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策略与实践论文
2025-11-26 14:38: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提出通过教师引领、课堂实践、活动践行三方面策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提出通过教师引领、课堂实践、活动践行三方面策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首先,教师需以身作则,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以热爱与学识感染学生;其次,依托听说读写等课堂活动,结合古诗文、现代文教学深化文化体验;最后,通过传统节日实践、革命文化体验及当代文化活动,将文化自信外化于行。研究表明,语文教学通过内外联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为其成长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化自信,培养策略,实践活动
习*平总*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第一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可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化自信?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由衷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呢?
一、以身作则行为范,言传身教自信传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的引领是前提。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拥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人,给学生做好榜样,以达到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如此,在文化自信的引领和弘扬方面更是如此,要想教出有文化自信的学生,先要有文化自信的教师。语文教师怎样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呢?
第一,热爱可抵教书岁月长,情怀可渡文化自信光。
语文教师热爱语文看起来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实际工作中,真正因为热爱语文而教语文的老师却并不多。就笔者所熟悉的地区而言,大多数语文教师之所以教语文,是因为学校语文教师岗位缺乏。因为学校的岗位需要而教语文,并且长期教学中并没有培养起自己对语文热爱的语文教师大有人在。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成绩可圈可点,但也仅仅是把教语文当成自己的职业,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容易停留在表面,钻不进去,机械地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味同嚼蜡,这样不仅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有损无益。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对祖国优秀文化怀着深深的热爱,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就会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会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关注关爱学生,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用自己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学生逐渐建立起文化自信。

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充满文化自信的语文教师会兴趣盎然地研究文本,对作者作品作全面深入了解,并古为今用,挖掘古文的现实意义,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乏文化自信的语文教师则只停留在字词句的机械翻译上,让学生单调地识记字词句的意思,让文言文学习变成学生最头疼的事。文言文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课文中所选的文言文,往往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文化底蕴,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前面有坚定文化自信和缺乏文化自信的语文教师教学中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异。事实证明没有对语文真挚的热爱,教师就不会坚定文化自信,而没有坚定文化自信的语文教师又怎能教出有文化自信的学生呢?
第二,腹有诗书学高为师,修身力行涵养自信。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师的文化自信,来自教师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挖掘。学高为师,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越丰厚,就越能在教学中感染激励学生,吸引学生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深深扎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浩瀚海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的精神,做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人,用知识不断丰盈自己的头脑。面对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文化自信,语文教师要专心深入调查研究,对怎样通过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探索,逐渐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路,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又适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身着华服展风华,语文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生活修养。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从各方面身正为范,做一个中华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做学生文化自信的引领者。“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语文教师的举手投足要能传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教师的儒雅与博学,甚至吃饭穿衣,都可以自信地带着适宜的中式风,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
二、听说读写皆学问,口耳相传自信强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设和提升,还需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
不论古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的作用就是表情达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掌握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并提高自己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这样的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语文课堂实施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能不断建立学生文化自信,因为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学会表情达意,也可以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最重要的四个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学生通过“听”和“读”能够了解别人的思想,通过“说”和“写”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等活动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在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不断积累语言经验,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在学习古诗文和现代诗歌时,可以围绕听、说、读、写设置四个教学环节,分别为:听中初悟—说中感悟—读中细悟—写中深悟。听中初悟环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细致查找资料等,找到最佳的适合学生听的内容,让学生多听教师或名家配音朗读,在名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美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体验由文字带给自己的喜悦感动等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说中感悟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读、写、听、说几个环节中,“说”最为基本。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设置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听完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句式说话、联系生活等情境,让他们把听后的感悟条理深化,充分畅谈自己听读的感受及对诗文的理解感悟;在畅谈自己看法的同时,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感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又通过说对其他同学感悟的评价进一步理解文本,大家一起走进诗文更深处,沐浴着文化的精美,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读中细悟环节:则是让学生通过写朗读脚本—自读感悟—小组合作朗读展示这样的教学环节,达到对文本的细致理解,更加细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变身为作者用声音展示自己的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畅快淋漓的朗读中润物无声地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写中深悟环节:学生静心沉思,或者学习诗文的写法进行创作,或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学为我用,体会我手写我心的美好感受,从而更加喜欢中华优秀文化,逐步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活动践行自信扬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且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除了在语文教师素养和语文课堂下功夫外,还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结合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当地的革命文化,当代文化生活等,组织学生积极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和践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有的传统节日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例如春节、端午节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传统节日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语文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能够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体现生活即语文的教育理念,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文化自信建设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但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还会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对于传统节日践行的步骤可设计如下: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积极参与—重点准备并参与传统节日;交流展示—深入展示交流传统节日成果。以2024年12月4日申遗成功的“春节”为例。在寒假放假前期,语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期待。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研究布置具体的实施方案。确立本次活动名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具体实施第一步:对春节的来历、内涵、习俗等,通过走访调查、网络搜集资料等形式全面了解,整理成文。然后让学生就春节的习俗等活动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积极参与,体验春节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例如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选择写对联的活动:春节前积极练习毛笔字,可以通过家长现场指点、教师网上指导等形式,自编对联,规范书写,表达自己春节送福纳福的喜悦心情;喜欢热闹的同学可以选择赶年集,了解更多春节风土人情的活动;喜欢手工的同学可以剪窗花、蒸花馍,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喜欢戏曲等传统节目的同学可以参加各社区组织的舞龙灯、扭秧歌、唱大戏等活动……对于自己践行的活动,学生可以拍成视频或照片,配以生动的文字,以便开学后展示。开学后的交流展示活动中,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展示自己的照片视频、声情并茂朗读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其乐融融中坚定着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这个活动流程也适用于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他传统节日,同时适用于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革命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文化所展现的爱国情怀、顽强奋斗、英勇无畏等精神,都是当代中学生身上亟须充盈的。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践行,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中所学革命文化的章节、重要的纪念日等,及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本学期,在学习九年级下册陈毅的《梅岭三章》后,笔者及时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的莱芜战役指挥所,学生亲眼看到陈毅在如此简陋的草屋指挥了著名的莱芜战役后,感慨颇深,对老革命家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中国共*党的认识、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逐渐加深。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践行当代文化生活,同样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当代中学生,他们是个性张扬、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一代,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单调的学校课堂学习生活,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自觉地把语文教学和更多的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践行发现每一个文化活动和语文的连接点,每一个活动中的文化韵味,实现在广阔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有的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电视台富有文化气息的诗词大会等栏目,让学生在观看电视节目中掌握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自信;有的语文教师抓住了学生是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山村的一员这一优势,让学生化身为小记者现场采访报道,提升学生表情达意及文化自信。
语文是人类用来交流和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语文还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在培养和建设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能够不断研究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幸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01-25)[2025-03-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