程”体系划分为五大课程领域,形成五个课程系列:一是德育思政领域的星德育课程,培育正直诚信之本,成美德之星;二是传统文化领域的星阅读课程,培育好学上进之基,成阅读之星;三是艺术情趣领域的星艺术课程,培育艺情雅趣之技,成艺术之星;四是体育健康领域的星体健课程,培育健康乐观之体,成健康阳光之星;五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星科技课程,培育合作创新之能,成科创之星。在参与方式上,“星”课程体系,分为:全员参与,重在普及的“恒星”课程;自主选择,强调“融合”的“行星”课程;提优拔尖,赋能创新的“卫星”课程。

  同时,以“星评价”为抓手,通过不断深化和改进教育评价方式,“星”课程、“星”德育等工作不断呈现新面貌,产生新成果。我们构建科学的“星评价”指标体系,关注学生素养的评价。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动态评星,持续进阶”。评价指标覆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评价有“标”可循,有“指”可依;评价方法注重多元综合,动态激励;评价效能重导向、重改进,促使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不断改进管理、教学、学习行为。

  以星科技教育为例,学校优化了课程场地设置,建立了“科技课程集群”,将天文观测、天文摄影、天文绘画、航模制作、激光雕刻、机器人、科技创新等课程集中安排,全员参与,自主选择,形成了科技教育的全景画面。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将学时、成果都折算成“星级”,不断积累进取,个体和团队都持续成长进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两次、省级一等奖三次。2020年,还获得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学校的“满天星”科技教育团队获评苏州市“魅力科技团队”。学校科技教育从“星”出发,取得成果,星光熠熠。

  文化是课程之魂,课程是文化之道。文化课程和课程文化,交相辉映,互相促进,丰富了学校发展的内涵。学校因文化而立根,因课程而丰茂,因师生的成长发展而生机盎然。

  五、以传承创新为路径,持续文化生长

  文化是生长的,文化是流传的,学校文化也需要不断吐故纳新,自我生长。当然,生长不代表割裂,更需要体现和突出一种传承和接续。既有坚守,也有创新;既有传承,也有升级。坚守和传承的是一所学校多年积淀的底蕴、融于校园内外的内涵,创新和升级的是不断追踪教育前沿的行动、促进师生发展的举措。

  长桥实验小学所在的蠡墅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有千年的古银杏树和丰富的教育遗存。为了彰显千年古镇文化对学校的滋养,为了让百年来教育人的足迹有所流传,我们开辟了一个微信专栏《公孙树下话教育》。专栏主要展现以下内容:一是寻物,即寻找历年的教育文物,作为学校文化传承的见证。目前,我们找到了清代的碑刻,民国时期的成绩单,解放后的奖状等一大批实物,陈列于校史馆。师生员工参观品鉴,研究追问,感受学校历史文化的厚重。二是访人,即寻访到各个年代、各行各业的校友,听他们讲他们教书的经验、求学的往事、奋斗的历程,汇聚精神力量,昭示新人后生。三是启智,即让当下的教育团队,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汲取能量,借鉴经验,传承思想,启迪教育教学的智慧。

  在传承借鉴的同时,长桥实小关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学习和研究,实现办学理念的创新;通过校园软硬环境的建设,实现环境育人的改进;通过课程整合和融合,实现课程建设的升级;通过改进教学和评价,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为了让“星”文化的精神力量向校内外延伸,我们成立了“星光”家长志愿服务队,为校门口的交通秩序保驾护航,为学校的课程教学引智助力,家校联系和共育实现了突破。学校的团队建设也引入“星”教师评价评定机制,促进老师们在师德修养、师能素质等方面,创先争优。近年来有27位老师获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称号,师资建设实现了突破。

  在“长桥小学星”的辉映和学校“星”文化的引领滋养下,近年来,学校蓬勃发展,先后获得“中国STEM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象棋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向着高品质学校阔步迈进。

  回首学校文化建设的历程,我们体会到,文化建设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的工程。思考与实践,都要求我们拓宽文化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牢记初心使命,汇聚多种资源,更要求我们发挥创造精神,勇于改革探索。在我们看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较高境界,应该是让全校师生能够从环境中濡染文化,从管理中感受文化,在团队中传递文化,从课程中渗透文化,从特色中展示文化。

  “星”代表了我们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认知,代表了我们对教育目标的一种追求,代表了我们对教育方式的一种感悟,更代表了我们对学校发展的一种路径的选择。归根结底,“星”文化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将继续追寻,持续丰富“星”文化的教育内涵,让“星”文化的天空更加辽阔,让“星”文化的光芒更加璀璨,星空缀满星辰,星光闪耀苍穹,促进学校和师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道生.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文化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2(5):(32-37).

  [2]胡彬,须茂园.新教师新力量——记长桥中心小学新教师亮相课活动[Z].http://www.wgxjfzx.com/nd.jsp?id=201.

  [3]何伦忠.高品质学校的文化建构与践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