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SPOC 混合式教学设计探讨论文

2023-06-07 14:04:0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从厘清问题、设计特色、设计思路三个方面说明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然后从优点和劣势两个方面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
摘要:文章首先从厘清问题、设计特色、设计思路三个方面说明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然后从优点和劣势两个方面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SPOC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高校
2012年,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风暴,诸多大学纷纷进行了MOOC建设,也出现了MOOC的多种衍生形式。201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了与MOOC的大规模和开放式特点相对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1],即通过设置进入的小规模限制性条件,对达到要求的申请者进行小班课程教学[2]。该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及时完成任务,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随时和教师交流,同时教师能够根据大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3]。自2020年以来,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尝试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并积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和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
笔者现结合所在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为例,尝试对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一)厘清问题
1.传统的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需求脱节。传统的线下“景观设计初步”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单调,注重设计理论、规范、原则等的讲授,但教授的设计方法、流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的程序不匹配,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以企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资源、步骤,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实现进一步融合,进而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行业化”、教学内容的“岗位化”、教学场景的“企业化”。
2.学生主动提升的动力不足。当前,“景观设计初步”课程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设计思维模式较为传统,习惯于对原理、规范、原则、方法等进行死记硬背,设计时直接复制或简单修改别的方案或模型,缺乏对项目现状的梳理和解决办法的辩证思考。对此,SPOC混合式教学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变革“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多个闯关环节,使学生逐渐克服畏难心理,提升独立思辨、自学的能力,养成勤于钻研的习惯,从而实现学习状态的“工作化”、实践环节的“社会化”、职业素养的“工匠化”。
3.传统评价方式设置不全面,缺乏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景观设计初步”课程以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进步幅度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对此,只有融合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线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可操作性强、重过程性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评价的督促、激励功能。
(二)设计特色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要以企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引入企业真实的招标项目和流程,打破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界限,围绕招标、闯关任务进行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
1.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情境式教学。“景观设计初步”课程要做到线上线下协同构建完整的项目招投标情境,且不同阶段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前期招标方(教师)在线上发放招标书,线下各投标公司成员(学生)答疑、承接项目;中期进行线上的过程性展示,线下汇报、互评;后期进行终结性投标成果线上展示,线下专家评审。如此,从总体上将碎片化的线上知识按招标流程进行串联,线下对应开展答疑、接标、辅导、比拼、汇报、评审等教学活动,不断变换师生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营造出情境式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率,有助于实现“以学促做,以做践学”。
2.“PBL+TBL+CBL”教学。“PBL+TBL+CBL”教学是以项目为主导、以小组为合作方式、以案例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前期要梳理本专业学生的学情,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时间和资源的设置上尽量保障每位学生都有达成学习目标的机会。为了使学习聚焦在实践项目上,教师可提供多个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将项目拆分、重组后反向设计为具有“两性一度”的多个知识点、任务点、挑战关卡,逐步增加难度,实现PBL式教学;接着教师根据项目进行分组,让学生自荐或组内推选出组长,组织团队讨论交流,分组参与设计活动,实现TBL式教学;最后教师提供参与社会服务的真实项目案例、线上优秀案例,并让学生分享各自收集的参考案例,实现CBL式教学。基于此,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可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结合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客观量化打分与师生的主观评价进行全过程综合评定,制定与招投标阶段对应的线上线下联动的评价内容、比例,并将学生的认知、技能、职业素养纳入其中,以精准反映学生的成长动态,系统反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结合度,进而以数据驱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设置闯关、项目比拼、设计竞赛等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实时给分,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以此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层面。课题组坚持以“夯实基础、顺应需求、打破界限、持续优化”的理念设计“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①分析景观设计师岗位的能力要求,以真实的招标项目为任务,设计“分层递进”的6大教学板块(基础理论、背景分析、理念功能、概念设计、技术沙龙、汇报展示)和6大闯关任务(招标任务、项目构思、草图设计、方案设计、深化设计、投标评审),如图1所示;②选取典型的真实设计项目和案例,引导学生注重解决当前设计领域的“重症”和痛点问题,突出设计内容的复杂性、综合性与高阶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③充分结合大国情怀、工匠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模块化的知识教学设计,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2.教学活动层面。课题组结合前期设置的教学内容和SPOC教学的特点,设计了不同阶段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如图2所示。第一,基础理论教学阶段。课前,学生通过SPOC学习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等,完成相关的测验和作业,教师根据线上统计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分析难点;课中,教师讲解重难点、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复杂问题,并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抢答、测试、主题讨论等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课后,安排学生搜集优秀设计案例、设计行业的热点话题,撰写文稿并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分享,且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二,项目实施教学阶段。课前,学生通过SPOC学习项目构思、草图设计、成果输出、投标评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任务制作思维导图、方案、模型,并上传阶段性成果;课中,教师解答难点,师生共同入戏,创设草图阶段、中期汇报、终期评审的投标情境,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生生互评、专家点评、个性辅导、互动答疑等活动,并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统计评价成绩,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和反思;课后,学生完成各阶段下发的闯关任务,利用SPOC平台发布设计疑问和讨论内容,教师给出针对性答复,并组织和辅导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科研活动。
3.教学资源层面。第一,线上教学资源。针对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海量信息甄别的困难性,课题组挖掘和整合校内外线上景观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制作了各类教学视频、学习课件、题库、MOOC在线开放课程、优秀案例、竞赛会议公告、SPOC技术沙龙、SPOC创意秀场、电子图书馆等,呈现出景观设计教学资源的前沿性与丰富性,起到了引领作用。第二,线下教学资源。结合“PBL+TBL+CBL”教学和闯关环节,课题组串联线上知识和教材知识,形成模块化教学的教案;利用现有专业资料室、实训室、专业机房、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项目实践;校企协同共建案例库、作业库及项目库;在多功能智慧教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营造多样化的沉浸式教学氛围,保障教学过程的时代性、科技性。
4.教学评价层面。课题组在前期细化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任务点,并将其与课程的全部教学活动对接,形成关联矩阵,以此确定量化标准点,获得每项活动对应的细分评价指标,如图3所示。其中,态度性评价占20%,包括平台表现(5%)、课堂表现(4%)、案例分享(3%)、课前测验(4%)、考勤(4%);过程性评价占36%,包括平时作业(16%)、闯关通过率(6%)、协作力(6%)、研究能力(4%)、课程反思(4%);终结性评价占44%,主要包括文本设计(10%)、展板设计(10%)、动画设计(12%)、投标汇报(12%);另设奖励分项1~4分,包括助教表现(1分)、进步幅度(1分)、领导力(1分)、获奖(1分)。
5.教学效果层面。课题组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班级作为对照组,将采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的各项得分情况[4]。其中,参与SPOC混合式教学的2018级学生数为44人、2019级学生数为35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2018级学生数为31人、2019级学生数为30人。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态度性成绩、过程性成绩、终结性成绩及总评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成绩皆高于对照组,总评成绩高出8分,如图4所示。2018级、2019级实验组各项成绩基本在85分左右,如图5所示;2018级、2019级对照组的各项成绩基本在80分左右,如图6所示。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涉及学生学习行为的各方面,设定的各评价指标占比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从而使学生态度性成绩、过程性成绩、终结性成绩基本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多元化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缩小学生间的成绩差距。实践表明,采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后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授课方式[5],且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公平性和全面性[6]。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反思
(一)SPOC混合式教学的优点
1.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和艺术天赋都不同,而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结合每个学生的学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升自学能力,由此突显了学生的中心地位。
2.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线上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参与式活动、体验式闯关游戏等;线下的访谈式、情境式、互评式等教学,则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7]。
3.获得主客观融合的教学评价。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多以教师的现场感受和主观评价为主,而SPOC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客观的学习数据,基于此,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综合课堂教学的反馈获得主客观融合的评价内容,进而及时优化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方法和任务,长此以往,可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二)SPOC混合式教学的劣势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线上碎片化的教学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思维易被中断,同时并行开展的线上和线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两种通道间的衔接问题,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体系,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无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8]。
1.缺乏系统的建设团队。SPOC混合式教学的体系比较复杂,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需要由专业的教师团队合作完成,其中既要有全面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教师,也要有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技术和熟练制作教学资源的教师。然而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SPOC平台的使用时间较短,尚未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团队,相关教师大多是单打独斗,临时性地制作教学资源,导致教学的质量和进度跟不上学生的需求,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弊端突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是主观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短、平、快”的线上碎片化学习会削弱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设计思维的零散化[9];随意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懵懂的状态;教师为了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线下教学一般会超出课前翻转课堂的内容,这使得学习能力不强和没有充分掌握线上教学内容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的步伐,导致线上线下教学出现脱节,进而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3.阻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线上碎片化教学资源包括微课、动画、图片、案例、教案、测验、作业、公告和超链接等,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总结性教学内容和结论,普遍缺乏自主探索、创新思考的过程。课程结束时学生可能记住的仅是那些为增加课程趣味性而导入的游戏、特色新闻、视频等内容,而对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到位,仅停留在浅表层次,无法对各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层次链接,更无法形成创新性设计思维,对此,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不利于知识的内化。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知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渠道的教学信息和重任务的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使一些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应付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消磨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自行整合新旧知识进行成果输出,更无法将知识转化成内在的能力及素质。
5.学生缺乏持续性参与的动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相处,教师能开展个性化引导、参与式互动等活动,学生学习的持续性较好。然而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设计类学生来说,长时间的线上个体学习导致其专注度难以持久;可回放的线上资源会导致学生第一次学习时不够不专注,拖延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效果较差;使用电子产品进行线上学习时,自动弹出的各种媒体内容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线上录播的教学资源缺乏师生互动,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且教师不能立刻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即时性和个性化疑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其无法形成持续性的线上学习动机,进而无法提升学习效率。
6.缺乏动态评价机制。现在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了态度性和过程性考核,但因评价内容不统一、不明确,计算程序较为烦琐,导致态度性评价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的占比较小,终结性评价方式固化单一,缺少动态激励机制,缺乏对同伴学习、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评价,无法形成综合性动态评价机制。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与线下创新课堂教学的融合,促进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快速变革,而线上教学的发展可以反哺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小班式SPOC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内在个性与多元化学习行为的融合。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若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加强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平和质量[10],同时也将丰富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KIRKPATRICK D.Great ideas revisited: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J].Training&Development,1996,50(1):54-59.
[2]张福泉.基于MOOC+SPOC的协同教学模式的若干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9):185-186.
[3]李二利.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税法课程为例[J].商业文化,2021(1):112-113.
[4]苏伯文,赵树平,胡其亮.基于柯氏模型的高校线上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1(6):98-105.
[5]曹阳,顾问.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7(12):76-80.
[6]朱维芳.“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教学实践[J].对外经贸,2021(9):137-139.
[7]陈蓉蓉.微课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
[8]陈婷.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0(10):37-38,69.
[9]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13-19.
[10]徐世婷.利用雨课堂SPOC平台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12-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