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铸魂培育时代新人——常熟市森泉中心小学多举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论文

2023-06-01 14:11:4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党史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史学习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本文从深度挖掘突出内涵、转变方式乐活创新、整合资源丰富形式、聚焦课堂常态长效这四个方面探寻抓实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摘要:党史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史学习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本文从深度挖掘突出内涵、转变方式乐活创新、整合资源丰富形式、聚焦课堂常态长效这四个方面探寻抓实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校坚持多举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史学习从厚厚的书本中鲜活地走出来,走向孩子,让孩子们愿意亲近并主动接纳党史,让党史教育在我校落地生花。
一、深度挖掘突出内涵,让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
学校因地制宜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广泛开展党史学习系列活动,坚持把底色做红、特色做精、形式做活、效果做实,营造“浸润式”党史学习氛围,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校“热起来”。学校重视“红色环境”的打造,充分利用学校走廊、墙报、黑板报、校园网站、宣传栏等场所宣传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师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信念。学校大队委员还在每个中队设置了中队角,并开辟党史学习专题版块,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少先队员的面前,使孩子们从永不褪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学校还开展了“红色精神中队命名”活动,24个中队的中队名都蕴含着红色精神,它们仿佛一粒粒红色的种子,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爱国信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每个中队的队员都能讲解自己的中队代表精神以及精神背后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的故事。我们学校的“雷锋精神中队”和“黄大年精神中队”还被纳入市级英雄中队。学校还充分利用“淼苗水润电台”作为宣传阵地,开展党史故事宣讲活动,在每期的红领巾节目中设立“党史润童心,红色故事我来讲”红领巾学党史栏目。开播以来,一个个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电波传到了每位学生心里。学校还积极利用周边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孩子们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二、转变方式乐活创新,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一)党史学习邂逅传统佳节,入脑入心
学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传统节日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民俗,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家乡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端午佳节,学校组织开展了“迎端午话传承学党史感党恩”主题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寻找“党史里的端午节”,通过查找发现近代中国伟大的女性革命烈士秋瑾,于六月初六殉国……孩子们逐渐明白:党史中的端午节浸透了战火与硝烟,浸透了革命烈士的鲜血,独有其非凡的意义,如今的端午充满着祥和和安康,这一切格外不易,这样的党史学习入脑入心。
(二)党史学习邂逅亲子活动,薪火相传
学校将党史学习融入“慧雅读书节”。在“亲子共读党史”的活动中,孩子们与父母合作讲述红军战士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坚韧不屈的革命品格、战友之间的团结精神。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被这一个个光辉形象所感动,不少孩子和家长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有的孩子还写下了真挚的感言。孩子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起这些精神,勇敢面对困难,永不退缩。党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通过这样的亲子学党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两代间的感情,更有助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家庭,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三)党史学习邂逅艺术之美,铸魂传承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学校党员教师以文化课堂的知识体系作为背景,从艺术创作的专业知识切入,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后服务中,带领同学们欣赏经典党史绘画、剪纸、泥塑等作品,了解作品的立意、构思、构图等,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并鼓励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艺术创作,让文艺之美增添党史学习教育的活力,让坚定的信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铸魂传承。
三、整合资源丰富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一)打造特色套餐,擦亮红色名片
组织一年级新生进行队前教育是淼泉小学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固定活动。每一届新生入学,学校大队委员会都会为孩子们配置好“党史教育红色套餐”,套餐安排如下:第一,带领全体新生参观队室和党员会议室,学校安排“红领巾志愿者”全程带领与介绍;第二,组织一年级学生观看队前教育云队课,学习少先队知识,了解“六知六会”;第三,学校安排“红领巾宣讲团”的成员走进教室,进行党史和队史故事宣讲,鼓励学生会讲党史和队史的小故事,会唱1~2首红歌;第四,通过红领巾节目,一起听习爷爷讲过的话,鼓励学生入队前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人,为集体作出贡献,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第五,每年六一节,学校大队委员会隆重举行一年级新队员入队仪式,引导小队员们童心向党,高举队旗永远跟党走;第六,每年10月13日少先队建队日,进行第二批新队员入队仪式,并进行建队日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内容丰富的“党史教育红色套餐”,学校不断深化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注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夯实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二)党团队一体化,补足精神之钙
学校通过“党员队员手拉手,队旗跟着党旗走”“党团队员手拉手”等活动,丰富了党史学习的形式,并将学校红色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在活动中,党员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专题教育,并宣讲了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学校党支部还邀请全体大队委员和团员教师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为了激励队员,党团员教师在“党史明信片”上为小队员们写下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团员、队员爱党教育的联系性和延续性,增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
(三)寻访党的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淼泉小学的学生常说,我们的校园很“小”,但我们的学校却很“大”。我校在各中队组建“淼小红领巾寻访小队”,组织了一批又一批队员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在“小小少年学党史红色基因代代传”红领巾寻访党史馆研学活动中,队员们了解了常熟百年来的革命历程,感受到家乡发展的不易以及先辈们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学习雷锋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中,同学们制定了学雷锋路线图,用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小雷锋”;在“清明缅怀寄哀思红色基因润童心”寻访活动中,党员教师和少先队员代表来到古里烈士陵园举行朴素庄严的祭奠先烈仪式,并参观了古里革命历史纪念馆,这是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寻访抗美援朝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人”红色研学活动中,队员代表寻访抗美援朝志愿军吴雪良爷爷,致敬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不朽功勋。近年来,红领巾寻访小队的足迹遍布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革命纪念地、红色遗迹等地,还寻访过老红军、抗疫先锋、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等,通过寻访党的足迹,激发了队员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赓续红色血脉。
四、聚焦课堂常态长效,让党史学习教育“火起来”
(一)立足“常规”课堂,夯实党史基础教育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我校立足“常规”课堂,夯实党史教育基础。通过不断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红色教育素材,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红色教育。如语文学科中收录了许多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学校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中去。在音乐课中,通过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保卫黄河》等红色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英雄报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在科学课上,老师们会根据课程渗透思政教育,在感知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孩子的科学梦插上翅膀。英语课上,通过“用英语讲党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校长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将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与当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融入思政课堂。同学们纷纷表示,听校长讲思政课收获颇丰,这样的课能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听了还想听。
(二)挖掘“非常规”课堂,做好党史教育的有益补充
红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好教材,学校充分用好碎片化时间:大课间休息时段、午休时段和放学时段,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红色音乐;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升旗仪式等机会唱响红色歌曲,使学生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让红歌响彻校园。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党员家长微课堂”活动,来自各条战线的党员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们重温红色历史,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辛历程,结合自身经历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这样的课堂坚定了孩子们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纷纷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疫情居家学习期间,“相约周末——听陈校长讲思政”的直播课堂有效拓展了“常规课堂”的时空维度和知识广度,淼小学子昂首挺胸端坐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汲取着精神的养分,播下了理想与信念的种子。
党史博大精深,是我们党丰富的思想宝藏。我校通过多举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牢牢抓住育人铸魂的核心,从“根”上践行立德树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注入长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黎霞.“红船精神”与“中国梦”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4.
[2]吴秀立.用红色文化浸润儿童心灵——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北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实[J].山西教育,202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