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校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效果研究—以雨课堂为例论文

高校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效果研究—以雨课堂为例论文

32

2023-06-07 13:54:5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以雨课堂为例,研究了高校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对雨课堂的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且学生对雨课堂在促进师生互动方面的评价更高。

  摘要:文章以雨课堂为例,研究了高校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对雨课堂的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且学生对雨课堂在促进师生互动方面的评价更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高校

  近年来,以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教学迅速发展,各类智慧教学平台快速涌现,为推动教育信息化,提高大学教学水平提供了新的条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顺应趋势,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开展智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于2016年共同推出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目前已推广至全球一万余所大学,广受青睐。雨课堂将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场景深度融合,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数据化、全景信息支持,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对智能、高效的大学课堂的探索和打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育教学范式,推动了大学教育改革。自兴起以来,众多学者积极将雨课堂融入课程建设实践,如多依丽等[1]探讨了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肖安宝等[2]分析了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李妍、韩森等[3-4]探索设计了基于雨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雨课堂理念的创新之处在于“双通道教学”和面向教学大数据的“全景式记录”[5-6]。

  智慧教学工具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效果究竟如何?学生的满意度及对智慧教学工具的偏好情况如何?对此,本研究以雨课堂为例,首先阐述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和研究设计,接着借鉴已有文献[7-10],利用因子分析法等实证方法对雨课堂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和建议,以期为智慧教学工具在大学课堂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了2学期的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型的实践应用。在2020年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掌握学生对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型运用于“宏观经济学”的态度和学习效果。研究对象为湖南农业大学2018级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及2019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共发放问卷281份,收回281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0%,其中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7.86%。

  (二)问卷内容

  问卷主要收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学生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班级和历史成绩;二是学生对雨课堂的总体评价和各方面满意度测评;三是学生对雨课堂的不同功能分别进行评价。具体而言,问卷从三个维度探究学生对雨课堂的评价,涉及雨课堂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的效果、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和雨课堂带来的负面效果。

  (三)应用与实践

  本研究开展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与应用,大概分为“课前—课堂—课后—评价”四个阶段。一是通过课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课程开始一周前,教师在雨课堂创建“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班级,组织学生加入。之后教师通过雨课堂推送通知和学习资料,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教学的开展模式,即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学安排,引导学生熟悉教学流程。另外,教师要在雨课堂平台向学生推送“宏观经济学”的慕课资源和推荐书目,同时可使用爱课程平台(中国大学慕课)上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西方经济学(宏观)”作为慕课的学习资料。二是课堂中应用雨课堂促进知识内化。学生使用二维码登录雨课堂,作为签到记录,教师可使用随机点名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汇报和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可使用“不懂”或“收藏”功能向教师反馈,教师可开启弹幕、投稿投屏等功能,增加课堂互动。此外,每节课后雨课堂可生成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行为数据,以便教师分析课堂效果。三是课后复习总结和知识拓展。课后教师通过雨课堂推送慕课资料和课本配套习题中的自测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推荐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包括“可汗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公开课视频,与经济学相关的短视频、动画,以及《货币大师》等课程相关影片。四是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获取大量学生学习轨迹的数据信息,如在线打卡、在线时间、参与讨论次数、习题完成情况、参与汇报次数等。另外,教师可在雨课堂中实时观测有关随堂测试题答题情况的柱状图,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二、雨课堂应用效果评价的因子分析

  (一)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问卷中学生对雨课堂的主观评价问题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设计,整体克朗巴哈系数为0.928 8,大于0.8,表明此测评问卷可靠性及内在一致性较好。根据如图1所示的特征值碎石图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主成分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反映问卷的结构效度,其中巴特利特统计量χ2=4 589.188,P值为0,结果表明样本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KMO指数为0.918,因子累计方差贡献是79.78%,且本研究的16个指标的共通性均超过0.7,这表明因子分析效果较好,如表1所示。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雨课堂满意度评价指标分析

  如表2所示,本研究的16个指标分别在某因子中具有较高的因子荷载量(大于0.5),总体可归纳为3个因子。因子1由q3的1~8及q5的2~3构成,属于说明雨课堂在师生课堂互动方面效果的指标;因子2由q5的1、4、5构成,属于说明雨课堂在协助学生自学方面效果的指标;因子3由q6的3道题组成,q6中的三道题目得分越低,说明雨课堂产生了负面效果,不仅对设备有所要求,且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通信设备容易使学生分心,影响专注力和学习效果。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三)学生对雨课堂的效果评价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信息,如表3所示。通过对各项指标赋权重的方法,得到学生对雨课堂效果评价的综合评分,如表4所示。随后根据表3中的结果,建立相应的因子得分模型:

360截图20230404155758815.jpg

  在因子分析法中,将各指标得分标准化后计算得到各因子得分,这一方法考虑到了数据间量纲不一致的问题,从而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此外,计算得到的各指标系数反映了学生对雨课堂综合得分评价F受到该项指标影响的大小。然而要分析学生对雨课堂实际满意度评价,还需要确定原模型中各项指标的实际权重。利用以下式子计算:

360截图20230404155930446.jpg

  利用各指标的实际权重,加权汇总得到学生对雨课堂的综合满意度评价得分,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学生对雨课堂的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3.86分,与描述性分析中的4.12分比较吻合。对雨课堂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在4分及以上的学生占总体样本的44%。

  三、讨论

  (一)学生对雨课堂的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

  数据显示,被调查的275人中,有259人(94.18%)表示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更喜欢嵌入雨课堂的教学,有249人(90.55%)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使用该智慧教学工具。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雨课堂的总体评价基本满意,得分均值为3.86分,接近于比较满意的程度。可见,将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嵌入传统课堂,有助于提升课堂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雨课堂提升了复习的便捷程度(4.32分)、增加了课堂师生的互动(4.13分)、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4.13分)。因此,建议加强智慧教学工具在大学教育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提升智慧教学工具利用效率。在被调查的275人中,有94人(34.18%)在加入本课程之前使用过雨课堂,其中有22.22%的2018级学生有过使用雨课堂的经历,而在2019级学生中有49.18%的学生有使用经历,这说明该智慧教学工具正在逐步得到推广。然而学生反映在使用雨课堂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手机中其他信息的干扰,这说明其对新型智慧教学工具的适应性有待加强。

  (二)学生对雨课堂在促进师生互动方面评价更高

  从因子分析的多个维度贡献度来看,因子1的贡献度达到43.57%,说明雨课堂在师生课堂互动方面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进一步调查学生对雨课堂的不同功能的偏好发现,大部分学生(89.82%)对雨课堂的“幻灯片同步”功能表达了喜爱,其次是“弹幕”功能(63.64%)和“不懂”反馈功能(56.00%)。“幻灯片同步”功能使分布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学生均能够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并且在课上和课下均能异步学习,对于课上标注没有听懂的部分,在课下可根据已保存的PPT和自己的笔记标注进行巩固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懂”标注,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回顾,使得学生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课堂交流及时、有效。“弹幕”功能能够实现师生的即时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又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外,学生还表达了对随堂测试功能的喜爱,“投票和选择”增加了课堂测试的便捷程度,“同步显示全班同学答题情况”增加了答题的趣味性,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建议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增加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雨课堂的各项功能及时关注、监测学生动态,与学生频繁互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研究新型智慧教学工具的各项功能及其应用,还要探索如何利用这种工具增强教学环节的趣味性,以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总之,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在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氛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加强课内外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多依丽,付晓岩,海军.“雨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7(12):153-155.

  [2]肖安宝,谢俭,龚付强.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7(5):46-52.

  [3]李妍,朱永海,丁智.混合学习中基于雨课堂的深度学习探究:以“多媒体创作基础及应用”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33-39.

  [4]韩淼.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7):65-70.

  [5]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6]李超超.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嵌入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以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高教学刊,2018(9):22-24.

  [7]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慕课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慕课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5):33-39.

  [8]郭婉瑢,冯晓英,蔡旻君.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技术,2021(5):69-75.

  [9]陈明,桑小双.高校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认知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5):57-64.

  [10]林子荣,宋俭.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大学124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2):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