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023-06-08 09:08:15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为了研究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文章将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影像技术专业2020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观察组,将2019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学生的医学影像阅片技能、影像基础理论笔试成绩,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观察组学生影像阅片技能成绩及影像诊断基础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同时在调查问卷方面,观察组学生在各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最后分别论述了微课、PBL教学方法、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及应用的路径。
摘要:为了研究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文章将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影像技术专业2020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观察组,将2019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学生的医学影像阅片技能、影像基础理论笔试成绩,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观察组学生影像阅片技能成绩及影像诊断基础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同时在调查问卷方面,观察组学生在各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最后分别论述了微课、PBL教学方法、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及应用的路径。
关键词: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影像技术专业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仍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且教学场所位于学校教室,教学地点及时间相对固定、短暂,教学资源有限,没有使学生处于临床及影像工作环境,导致学生不仅学习目标性不强,且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及自主性,甚至可能直至进入临床工作岗位,才发现影像技术工作对影像诊断也有一定的理论要求,因而在刚工作的几年里,影像诊断知识的匮乏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微课,又名微课程,教师可借助其支持开放的碎片化时间学习、移动学习、翻转学习的特点,课前课后灵活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辅助性支撑[1-2]。教师将重要的医学影像知识点以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课前提前发送给学生,可有效促使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资料查询,实现课程难度分解第一步—理解知识点。教师在理论课及实验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再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创造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3-4],以及解决临床实际或潜在问题的能力,可实现理论分析及应用的进阶。
目前,PBL教学方法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学科教学[5-6],但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影像诊断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还较少。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医学影像教研室于2020年在4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中采用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了解并比较教学方法改革前后学生学情及接受度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影像技术专业2020级2个班的学生(n=82人)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影像技术专业2019级2个班的学生(n=83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生37人,女生45人,年龄为20~22岁,平均年龄为20.61±0.69岁;对照组中,男生34人,女生49人,年龄为20~22岁,平均年龄为20.32±0.54岁。两组学生在男女比例、年龄、基础课程学习成绩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为“微课+理论课+实验课”,三课一体,实现教学内容同步、分阶。具体方法如下。①微课为入门篇,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基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教材,从每章选取8~12个临床及影像常见病、多发病作为试点,制作微课,并于课前一周将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微信群及超星网络云平台,每节微课最后附有重要知识点思维导图、延伸阅读链接及指导、2道课堂小练兵,由学生自主完成,以此检测学生微课听课效果及听课率。②理论课为理论应用及问题导入篇,教师在理论课课堂教学时讲解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梳理医学影像学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堂最后引入课程相关讨论题,讨论方向包括影像检查技术的选择、不同成像方法在疾病中应用价值及进展、疾病影像学的表现及典型征象解读、影像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检查过程突发情况处理等。学生在课堂中按照自愿、推荐及竞选原则选出8名组长,每组5~6名学生,每组选择影像诊断学8个章节可能涉及的8类不同场景,组内分配角色(如导医、技师、医师、患者、家属等),于课后进行相关主题及涉及问题的资料收集、文献查阅,这一过程中带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深入学习,并通过组内讨论、师生互动进行交流。③实验课为问题展示解析篇,在对应章节实验课课堂进行8类场景再现及涉及问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最后由实验课教师做点评,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前期微课课堂小练兵的问题、理论课疑难点进行答疑,8组成员在课堂最后提交1份场景分析总结。
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同的教研室教师结合《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临床及影像常见病具体案例、PPT等多媒体文件在理论课堂上逐一讲解各章节知识点,并让学生在实验课中自主阅片、提出疑问,教师要进行讲解,并做章节总结。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内容与课时数相同,考核时间与考核方式相同,最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①影像技术专业知识考核。两组均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结束2周后进行影像技术专业知识考核,内容涵盖医学影像阅片技能、影像基础理论,考核形式均为闭卷,总分均为100分。影像阅片技能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病变的识别能力及影像征象识别能力,分别从中枢神经、头颈部、呼吸循环、骨骼与肌肉系统、腹部5个系统的常见影像病例库中随机选取10个病例,共100分,阅片时间为90分钟。影像基础理论考核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共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收集学生影像阅片技能及影像基础理论考核答案,由两名教师共同批改给出考试成绩,如遇到分歧,两名阅卷教师要在共同商定后达成一致。②问卷调查。课程全部结束后,针对两组学生均以不记名的形式发送相同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质量、提升影像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职业胜任力及解决问题能力5个方面,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此进行评分,每项20分,共计100分。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四)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调查问卷及出科测试成绩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影像技术专业知识考核成绩
两组学生的影像技术专业知识考核成绩表明,采用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的观察组学生影像阅片技能成绩(87.45±6.36分)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组学生(81.14±6.09分)。另外,观察组学生的影像基础理论成绩(87.16±6.07分)也高于对照组学生(80.37±6.20分),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二)调查问卷反债结果
观察组学生普遍认为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学习效率高,教学内容丰富,贴近临床,教学过程有利于提升自己对专业课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且综合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另外,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提升了自己的职业胜任力及解决问题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对调整后的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感觉较好,在问卷5个方面的评价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5个方面的评价分数(P<0.05),且两组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三、讨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大三学生必修的重要学科,授课方式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模式,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大三一学年专业必修课密集、学习任务重,要求学生在1~3个月时间掌握大纲要求的疾病及相关影像诊断知识,且短期内提高学生影像基础理论水平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当学生步入实际临床工作后,会逐步认识到影像技术工作对影像诊断基础有一定的理论要求,不仅需要对常见病有所认识,能够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拍摄X线相应体位、确定不同部位CT及MR扫描范围、对病变部位快速定位并能调整个性化扫描方案及时间、掌握增强扫描时像及后处理要求、及时纠正申请单错误等,还要能对如影像危急值进行第一时间判读,与影像诊断医生、临床医生做更加深入、具体的工作交接及做好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因而一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刚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本科期间医学影像诊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部分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疾病影像诊断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在兼顾课程专业性的同时,有的放矢地提升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易学性、实践性有着非常现实的学情要求。
(一)微课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微课教学方法,以5~10分钟的短小视频为载体,对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单一重点及难点进行讲解,微课教学最后要辅以思维导图、课堂小练兵、延伸阅读,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查阅资料,这部分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微课在本课程中应用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率。微课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开放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完成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构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预习、复习、查阅资料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及回顾。第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本研究发现,教研室教师通过微课提供每个章节精简版的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及难点、思维导图等,增强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知识点的连贯性及易学性,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分阶,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听课难度,减轻了教师后期理论课堂教学压力,可为后期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提供助力、做好铺垫。本研究中,2020级学生较2019级学生考核成绩有了质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微课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升。本课程教师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取长补短,使章节之间、系统之间、理论课与实验课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实现了教师资源、教学方法的共享及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能让带教教师更加认真地备好课、上好课,更好地处理好教与学、学与思、课程整体与部分、教学规范与创新等之间的关系。
(二)PBL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近年来,PBL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被广泛推广应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影像案例为载体,以影像及临床问题为基础导向,以互动讨论为模式,可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尤其在培养医学生职业胜任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7-8]。PBL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方面,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我提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及实践范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胜任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影像技术专业相关问题,并在场景再现、讨论、反思、查找资料、汇总及解决问题中成长、学习,逐步认识到影像技术工作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从而有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该教学过程能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第二,教师方面,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更侧重于协助、引导、启发学生,这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促进师生交流。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同,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注重及时引导及反馈,教师要在课程最后利用思维导图、视频等方法总结课程知识点,解释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点及影像检查与诊断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PBL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学会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也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因材施教。第三,问题方面,教学过程中,好的问题是PBL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的“灵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及临床工作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度,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能够激励学生深入学习,同时也要做到见仁见智、开放包容。
(三)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本研究发现,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PBL结合微课教学方法增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主体回归学生,让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升。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中的应用,是出于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考虑。本研究中,2020级82名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影像阅片技能及影像基础理论成绩均较2019级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有了质的提升,证实了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势。首先,借助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在开课前利用零碎、开放的时间完成小而精的微课视频、影像公众号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自学,并在微课最后设置微课小练兵及讨论题,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其次,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将常见病用典型案例、场景进行再现,以引发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查阅文献,可形成讨论式的学习氛围。最后,在实验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发表观点,并在班级内充分交流,可让典型影像征象、疾病相关诊疗知识、研究进展入脑入心。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可实现微课、理论课、实验课的联动、三课一体,使所学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相关理论知识有机串联,重点突出,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医学影像诊断学课堂不匆忙、不盲目,让学生置身于阅片环境,既消化了难点及重点,又夯实了基础理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教学过程不仅有知识交流,也有医学人文的触碰,在课程中实现了回归医学本源的目标,真正做到了将医学影像诊断学知识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微课教学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要求,让PBL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课前、课后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应用,拓展了原始课堂的深度及广度,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性、辅助性的保障。随着课程的互动、交流的增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与临床及影像工作中真实情境相联系,适用于当前课程发展的需要,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满足了学生深化职业认同、树立正确价值观、认识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适应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是推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概言之,微课与PBL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中的融合应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的调整,不仅要立足于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也要注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能力、职业胜任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而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本研究中采用以下三种路径将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融入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
第一,模拟与再现工作场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前教师要通过微课明确教学目标及话题背景,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论课程中引入问题,让学生分组谈论并进行适时引导;课后要求学生搜集信息并模拟排练;实验课中可模拟临床工作场景,并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例如,教师可将X/CT检查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并引入以下问题:“如何更好地减少或消除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因暴露身体、射线恐惧、呼吸运动伪影等对本次检查的影响?重症、昏迷患者或行动不变的老年患者检查过程中可能涉及哪些安全问题及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微课内容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与再现工作场景,进而使学生从真实的体验中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解决临床及影像实际工作问题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医疗安全的意识,最终提升其岗位竞争力及胜任力[9-10]。
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打好影像技术专业知识基础。首先利用微课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及难点;理论课中借鉴新闻、视频、时事等真实病例,再次明确各章节涉及的重点并引入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后讨论,并从不同角度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课中进行大讨论,注重医学影像诊断学重要知识点的实践及巩固。例如,各个系统中涉及的影像科危急值相关疾病是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的重点及难点,故针对这些重难点知识,教师可在理论课教学中引入此类病例,并利用微课形式进行展示,然后根据病例提出与此类疾病诊断、治疗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从而了解不同检查项目、扫描条件及规范、扫描时项评估、交接班等细节对脑疝、主动脉夹层、肺栓等疾病诊断、治疗的影响,进而促使学生打好影像技术专业知识基础,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引入多模态影像新技术、新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及创新意识。医学影像不是孤立的学科,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同样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影像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影像成像技术及诊疗方式也在不断进步。鉴于此,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围绕当节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时,应穿插、融入多模态影像新技术、新概念,并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以问题为线引进行讨论探究,进而了解与多模态影像新技术、新概念相关的内容。例如,教师在制作有关“人工智能在不同部位疾病影像学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这一微课视频时,便可纳入3D打印技术、数字医学、智能机器人在模拟手术及手术中的应用等涉及多模态影像新技术的内容,然后提出其可能涉及的医学人文问题,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的同时,了解行业最新科研成果及本专业的前沿科技,开阔视野,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及掌握过硬技能的动力。
总之,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发展日新月异且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多模态影像的发展及医疗的进步,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中,PBL及微课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微课、理论课、实验课三课的有效衔接,改进了教学方法,完善了教学环节,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明确了医学影像技术在诊断学专业的内在要求及目的,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胜任力,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足、学好,以适应影像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鲁毅,张振光,李俊,等.微课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0):21-24.
[2]李俊,易文芳,胡娟,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融合PBL用于影像学教学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7):14-16.
[3]叶建荣,马岩,郑宏.PBL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12):1614-1616.
[4]罗影,刘畅,薛坤.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0):17-19.
[5]曾婷婷,郑沁,金咏梅,等.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医学检验学生综合素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5):2291-2293.
[6]袁元,唐鹤荡,余伟,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4):301-304.
[7]张丽娜,王丽君,刘爱连,等.医学影像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融合PBL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74-75.
[8]单芳,张薇,周阳,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文教育路径探索[J].交通医学,2019,33(2):209-211.
[9]姚克林.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3):86-89.
[10]王帅.在CT检查技术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0):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