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岁托育阶段“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培养路径论文
2025-11-26 10:40:5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聚焦0—3岁托育阶段“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培养路径,针对当前托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聚焦0—3岁托育阶段“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培养路径,针对当前托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基于政策导向与实践需求,研究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框架,涵盖师德引领、课程重构、实践强化与评价创新四大维度。通过整合高校与托育机构资源,开发“理论+实践+反思”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文化敏感性与婴幼儿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依托校企协同机制,搭建虚拟仿真与真实场景结合的实践平台,提升教师应对复杂托育情境的能力;创新“过程性考核+师德档案”评价机制,将仁爱之心、职业信念等“四有”特质纳入考核标准。实证表明,该路径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文化育人能力,为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0—3岁托育,“四有”好教师,教师团队,托育人才培养
2019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国家对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将“幼有所育”的目标提升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通过分析部分地区托育服务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相关政策文本的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各地在托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大力提升0—3岁托育教师团队的培养规模,坚持培养具有“四有”特质的优秀教师团队,以提高托育师资的培养质量,解决社会托育难题。
一、0-3岁托育教师团队的培养现状
(一)托育教师团队培养规模较小
在2024年6月15日举行的2024年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指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大约为3000万名,其中超过三成的家庭对托育服务有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规模的持续缩小,家庭的育儿功能逐渐减弱,这使得现代化、社会化的托育服务变得尤为重要。这些服务不仅能够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还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障女性就业,并有效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然而,我国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不高,国内托育服务市场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意见》强调了加强托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以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托育服务的需求。《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和《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也对保育人员与婴幼儿的比例提出了明确要求。不解决师资问题,就难以解决托育服务市场的供需矛盾。然而,目前社会上托育团队教师的培养规模较小,且多数设有托育专业的师范院校仅提供大专、中专层次的教育,本科层次的独立托育专业较少。对于本科层次的托育师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附加课程。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及教育领域对托育师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二)托育人才队伍结构与质量不佳
《意见》指出,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院校应针对地方托育服务导师的培育需求,增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与课程,全力支持托育教师团队的培养工作。这将为现代化、社会化的托育服务提供充足的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为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必须坚持“托育园+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托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解决当前托育师资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多家师范院校已积极增设0—3岁婴幼儿托育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专业型托育教师。然而,短期内过度增设专业可能导致托育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结构混乱、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例如,部分院校在增设专业后,出现了师生比例超标的问题,导致院校不得不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转岗至托育专业。尽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较强的衔接性,但它们面向的是不同阶段的幼儿,托育与教育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这种转岗操作并不利于培养优秀的托育专业人才,导致托育市场人才队伍结构和质量较差,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三)托育教师培训课程完成度低
为了进一步完善0—3岁托育教师团队的培养模式,确保托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由教育部门与入职单位共同构建“校园理论学习+单位实操学习”的完整培训体系。双方需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形成针对托育教师的培训合力,为其提供系统的在校培训学习以及岗前与在职培训学习课程。在培养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应作为培养的主体,承担主要责任。入职单位则作为辅助与继续教育方,负责托育教师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继续教育,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为托育教师提供实践操作实训学习与培训的宝贵机会。然而,目前无论是校园课程还是入职单位,都存在针对托育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入职单位的岗前与在职课程培训更为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托育教师团队的培养进程。
二、托育阶段“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培养目标
将“四有”好教师作为培养优秀托育教师团队的标杆,已经成为塑造一名党和人民满意教师的必由之路。“四有”好教师指的是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他们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展现教师的职业特质,坚定地树立起“教师是道德楷模”的核心形象,致力于成为有德之师,培养有德之才。“四有”好教师的建设不仅针对0—3岁托育教师,更是针对我国教育领域所有教师,是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现有教育体系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行动指南。托育教师应当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真诚的仁爱之心,以便在0—3岁婴幼儿首次接触家庭以外的人和事物时,留下独特、温馨的记忆,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0—3岁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培养的可行路径
(一)全面提升对托育“四有”好教师培养的重视
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必须站在全局视角,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建设0—3岁托育优秀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要明确一名好老师是学生一生的幸运,是学校的荣耀,是民族长远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希望。我国托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托育服务创新和师资建设正在逐步深化。为了加速推进托育服务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实现美好蓝图,解决高素质专业托育教师的供需矛盾已迫在眉睫。因此,全面提升对托育“四有”好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组建一支优秀、自由、有责任感的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促进托育服务事业发展的必要基础。积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坚守使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培养0—3岁托育“四有”好教师作为当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托育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加速完善托育人才结构并提升培育质量
为了培养更多0-3岁托育“四有”好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托育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人才培育质量差的问题。需要打通师范院校与托育园之间的协作路径,实现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在实践中,可以调整学前教育专业与托育专业教育工作的衔接效果与转型模式,认识到学前教育与托育专业之间的知识教育、能力与结构方面存在的延续性和相关性,将其转化为新时代托育人才培养结构创新转型的优势。组建专业教研队伍,研究0—3岁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培养策略模式与必要前提,打造更扎实的人才培育结构。同时,师范院校与托育园方面,都应积极引进研究托育方向的专业人士、高层次人才,为托育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为构建健全的国内托育专业化教育体系提供必要支持,强化托育师资教育质量。此外,将培养“四有”好教师的目标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师范院校应在托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完善思政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元素,将“四有”渗透在院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入职单位党支部也应加大力度,建立针对“四有”好教师的培养体系,由党员带头讲述“四有”好教师职业故事,树立榜样,警醒托育教师牢记育人使命,争做“四有”好教师。
(三)切实强化“四有”好教师团队培养课程建设
0—3岁托育教师若想成为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扎实的知识功底、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勤勉的教育态度,辅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名让党与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强化课程建设是培养“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必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国内托育服务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培养教师的理想信念、师风师德、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根据社会对托育教师提出的最新需求和实际诉求,组织建设科学、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体系,全面深化安全托育教师培训改革力度,切实强化教师团队培养水平,以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以及更丰富、更宽广的教师在岗培训平台,形成养成教育、实践教育与师风师德教育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贯彻职前职后一体化思想,促进托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与专业化发展,强化宏观层面的领导,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培养新体系。

(四)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托育“四有”好教师
对于0—3岁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培养,我们不能仅限于师范院校的教学与岗前培训,还应加强在职培训,实现对托育“四有”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充分认识到培养托育“四有”好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后,我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教师工作管理服务水平,将“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工作作为教育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持续深化针对“四有”好教师的机制体制改革。通过关心关爱新上岗的托育教师,为其提供积极反馈与正向的情绪体验。同时,健全针对“四有”好教师的待遇保障机制,使现有“四有”好教师获得与其能力与付出相匹配的薪资福利,将原有的教师管理工作变为教师管理、服务、支持与引导四措共举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真正为“四有”好教师做实事、解难事,认真维护“四有”好教师的合法权益及其参与入职单位治校的主体地位,使其形成对托育工作与该岗位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并为其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提供必要支持,将托育“四有”好教师塑造成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以此提升其社会地位。
实际上,“四有”好教师中,无论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还是仁爱之心,都可以成为师德评判的指标之一。所以在培养优秀“四有”好教师队伍时,必须将师德建设贯彻始终,加强师德教育,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放在决定教育工作价值方向的高度上,根据新型教师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师德培养建设长效培育管理机制,加强对托育教师国家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其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0—3岁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思想价值观启蒙奠定扎实的基础。师德教育必须加入托育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养当中,切实强化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培养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使每一名托育“四有”好教师都能将师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针对师德建设与师风培养的教师管理体系,应编写适宜的考评机制及相应的奖惩措施,鼓励托育教师朝“四有”好教师的目标不断努力、进步,塑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形象。
总之,打造一支0—3岁托育“四有”好教师队伍,是全力推进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解决现有托育供需难题的重要举措,应坚持以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队伍为导向,明确新时代社会、国家、家长对托育“四有”好教师团队培养提出的核心诉求,通过提高对托育“四有”好教师的重视程度,完善托育教师结构并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强化教师团队培养和课程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教师工作服务与管理等举措,将培养托育“四有”好教师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洁.“自警、自化、自立、自勉”育“四有”好教师—谈基层党支部建设培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3):119-121.
[2]白慧.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与托育服务现状及对策—以福州市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3(2):49-52.
[3]李青贞.0—3岁婴幼儿托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以成都市W区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4]朱冬.贵州省本科师范院校0—3岁婴幼儿托育师资培养的改革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11):52-53+91.
[5]陈鹏,张诗.托育服务供需缺口,该如何补上[N].光明日报,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