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师生互动的调节作用论文

2023-06-06 14:04:1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基于师生互动的调节作用,研究了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重视师生互动、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摘要:文章基于师生互动的调节作用,研究了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重视师生互动、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关键词:课堂满意度;师生互动;大学生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高校课堂教学日新月异,而基于师生互动的调节作用去研究影响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因素,可以帮助学校准确了解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还能促使学生以自己满意的方式获得知识。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先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影响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因素,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深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一)理论依据与研究模型
本文运用期望理论和绩效理论研究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情况。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对外在对象与自身关系的一种评价。期望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基于期望与实际感受的对比来判断外在对象是否令其满意。当实际感受大于个体预期时表现为满意,否则表现为不满意。满意度是评价个体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采用加权指标评价法获得。绩效理论试图弱化期望对个体满意的影响,提出外在对象的具体属性给个体带来的实际利益是个体满意度的基础。该理论强调了事物的具体属性对个体的影响。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参与式活动,大学生在刚接触一门新课的时候对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预期,而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预期会逐渐减弱,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课堂的属性上,因此对于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研究采用期望理论和绩效理论将有望获得更理想的研究效果。现有文献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教师能力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有正向影响[1]。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能力的重要表现,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较大[2]。学生年级、专业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3]。此外,大学生的理解能力、精神状态也对课堂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4]。在环境方面,现有研究认为教师、学生和课堂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舒适的学习环境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满意度[5-6]。在课程内容方面,现有的研究认为课程的时间安排、难易程度、性质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产生影响[7-9]。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环境得分越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也越高[10]。尽管当前学界对影响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几大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各因素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如何?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和教学反馈的背景下,这些因素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是否产生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合上述研究和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基于师生互动的大学生课堂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将各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分成21个影响变量并设计出对应的问卷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形成调查问卷。
(二)问卷发放、收集和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19年6月13日至2019年6月20日,历时8天,调查对象为广东省某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二、问卷分析
(一)信度检验
为了验证问卷收集数据的可信度,笔者使用SPSS 19.0对影响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5个变量的信度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从表2的数据来看,所有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α)均在0.7以上,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当删除对应调查题项之后,克朗巴哈系数均有所下降,说明调查题项设置是有必要的,题项对问卷有一定的贡献。
(二)效度检验
为了验证问卷的有效性,需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效度检验。在本问卷中,第一和第二题属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因此本文仅对影响大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的1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效度研究用于分析研究项是否合理、有意义,效度分析使用因子分析这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别通过KMO值、共同度、方差解释率值、因子载荷系数值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验证数据的效度水平。从表3可知,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提取。另外,KMO值为0.919,大于0.6,意味着数据具有较好的效度。另外,4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值分别是22.722%、17.067%、15.932%、14.211%,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9.932%>50%,说明研究项的信息量可以有效提取出来。
(三)因子分析
本研究数据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方法(Varimax)进行旋转,以便找出因子和研究项的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表3展示了因子对于研究项的信息提取情况,以及因子和研究项对应关系,而从表4可知,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这意味着研究项和因子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子可以有效地提取出信息。确保因子可以提取出研究项大部分的信息量之后,接着分析因子和研究项的对应关系情况(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大于0.4时即说明该项和因子有对应关系)。
从上述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因子1主要提取了题项1至题项3的信息,反映的是影响课堂满意度的个人因素;因子2主要提取了题项9至题项11的信息,反映了环境因素对课堂满意度的影响;因子3主要提取了题项5至题项8的信息,反映了课程因素对课堂满意度的影响;因子4主要提取了题项12至题项18的信息,反映了教师因素对课堂满意度的影响;因子5主要提取了题项4的信息,反映了师生互动因素对课堂满意度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
本研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1中个人因素和教师因素对师生互动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59,P<0.05;β=0.204,P<0.01);模型2中个人因素和教师因素同样对师生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课程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师生互动的影响作用不明显。模型3中,当不考虑师生互动因素时,大学生课堂满意度主要受个人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小;模型4中当考虑师生互动因素时,个人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课堂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师生互动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而课程因素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因素在个人因素和教师因素对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四、讨论
基于上述研究,在当前大学生课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势下,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大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改善教学质量。
(一)重视师生互动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大学生精力较好,注意力容易集中,教师应该倾尽所能,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被获得,课堂已经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课堂在大学生教育中应当转变职能,将思维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随着课堂功能的转变和多样化发展,师生互动在大学课堂中也应当得到足够重视。此外,当代大学生从小就在网络环境下成长和学习,对互联网的接纳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因此师生关系也随着大学生的这种状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师生互动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师生同等重要的对话模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满意度的提升。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因素包括四大方面,分别为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难易及课程时间安排。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大一及大四的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形式,这可能是由他们自身的偏好及相关的学习经历导致的。关于课程内容及课程难易影响课堂满意程度,各年级学生的评价分数相差不大,但平均分数较高,可见大家在文理科及课程难易会影响课程满意度上是趋于一致的,且占比较大。受学生偏好及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课程难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时间安排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影响较大,其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级。由于大多数学校安排的课程在大二、大三较为集中,学生的课业比较繁重,因此学习时间及课程时间安排在这个阶段极大影响了课程满意度。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环境因素包括师生关系、教学设备、课室明暗程度、课室卫生情况、学习氛围及上课地点的远近。从调查结果来看,各年级学生对于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满意程度的评价分数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大一及大四的学生更为注重师生关系。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处处充满好奇,跟教师的互动关系会更好一些;大二、大三的学生对环境已经适应,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没有新生强烈;大四的学生因为有较明确的就业目标,更倾向于向教师寻求指导。所以综合来看,大一和大四的学生更注重师生关系,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则更关注其他因素。在教学设备方面,大一学生相较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课室明暗及课室卫生方面,高年级学生对课室明暗及课室卫生情况的要求相比低年级的学生更高。无论是从总体样本还是分类样本来分析,学生的总体评分越高,对于学习氛围就越重视,倾向于在较舒适的氛围下学习,由此可见,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课堂满意度至关重要。对此,学校应该提供宽松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上课地点的远近方面,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较近的上课地点,且年级和性别的差异并不明显,上课地点的选择往往跟学生外出活动的频率有关,外出频率越高的学生,对上课地点的远近越不在意,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往往更能接受较远的上课地点。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因素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性格、授课方式及表达能力。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于教师的性别、年龄及职称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增加的趋势。大部分专业在大一的时候开设的都是基础课,教师在授课时普遍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较少能够感觉到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这说明基础课的授课教师很少注重教学内容的引申和扩展。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的基本都是专业课,这些课程大部分是由本专业资深的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对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还是认可的。教师因素方面,不同年级的评价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性格较为关注,高年级的学生则更注重授课方式和表达方式。在日常学习中,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多,而且在课堂上的活跃度要高于高年级学生,所以教师的性格对低年级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影响较大。调查中还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表达能力影响课堂满意度的评分是最高的,可见教师的能力及课堂表现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满意度。由此可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及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其课堂满意度。教师授课的时候过多在意外在的表现而忽略自身的素质,并不会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
总之,随着大学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课堂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育要实现从单向的知识讲授过渡到学生高度参与的互动模式。另外,提高大学生课堂满意度是也是实现当代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池忆.翻转课堂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6):85-89.
[2]文静.大学生学习满意度:高等教育质量评判的原点[J].教育研究,2015,36(1):75-80.
[3]王运武,杨曼.从高校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透视课堂教学创新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65-73.
[4]周建松.以课堂建设为抓手推动高职教学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5-78.
[5]吕文婷,慎海歌.民办高校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11):141-144.
[6]赵维良.大学生课堂满意度结构维度实证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29-32.
[7]马爱艳,蒋志辉,张腊月.塔里木大学财务会计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18):140-142,187.
[8]樊丰.农业院校《保险学》案例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8(5):70-72.
[9]杨弋星,宋艳秋,王嘉成,等.“生物材料检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调查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6,1(4):95-97.
[10]雷玲,孔学平.MBA研究生教学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实证分析:基于某高等农业院校的问卷调查[J].高教论坛,2019(6):8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