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析论文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析论文

3

2023-06-01 14:04:2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科学内涵,然后分析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意义,接着论述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科学内涵,然后分析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意义,接着论述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要使青少年更好地传承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使青少年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生活、集体生活的重要引领作用。关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出要以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为指导,坚持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形象化及生活化。但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仍存在教育内容与方法脱离青少年日常生活、价值引导停留于表面等现象。这大大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科学内涵

  (一)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渊源

  教育生活化自古以来都是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的重点。孔子、苏格拉底、斯宾塞、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都蕴含着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孔子在教育过程中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现实处境出发,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悟、感受问题。孔子也善用修辞的话语,将大量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这些修辞手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优化教育话语的同时又使教育更贴近生活。苏格拉底从生活的场景出发,认为教育是日常交往的重要形式。教育的关键在于将有价值的事物寓于日常生活,追求心灵的卓越。斯宾塞则是直接提出教育应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以适应现代化生活为教育目标,表现为用成人的生活标准对儿童进行教育。杜威在斯宾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育并不是生活的预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不是被动地生存适应,而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形式,培养儿童的建设力、创造力,借助教育改造实现社会改造。在中国近代,陶行知先生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扩大教育的范围,主动建立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可见,教育生活化理念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转向成人生活,再转向儿童生活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并不断向社会民主、普及教育发展。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公民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二十四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概括,但教育者需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孤立的、静态的人性改造,而是要具体落实于生活的建构和改造,其根本作用在于教人如何建构自己的美好生活。青少年是身心发育都未完全成熟的一类群体,他们很难理解超出自己生活视野之外的东西,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从青少年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如此才能构建起他们与未知新事物的联系。基于此,在进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将其落实于生活,不能用成人的生活准则来要求他们,而要回归到青少年的生活视野中,创造有利于生活化教育的大环境,做到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教育方法贴近生活,从而帮助青少年从生活中汲取相关内容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联系。

0103fc600e25ca11013e39915ce801.jpg@1280w_1l_2o_100sh.jpg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青少年价值观构建的内在要求

  价值观的形成对个人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观一旦构建,就会指引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个体的生活行为习惯。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其思想意识变化较快,极易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媒体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多种价值观念不断干扰青少年的价值观构建。这就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栽培,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渗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才能落到青少年的心中、体现到行为中。因此教师要从青少年本真的生活世界出发,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寓教于乐,通过引导青少年回顾自身体验,使其发展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判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在“五育并举”的学校教育理念下,德育始终处于首要的地位。学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学校道德教育。有学者提出生活德育论,指出在生活论视野中,德育课堂旨在“引导学生探寻生活意义,过有意义的道德生活”[4]。学校德育的实施必须回归青少年的生活,帮助青少年寻找生活的道德,过有道德的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样需要回归生活。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力求打造有生命、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课堂,实现学校德育目标与任务,在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导下,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政治观念,从而为国家培养出能正确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栋梁之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创建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在生活领域,远景目标提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5]。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一项核心内容是要为民众创建美好生活,其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既来自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是对民众未来美好生活的表达。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生活化的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加靠近美好生活。青少年既是祖国未来美好生活的创建者,也是祖国未来美好生活的受益者。为了确保国家有源源不断的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建设者,一定要做好针对广大青少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发展,促使青少年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并践行个人之小德,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领略社会之公德、国家之大德,为未来创造美好生活打好基础[6]。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远离青少年生活

  在传统知识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大纲、教材中重要的知识块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掌握。但教材中的知识块大多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是知识的结果,因此学生往往并未深刻理解知识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过程[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及基本行为规范,具体需要从每个青少年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加以培养,尤其要注重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若教师只是注重传授知识的结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解释概括,会使还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很难理解其深刻的内在要求与时代意义。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有着全新的生活内容[8]。新媒体网络快速传递着各类新鲜事物,青少年会更早地接触社会中的各种声音,同时也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如何分辨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是当前许多青少年未能掌握的技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仍停留在过去的生活事例中,没有做到密切联系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因此较难创建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9]。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脱离青少年生活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师尊生卑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以教师主导、学生听讲的讲授法为主。教师仍沿用自我沉浸式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理论化的价值观念,未能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主动参与、认同并逐步构建的过程,而不是迫于权威压力的被迫接受。笔者也发现在许多中小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仍以背诵及默写为主,这只能称得上是念书练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的意义相违背。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龄阶段的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情况。可见,学校教师未能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有别于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最后在教学途径方面,当前青少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仍局限于课堂当中,学生都在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里接受教育。即教育者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隐性课程等途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这不利于青少年直观理解与生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

  (三)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良好环境

  当前,全社会仍未形成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和谐一致的氛围。从宏观环境来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以西方为主的话语体系仍未改变,加上外国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接受程度逐渐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缺乏主流媒体的强化与引领。从微观环境来看,学校、家庭、社区是青少年日常行动的场所。其中,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操作者,责任十分重大。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被曝出存在有违师德的行为,这种情况容易造成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认知混乱。家庭是青少年从出生开始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与家人是对青少年情感价值影响最深远的群体。当前许多父母十分注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及技能发展,却极易忽略青少年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变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没有树牢、不被重视。相对于家庭与学校,社区是相对较复杂的环境,它包括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角色的居民,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社区中,居民间的联系互动逐渐减少,邻里之间变得陌生冷漠。而以上多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影响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源于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植于中华各族人民的生活中,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否适应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是否结合时代的发展,从而适时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首先,教师要根据青少年当前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生活相联系。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教师可用具体化的教育内容来弥补教材中抽象化知识的不足,注重青少年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发展,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激发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1]。其次,教师需时刻关注微时代信息的迅速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必须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应积极地把网络世界中符合我国基本道德价值观规范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加深入青少年的内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贴近生活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忽略了青少年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以致青少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处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面上较为抽象,它与青少年的直接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教育者选择恰当的方法将两者进行联系。首先,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根据青少年的需要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教学用具。同时考虑不同阶段青少年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调动青少年的多种感官,使其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之中。其次,青少年的实践活动是他们生活本身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青少年的生活实践为根基。各中小学应鼓励青少年了解社会、发现社会、融入社会,并为青少年积极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可以通过研学旅行、公益性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促使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再次,要注重在学科课程、学校实践活动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门学科或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其最高层次的目标都是情感、价值观的获得。因此,所有教师都应在教育过程中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不只是班主任或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最后,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借此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生活中的先进模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教师要从榜样的事例中提炼出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并引导青少年主动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引领生活

  社会、学校、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场域,这些场域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要想营造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整个社会就必须形成合力。首先,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政府应强化主流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对社会正面人物、国家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并且多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节目与影视作品;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媒体对社会事件舆论的导向,坚决杜绝与社会主义发展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误导。其次,教师作为学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者,应严守师德,注重自身的知行合一,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学校应注重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采用学校管理制度、建筑设计、贴心标语等方式,营造出健康的校园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深入青少年的内心。再次,在家庭中,父母应注重对青少年的情感、价值观教育,认识到只有拥有积极乐观价值观念的青少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父母是与青少年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因此父母应该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青少年,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每个村社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的合作,联合多方力量开展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这样可拓展青少年的活动范围,使其在更真实、更日常的文明社区环境中感受、了解、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理解。

  总之,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深化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调,学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也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背离青少年生活本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内容远离生活,教育方法脱离生活,同时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环境。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作为未来生活发展主力军,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我国未来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促进其将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自觉的道德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2-06-06].http://www.moj.gov.cn/gwxw/ttxw/202204/t20220425_453721.html.

  [2]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02-24)[2022-06-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06-06].http://news.cctv.com/2018/09/10/AR-TILsb0tyXScrmnKqoKe2Z3180910.shtml.

  [4]鲁洁,冯建军.让道德教育成为最具有魅力的教育:鲁洁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84-92.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2-06-06].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6]赵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求共识最大公约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7]杜威.教育即生活[M].康桥,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8]柏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02-106.

  [9]王晓丽.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内涵意蕴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20(10):276-280.

  [10]李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问题与对策[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5(4):28-35.

  [11]林于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