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一案三单”导学范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一案三单”导学范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1

2025-11-26 10:34:3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一案三单”导学范式致力于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

  [摘要]“一案三单”导学范式致力于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该范式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并融合预习、探究、练习三个阶段的单个教学文件,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知识的核心原理和规律,提高他们的深度理解、计算技能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一案三单,导学范式


  一、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正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然而,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不少挑战,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仍较为不足,这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总结原因。


  (一)学生因素


  ⒈课堂参与度不高


  一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显得不够活跃,缺少参与讨论和探索的热情。这种现象可能源自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不感兴趣,或是由于数学难度较大而产生的畏惧心理。这种消极态度不仅影响了课堂氛围,还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的进程。由于缺乏主动参与,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也难以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这种消极态度还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数学挑战时轻易放弃,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提高课堂参与度,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1764124224611_3B34FB6C-8057-45fe-983C-07E57A949798.png

  2.缺乏知识迁移能力


  一些学生不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也无法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这表明他们在深度学习中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跨情境迁移,然而,这些学生似乎难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工具,他们可能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或者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和探索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此外,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深度学习中重要的思维品质,它要求学生能够从一个问题推导出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然而,这些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策略,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鉴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在处理数学的抽象概念和计算任务时可能会遭遇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自他们有限的认知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因为他们尚未完全建立起成熟的抽象思维框架。当小学生遇到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的数学问题时,他们常常难以应对得当;特别是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显著。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超越表层知识,深入掌握知识的核心和规律。然而,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上的不足,恰恰构成了他们达到这一学习目标的主要障碍。这种不足不仅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还限制了他们在数学领域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潜力。


  (二)教师因素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层次不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往往过于侧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简单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的识别等,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能力深度发展的引导与培养,这种浅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导致学生虽然能够应对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但在面对稍微复杂、需要深度思考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问题解决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机会,限制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据此,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


  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深度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一案三单”导学范式的定义和特点


  “一案三单”导学范式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一案”指的是针对特定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教学方案,而“三单”则分别指接引单、导学单和续学单,它们共同构成了导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接引单旨在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构建基础认知,为课堂深度学习做准备;导学单是课堂学习的核心,通过设计富有科学性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续学单则用于课后巩固和再思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强化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一案三单”导学范式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教学方案,以及预习、探究、练习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该范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该范式注重实践应用,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一案三单”导学范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


  (一)“加与减”中深度学习路径


  在探索北师大版教材中“加与减”这一课程的深度学习路径中,采纳了“一案三单”导学范式,并据此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案,该方案的核心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深入挖掘加减法的核心原理与规律,从而不仅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特别注重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课后练习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接触到基础的加减法式子。


  如“3+2=”或“5-2=”,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学表达式,他们开始构建对加减法的基础认知,理解其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这一环节为学生后续的深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课中探究阶段,学习方案的难度逐渐提升,学生开始探索更复杂的加减法式子,如涉及进位和借位的运算,“27+18=”或“45-19=”,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运用之前掌握的基础知识,还需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深层原理,如为何在加法中需要进位,以及在减法中如何借位,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深化对加减法的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到了课后练习环节,学习方案则提供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这些练习题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如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也包含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通过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逻辑推理,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技巧,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乘与除”中的层次化导学实践


  在“乘与除”的教学中,实施“一案三单”导学范式展现出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从基础到深入,逐步理解乘除法的核心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运算逻辑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接引单作为学习的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初步接触乘除法概念的机会,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自主构建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框架,在接引单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诸如“3×4=12”和“12÷4=3”这样的基础算式,通过这些算式,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基本含义和运算规则。导学单则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深化对乘除法运算过程的理解,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接触到更为复杂的乘除法问题,如多位数相乘、除法中的余数处理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路,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乘除法的运算逻辑。


  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模拟购物场景进行乘除法计算,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乘除法的实际应用;续学单则旨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运算效率与准确性,续学单中的题目会涵盖乘除法的各个方面,从基础计算到复杂应用题,旨在全面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乘除法内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再思考,再审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从课内到课外的逐步延伸。

  (三)“周长”知识在生活实例中迁移的导学探索


  “周长”在采用“一案三单”导学的教学实践中,接引单的设计尤为关键。要巧妙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家中物品如桌子、窗户等的边缘,初步建立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的认知,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接引单上提出了诸如“如果要用彩带围绕桌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这样的问题,并附带了简单的测量工具指导,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乐趣,更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好奇心;导学单的设计则更加注重互动与实践操作,它要求学生分组前往校园或教室内的不同区域,实地测量各种形状物体的周长。


  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测量工具如卷尺,并指导学生如何记录数据,之后,每组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周长公式如P=2(l+w)进行计算,其中“l”代表长度,“w”代表宽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直观感受到了周长的含义,还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续学单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在设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提供了由浅入深的题型,从基础题让学生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给定尺寸图形的周长,逐渐过渡到复杂题,如给定一张地图让学生估算出某个不规则区域的边界长度,或是在特定条件下如何最优化地利用材料围成指定周长的封闭区域。

  此外,还需要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周长的概念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几何直觉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认识小数”中激发探究欲的导学实践


  “认识小数”教学实践中,接引单通过引入简单的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概念,设计情境要求学生计算商品价格,如一本笔记本售价为2元5角,即2.5元,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前后数字所代表的不同价值。接着,接引单提出问题如“如果你有5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笔记本,还剩下多少钱?”激发学生探究欲。导学单则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小数意义、性质和运算方法的理解,其中一项活动是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记录不同商品的价格,并比较价格之间的差异,比较两个品牌巧克力的价格,询问学生哪个更便宜,差价是多少,这样的活动加强了学生对小数大小比较的理解,另一项活动涉及小数的加减运算,设计具体任务如要求学生模拟家庭预算管理,记录每日开销,之后引导学生计算一天总共花费了多少元,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法,还能深刻了解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续学单则侧重于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时考虑了不同类型的问题,如要求学生设计一周内每天零花钱使用的计划,并计算总共花费多少以及剩余多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小数的应用价值。


  总之,通过应用“一案三单”导学范式,教师以系统性、层次性的教学设计,通过预习、探究、练习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知识的迁移,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力地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导学范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案三单”导学范式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裴元峰.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2(20):44-46.


  [2]罗旌庚.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13):55-58.


  [3]管磊.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6):112-114.


  [4]李娟.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2(29):93-95.


  [5]李洪娜.关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