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策略论文

2023-05-17 14:12:4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双减”政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教育调整政策,对教育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教育中,课后作业失去了其本身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目的,成为家长和学生沉重的负担,而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与效率得到了更多重视,课余时间分配也更加多元化,作业真正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本文以小学语文作业为例,明确作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探究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原则,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摘要:“双减”政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教育调整政策,对教育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教育中,课后作业失去了其本身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目的,成为家长和学生沉重的负担,而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与效率得到了更多重视,课余时间分配也更加多元化,作业真正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本文以小学语文作业为例,明确作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探究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原则,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多元化
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暴露,为追求分数而盲目刷题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课业内卷也使学生在课后的压力与日俱增,这导致作业失去了其本身目的,成为学生和家长身上背负的重担。但作业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以各种形式巩固课堂知识,确保学习过程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拥有较为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业也可以在学校完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业要以其独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课余学习平台,在不造成额外负担的同时发挥其真正作用。
一、语文作业内涵概述
(一)检验学习效果
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较多,上课时间有限,语文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兼顾每一位学生,因此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授的语文学科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只能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判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检验学生群体对当日所讲语文知识的吸收程度,也可以根据作业判断学生个体对知识点的了解程度,找到教学盲区,以达到巩固学生所学内容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与实际运用能力,而较少的课堂习题不能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加深理解,也无法将较为分散的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需要语文教师合理布置语文作业,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识字、读写技能是否熟练,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语言组织和语言逻辑分析能力,从而起到以作业锻炼语文能力的作用。
(三)提供教学参考
语文作业还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学会抓住作业中的普遍错误,审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盲区。首先判断错误题目的难易程度,其次回顾课堂讲述内容,通过不断地自检改进教学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评提供良好的渠道。
二、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原则
(一)明确主体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呈现出形式单一、主体模糊的特点。教师设置作业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非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要明确学生是作业设计的主体对象,不要将作业设置为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机械记忆的固定任务,否则作业就会失去本身价值,沦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年龄段、学习程度出发,以分层设计为基础,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作业模式。如此,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会觉得枯燥、机械,同时还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巩固当日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性
小学语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口语交际、文本阅读与写作三项。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除了注重本日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锻炼、阅读分析和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布置作业时多要求学生对课外阅读文本进行阅读,增加词汇量,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拓宽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道路。
(三)评价多元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作业评价方式大多以教师批阅、讲解为主,学生在该阶段内的学习成果基本以作业卷面所得分数作为衡量标准,不仅过于片面,还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导致学习脱离实践。因此在作业评价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对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进行分析。例如,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思维的创新性、实践性作业的完成程度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标准,使作业内容更加丰富,寓教于乐,切实将评价融入小学语文作业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
(一)形式单一
就目前情况而言,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形式较为简单。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教师仅把语文教育当成一门很简单的课程,所授知识点都只停留在应试阶段,而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运用平台,这使得过去的语文教师作业大都以“题海战术”的形态出现在学生和家长眼前。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生的压力已大幅降低,而丰富的教学活动鼓励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运用。但当学生在学校完成语文作业后,发现面对的语文作业仍然是以“背字词”“造句子”为主的常规作业模式,虽然这些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但无法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运用语文的能力,学生也难免感到乏味。就算教师在学校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加以全面引导,但依然不会激发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书写习题失去主动性,从而逐渐缺乏对语文的学习欲望。总体而言,在教育素养引导下,很多小学的语文作业设计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模板,且形式上较为单调,无法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素质,语文教学也枯燥无味。
(二)缺乏创新
过于简单的作业布置模式,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思想全部被束缚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操作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设计作业和批改作业视为课堂任务,机械化地进行教学,只根据训练册的答题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抱着做任务的心情完成作业,在潜意识里养成了语文等于背式子、做作业的固定模式,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既无法做到高效地掌握小学语文知识,也无法利用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
(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作业分层设计
“双减”背景下,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堂时间完成课后作业,而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知识层面入手进行设置,反思怎样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是不同个体,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这种差距使他们的水平各有不同,教师需要在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后,针对学生各自的水平与特点做好学生分类题目的设置。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对比较基本的字词进行运用,了解一些基础方法,习题设计不能仅限制在这一模块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分类作业设计。例如,教师针对学生自身的状况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其中,A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语言基础也不好,B组学生成绩处在中游水准,C组学生学习意识较好,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较好。那么教师就能够针对每组的实际状况进行作业设计:A组学生需要针对当日所学知识点进行简短的词句运用,尽量提高运用的准确率;B组学生要在A组的基础上扩大词句使用范围,举一反三,并熟练运用语文知识;C组学生要在A、B两组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拔高,以此训练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增加课堂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语文教师要想利用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与教师在上课时的互动模式大部分为教师直接询问,学生机械回答。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没有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无法掌握具体的学习要求。事实上,教师是除家长之外和学生进行交流最频繁的对象,课堂教学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密切互动的最好场所,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抱有更多的耐心,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正确学习方向,方便教师能够更好地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完成作业设计工作,实现以作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积累教学知识点的终极目的。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我们从小看过的童话故事数不胜数,那么童话故事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随后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找到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资料查找中学会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在展示作业成果时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师生互动,帮助教师在为学生解答题目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能够利用学生丰富多彩的写作模式缓和课堂氛围,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亲和力,减少对教师与语文的距离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堂,掌握语文知识。
以这些方法促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帮助教师更好地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作业。加强与课堂的互动,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困惑,从而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深入了解学生。
(三)增强作业设计全面性,减轻家长负担
在传统作业设计流程中,作业已经成为家长的沉重负担,家长在完成每天的工作后还要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这使得部分家长对单元化作业产生了厌恶心态。在教育素养导向背景下,家长的压力虽然获得了缓解,但是教师仍旧需要知道,家长压力的缓解并不代表着家长完全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投入程度,使家长可以继续关心学校,并与教师主动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语文作业设计的全面性,并设计一些带有实践操作性的作业内容,减轻家长压力。
由于每位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增加与家长的配合程度,可以通过调研问卷的方法先了解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再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完成作业设计。面对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较强的父母,应该适度设计课外拓展类的操作;面对能够腾出较多时间陪伴子女的父母,应该适度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这样学生与父母双方可以互相配合,推动亲子关系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学习时间较少或文化质量低下的家庭,则可创设一些基本类作业,如书写检测等。由父母起到监护职责,既能够监督学生完成基本作业,又能够使父母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经过教师的课堂引导后仍会存在困惑,在完成单元作业的过程中遭受阻力,特别是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在完成单元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多问题,甚至挫伤自己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承担着心理引导的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引导这些学生重拾自信,确定学习方向,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出现的障碍,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协助学生主动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家长的负担得以减轻,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作业设计,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发扬自身的优点,改善自身的缺点,全面发展各项能力,为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是作业设计的主体,依据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同时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家长参与到作业完成过程中,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与指导,最终达到以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刘金远.多元化设计小学语文作业的策略——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研究[J].教师博览,2022(15):9-10.
[2]罗雅文,任强.“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04):15-21.
[3]苑艳艳.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撬动课后学习方式的变革——“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Z1):18-20.
[4]逄云阁,刘学联.巧“整”妙“融”,让作业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山东教育,2022(Z1):23-24.
[5]姚心凡.聚焦重难点设计多元化——“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初探[J].语文新读写,2021(05):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