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传承文化基因,培育“至真”新人—— 以“至真”“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例论文

传承文化基因,培育“至真”新人—— 以“至真”“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例论文

6

2023-06-06 13:53:3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是江苏省教师发展的创新举措,也是地区学校教师发展的引领项目。八士实验小学的“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依据项目要求,融入学校办学特色,通过问题导向、目标确定、凝练文化、建构体系、落实行动等方式扎实推进,取得了实效。

  摘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是江苏省教师发展的创新举措,也是地区学校教师发展的引领项目。八士实验小学的“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依据项目要求,融入学校办学特色,通过问题导向、目标确定、凝练文化、建构体系、落实行动等方式扎实推进,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四有”好教师;团队;至真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2019年,江苏省启动了“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旨在通过专业化、创新型的目标发展项目引领,探索出新时代育人模式新路径,推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八士实验小学地处江南产茶地区,办学116年,校训为“至真”。学校研究茶文化20年,显现地域特征的茶文化与学校文化紧密融合,“静、怡、和、真”的茶文化精神逐渐成为学校文化符号。在“四有”好教师团队项目建设中,学校赓续百年文化,着力“至真”四有好教师项目建设,现创建成为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项目学校。

  一、洞察问题,谋定目标,确立“以事立人”新方向

  问题是开始的开始,是创新的起点与动力源,创建“四有”好教师团队项目也是如此。我们排查、筛选、梳理学校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后发现,当下主要遇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地处乡村,课程资源独特却有限,再加上农村生源的挑战,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与周边优质学校均衡发展的压力较大。第二,围绕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学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三,学校青年教师占一半以上,亟需使其树立“学科育人”理念,提高育人专业水平,扎根乡村大地做教育。

  针对问题,我们试图构建与实施“八士实小‘融合·至真’育人体系”,建设“至真”好教师团队来改善。具体确立以下目标:一是文化润师,建师德师风典范团队。八小校训为“至真”,茶文化精神在八小的表现也是“至真”。学校用“至真”文化来帮助团队教师塑造师德师风,培养真人。二是茶道立师,建教书育人示范团队。以茶载道,引领团队中每个教师至教书育人真道:具备正确育人理念,深刻领会学科本质,善于设计、实施与评估教学。三是项目强师,建教研科研模范团队。团队中每个人拥有科研的能力,形成一批小课题,开展研究并取得课题成果。

  在确立目标的同时,我们准备开展“五大行动”来实现目标:①“至真”教育哲学凝练,让团队教师树立和明晰育人理念。②“至真”课程体系构建,让团队教师掌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式方法,并开发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③“至真”教学改革研究,让团队教师掌握学科育人的突破点。④“至真”活动育人研究,让团队教师开发系列活动。⑤“至真”物型课程开发,创新“环境育人”方式。

  问题导向、落实目标、建构体系、滚动辐射是我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行动策略。在“四有”好教师项目创建伊始,我们就采用问题导向方式围绕教师发展问题展开构想,组建建设团队,彰显团队育人功能。接着确立目标、明晰任务,形成“融合·至真”育人体系,使得项目开展系统化、科学化,也让项目推进富有实效。

  二、弘扬传统,凝练精神,实现“文化润人”新格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优秀的中华地域传统文化更影响着一方人。学校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地更应基于原有地域和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继承与创新。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建校已逾百年,地处江南产茶基地,学校深谙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丰厚内涵,以茶文化精神为文化发展源泉,融茶文化于学校管理,将“静、怡、和、真”茶道精神浸润到每一个角落。在“四有”好教师团队创建中,学校借鉴茶道精神,凝练团队文化,着力建设“至真”“四有”好教师团队,彰显特色。

  1.以校训“至真”来统摄团队精神。“至真”的基本含义是探求本源,追求真理。“至真”好教师团队,就是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师德),习得真本领,向更高水平迈进,臻于化境。

  2.团队的精神状态是“静、怡、和、真”。静:胸襟开阔、内心平静、志存高远、具有定力,是内在的精神境界。怡:放松心灵,怡然自得,体现出悠然见南山的外在生活状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不起冲突。真:纯净无杂质,追求矢志不渝。

  3.团队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培养有力量的人。八士产茶,八士实小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人。茶道是柔的,却具有坚韧、持久的力量。八士实小就是要用茶文化来培养有力量的人。其内涵为:有力量稳住自己,有力量善待他人,有力量保持和谐,有力量获得真知改变世界。为了培养有力量的人,团队共同的关键任务是:通过构建“八士实小‘融合·至真’育人体系”,使得教师队伍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保持专业追求,保持内在的“静、怡、和、真”的精神追求,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达到至真的境界。

  在团队建设中,我们倡导每个人都做到潜心育人,静下心来,扎下根去,教书育人。我们的学生拥有怡然自得的学习文化,身心愉悦、放松自在、知行合一、乐学前行,在共同求真的学习氛围中,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三、构筑体系,创新行动,谋实“综合育人”新举措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形成“综合育人”的体系,更容易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中,除了组建好“至真”好教师团队和完善相关保障外,着力建构“八士实小‘融合·至真’育人体系”,使老师无论在思想理念上,还是在方法策略和业务能力上,都能真正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行动一:以“至真”学校教育哲学凝练来让团队教师树立和明晰育人观念

  该行动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建构“至真”四有好教师团队的育人观念,具体形象、方向明确,使实践有的放矢。此行动主要吸引校级领导加入,将育人观念渗透到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来。并且能够设计毕业生形象,敢于设计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彰显学校使命、提升育人领导力。

0103fc600e25ca11013e39915ce801.jpg@1280w_1l_2o_100sh.jpg

  行动二:通过“至真”课程体系构建提升团队教师课程研发、实施与评价等能力

  该行动主要吸引教务处、教科室等教师发展管理人员加入,构建校本化的“至真”课程体系,发展团队成员的课程研发能力,并且基于育人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撰写课程纲要,落实课程审议、评价与管理等能力。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行动三:通过“至真”教学改革研究让团队每个教师掌握学科育人的突破点

  该行动主要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改项目,探索身心合一的学习方式。主要吸引教学骨干主动探索“学科育人”的价值、路径、方法,积累“五力”培育的科研与教研经验。如语文“聊读”项目培植阅读力,数学“问题导学”项目培植思维力,科技“智慧实践”项目培植探究力,英语“沉浸”教学项目培植表达力,“麦秆画”文化艺术项目培植创造力,这些项目均指向“培养有力量的人”。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行动四:通过“至真”活动育人研究引领教师开发主题活动序列

  主要吸引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参加。帮助教师树立活动育人理念并且展开设计、组织实施、形成案例,发展五育融合能力。如茶文化融合育人活动发展了教师五育融合能力:一是“茶与语文”,诵茶诗词、品茶对联、讲茶故事;二是“茶与艺术”,学茶歌舞,演茶技艺;三是“茶与劳技”,新茶种植、习茶炒制。从而达成“以茶育人”的融合育人效果。

  行动五:通过“至真”物型课程的创建提升团队教师环境育人的能力

  该行动主要吸引教师通过物型课程之创建,创新“环境育人”的方式方法:创建知行合一的环境,开展手脑合一的教学,让教育之美蓬勃于幸福校园。为了创建知行合一的环境,筹建读书场所“斗山草堂”,其与科学课程基地相连,让学生“在草木间阅读”。筹建智慧学习空间,打造学生科技项目实践基地。设立校园内草木课程、乐陶陶种植基地、微茶场等,使花草与课文对接,课文与生活相连。樱花林、月季墙、“五子树”、茶文化廊等无不彰显“至真”文化气度。教师队伍在此过程中也发展了学习空间的设计能力。

  总之,通过“八士实小‘融合·至真’育人体系”的构建和五大行动的开展,全体教师在面对所承担项目的难题时有破解问题的意识,有直面问题的胆识,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的研究能力,树立了专业自信,抵达“克服恐惧”的“至真”境界。

  至真,成为有力量的人。“至真”“四有”好教师团队就是要成为师德师风典范团队、教书育人示范团队、教研科研模范团队,不仅发展了自己,幸福了自己,还发展了他人,幸福了他人。通过团队建设显著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并且辐射到省内共建单位,形成美美与共的大格局,为乡村教师学做“大先生”提供了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陈文艳.学校系统重构的价值选择[J].江苏教育.2019(12):1.

  [2]吴国建.建构品格大厦,提升生命境界[J].小学教学研究.2010(09):45.

  [3]过晓伟.基于“静怡和真”茶道精神的学校文化创生[J].教育视界.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