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 “三个文化”教育价值研究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 “三个文化”教育价值研究论文

2

2025-11-26 14:45:5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课程思政视域下,在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三个文化”教育,是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显著提升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成效,还可以助力课程思政的稳步发展。

  [摘要]课程思政视域下,在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三个文化”教育,是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显著提升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成效,还可以助力课程思政的稳步发展。文章详细解读了“三个文化”的内涵,认为应将其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量根基,使其与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对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三个文化”的教育价值展开研究,并总结出可行的实践方法,提升其教育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群文阅读,“三个文化”,教育价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语文教学,应认真解读上述要求,深刻领悟“三个文化”内涵,研究其教育价值,积极落实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三个文化”教育,以培养优秀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三个文化”内涵


  “三个文化”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重要指示,把学校思政课建设置于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奠定了“三个文化”作为现代思政教育力量根基的地位,明确了“三个文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文化赋能课程思政与现代化教育改制的鲜明导向。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三个文化”教育,将成为新时代青年筑牢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念的文化基石,使学生树立鲜明的理想信念,形成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三个文化”教育价值


  (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三个文化”教育应以发展学生文化素养为己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能正确理解、深刻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文化自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三个文化”的文本资源比比皆是,这意味着“三个文化”教育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关联紧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合理应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将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同类主题的多篇课文构成群文组合,以群文阅读模式实施对学生人文意识与精神素养的培育,以“三个文化”教育夯实学生思想文化意识,使其形成较强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二)彰显语文课程价值


  以语文教材中的精选文章为主体构建群文组元,充分挖掘群文阅读材料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在语文课上带领学生分析、解读弘扬“三个文化”的文学作品,挖掘其思想教育价值,是体现语文学科育人价值、语文课程价值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文化人,落实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整合教材内的已知文本,还要视情况适当融入课外教育素材。因此,构建群文阅读活动展开“三个文化”教育,既能促使课程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又能以丰富的课外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课堂的新颖性,使学生对群文阅读对象以及其中的“三个文化”内涵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学习。


  (四)发展学生认知结构


  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知结构尚不完善,语文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活动可以通过提升学生阅读量的方式,开阔其眼界,丰富其知识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世间万物,感知多元信息。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三个文化”教育,包含社会艺术民俗革命传统等多领域的内容,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部分内容十分贴合小学生日常生活,可使学生在阅读中接触多种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文化多样性。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群文阅读中的“三个文化”教育思路


  (一)把握思政教育内涵,设计群文议题


  在群文阅读中开展“三个文化”教育,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议题。议题是构成群文组元的关键依据,种类丰富、内容多元,与群文阅读主题不同,议题的选择更为宽泛,更为细致,是可供学生深入讨论研究的话题,可以贯穿群文组,将多个文本组织起来,构成完整整体。在制定议题时,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思维发展性原则,既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其阅读兴趣,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讨论空间,使用思维教育策略调动其思考,助力其高阶思维发展,使其在学习中深刻领悟“三个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整合群文阅读资源,助力文化育人


  教师要积极整合可用的群文阅读资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助力文化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视域下,以“三个文化”教育为导向的群文阅读活动,要积极整合可用的课内阅读资源与课外阅读素材,构成更全面、完整、严谨的阅读群组,再根据阅读文本的人文主题、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思想情感表达内容的要素,从其他渠道搜索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辅助性阅读材料,如插图、影像、史料等,助力学生走进深度阅读,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及蕴藏于其中的文化研究内容。教师还可以在原有群文阅读的基础上,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给学生带去新颖的阅读体验,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兴趣为核心驱动,完成深度阅读,感知课文中的思想文化内涵。总而言之,教师必须积极整合趣味阅读资源,将课内的文本或课文资源与课外的“三个文化”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为群文阅读模式下的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基础,让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四、使“三个文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出思政育人价值的方法


  (一)在群文阅读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以分散形式存在于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单元中。为了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序落实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更好地突出“三个文化”在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应构建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的主题式教育,再以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新课标指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重点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模范代表性人物及其先进事迹文学作品;第二类是反映现代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以及该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或者可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与人类文明建设新形态的文学创作;第三类是反映在社会主义引导下,坚持改革创新,携手并进,和谐互助,共创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学作品。围绕上述课文展开的,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教学,应考虑到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设计以下育人目标:基于课文内容熏陶并感染学生思想情感,开展情感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进基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华文化自信。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回延安》这两篇文章,前者通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体现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刻思想,后者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大发展,凸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豪感。教师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九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构成群文阅读单元。诗歌中对祖国深厚情感的表达与抒发热烈、真诚,能成为本次群文阅读活动的情感高潮点,将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底。


  (二)在群文阅读中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是课程思政视域下,以群文阅读开展“三个文化”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开展对理想信念、革命精神的指导教学,在语文课堂厚植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学生将中华民族历史重点、革命英雄人物及其英勇事迹牢记在心。

  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以群文阅读形式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时,虽然能够准确把握住群文阅读中的情感价值,却没能平衡好思政教育与语言文字应用教育之间的关系,导致语文课成为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该问题,在传统群文阅读模式上做出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以创新型活动激发其共情能力,使学生在红色革命文化类课文的群文阅读中,钻研作者的遣词造句方式、写作手法,从语用角度出发,领会其中的红色精神。此外,教师还要在课上创设以红色革命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情感共鸣,使其产生参与群文阅读与钻研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自主、自觉参与教师创设的群文阅读活动,并围绕红色革命文化主题展开深层探究,深度体会领悟课文中蕴藏的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愿意将其发展、弘扬下去。


  如《纪念白求恩》《邓稼先》《回忆我的母亲》是三篇极为经典的红色课文,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根据这三篇文章中蕴含的红色革命文化内容及其中心主旨,确定出本次群文阅读主题—以人物传记叩问人生,彰显红色内涵。学生要根据过往的阅读学习经验与参与群文阅读活动的经验,自主完成这三篇文章的快速阅读。接下来,从文章自身出发,设计导学性问题,将语文要素、语文中的红色革命文化要素融合。例如,教师提出:这三篇文章都是人物传记,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烘托人物性格?文中的哪些语句、哪些表达能让你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能展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先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运用特征,再通过思维的延伸、拓展,走进文本,对话人物,受到其精神、品质的熏陶与感染,并自觉参与到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传承之中,形成较好的文化自信,提升自身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三)在群文阅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群文阅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站在整体角度把握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把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后,深入分析并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再采用适切的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


  语文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效果较好,中小学生也曾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接触过优秀传统文化,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但考虑到其生活阅历、认知水平有限,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或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以教师要使用恰当的引导策略,健全师生互动,以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点拨学生、引导学生,使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如教师整合杜甫诗《望岳》《春望》《石壕吏》构成群文组元,以“三个文化”教育为导向,以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从诗词复杂情感与作者在文中表述的思想内涵出发,从人文情感出发确定议题,用“花”“酒”等诗中意向为切入点,讨论作者浓烈深厚的爱国之情。再从语用角度出发构建议题,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诗词结构、修辞特征,感受古诗词中的文字美、意境美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张力。教师构建了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情境,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将复杂抽象的文学意境呈现出来,切实提升了群文阅读导入效果,让学生在充斥着传统文化元素气息的语文课堂上走入了更深层次的群文鉴赏之中。


  五、结语


  现阶段,“三个文化”已纳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成为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构成。课程思政视域下,应深刻把握“三个文化”的核心意蕴及其内涵价值,合理应用群文阅读策略,将蕴含“三个文化”内容的课文整合,构成群文组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教师要在明确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群文组,并提出群文议题,整合适宜的群文阅读资源,实现文化育人,让群文阅读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推手。


  参考文献:


  [1]包丽娜.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初探—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九课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1):31-33.


  [2]高永莲.浅谈“三个文化”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研究,2024(14):132-134.


  [3]王学红.在群文阅读中传承和弘扬“三个文化”[J].语文世界,2024(10):56.


  [4]宋枳琦.小学中段革命传统作品群文阅读应用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


  [5]郝蕊鲜.群文阅读视域下初中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