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有效策略论文

2023-05-17 13:59:2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构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着力点。在“双减”形势下,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先学思考,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学会深入思考,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有效度。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实现提质增效的数学课堂。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构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着力点。在“双减”形势下,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先学思考,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学会深入思考,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有效度。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实现提质增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减负;先学思考;自主探究;高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对“双减”工作做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而课程标准在具体目标数学思考方面,强调学生先学思考,对数学创新而言,自主探究是创新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先学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寻求切实有效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先学思考,自主探究,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让“双减”背景下的课堂走向高效。
一、减负不减思,先学思考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更是“减负、提质、增效”的关键。要想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将学生的先学思考作为“双减”背景下高效数学课堂的先驱。先学思考,不是放任学生毫无目的地乱学,而是把能让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课堂学习内容放于教学前,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实践,弥补学生探索实践不够、表达水平不高的缺陷。我把思考学习分为三个步骤。
(一)预习思考
教师结合内容特点针对性地设计预习提纲,学生独立思考预习问题,完成预习题。我把预习分为四个步骤完成:看—想—说—做。
看:仔细阅读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例题。
想: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其他做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何自己的见解?
说: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给家长听。做:解答自己能做的习题。
上述四个步骤是就设计预习作业的整体而言的,具体到某一堂课,应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设计。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由于“面积”的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面积含义”很难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自学提纲:(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面积”概念的理解。(2)什么是面积?说给爸爸妈妈听听。(3)“面积”概念中,你不能理解哪个词语?(4)尝试找一找身边的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
(二)情境思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主题图提供的丰富的同数连加的生活素材,利用“喜欢玩游乐园的哪些项目”这一问题开门见山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教师根据具体问题,引出同数连加的算式,帮助学生感知同数连加,引导学生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
(三)独立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例如,教师的一句“因为思考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谁能勇敢地说一说”引导学生充分凸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有必要安排充足的“安静思考时间”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师生间有一定规则,教师做到:①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②不过多因走动、询问、补充条件、提示而间断学生的思维。学生做到:①每个人都专注思考;②思考时间不举手,不打扰别人,想好答案。
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后,教师出示学习单,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先让学生自己静静地看学习单,明确学习单的要求,教师不走动。学生看完学习单,教师提问:“对学习单,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再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
落实“双减”,实现“双减”背景下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走在教之前,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而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身感受到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真正体现“减负不减思”,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减负不减学,自主探究让课堂教学有效度
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双减”下的教学追求高效,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堂教学的实质,更要精准把握减负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减负不减学”。自主探究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课堂活起来,则是“双减”背景下高效数学课堂的内驱力。我认为自主探究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展示、交流、引导。事实上,这三个层次不是孤立搁置,而是相互交融,因需而设的。
(一)展示
展示学生先学的结果,展示方式既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性展示,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展示。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在观察分类环节中,师生一同进行想象,在白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典型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类:“这几组直线可以怎么分?能分为几类?”
(二)交流
交流时,要重视组织有效的交流活动。为有效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和谐交流环境的营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想法,正确认识学生是在学习中的儿童,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对学生的情绪、态度要及时调节,充分肯定,多用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2.多维交流渠道的构建
“双减”背景下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堂,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维的,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相关概念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先自己边看边画一画重要的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上课本,说说读懂的内容,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关键的字词。这样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圆柱的底面、圆柱侧面的特点、圆柱的高。
(三)引导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判断、捕捉、筛选交流中出现的信息,或即刻放大,或果断搁置,适当延时,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
1.自学为主,导在关键
“双减”形势下,数学的教学要以提高思维能力为中心。“双减”下的数学课堂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也不是一味放手。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不知所措时,教师应伺机诱导,点拨指引,“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让学生感觉柳暗花明,学有所得。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如“26×8=()”,大部分学生在尝试竖式计算时能利用上节课学的知识正确计算,巡视检查时发现个别学生对积十位上和百位上的数如何确定是模糊的,因此在反馈时我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点拨:“①十位上积写几?为什么?②百位上积写几?③今天学的‘26×8=()’与昨天学的‘26×3=()’有什么区别?”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其明白算理“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也有个别学生提醒“不能忘记加上进上的数”等。
又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中“同一平面”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设疑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同一平面的两根小棒所在的直线:“你观察到了什么?说说两根小棒所在的直线位置。”学生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做一个小魔术游戏。”学生睁开眼睛,看到不是同一个平面的两根小棒所在的直线,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又观察到什么?能说说两根小棒所在的直线位置吗?”教师可进一步设疑:“你观察到的两根小棒所在直线位置和原来观察的一样吗?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能说就是平行线”,在“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前面一定要添上“在同一个平面内”这句话。
层层点拨设疑,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
2.及时追问,还原过程
学生通过先学,往往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当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时,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例如,在“周长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反馈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测量周长的方法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如何测量外,还应该让学生说出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只要测量一组长和宽就可以求出周长,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点只要量一边就可以求出周长,利用五角星每条边都相等的特点量出一边后乘10就可以得出五角星的周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说清楚其中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双减”下的数学自主探究课堂,需要教师为学生指明方向,让自学更有效,让课堂有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主动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减负不减学”,让课堂教学有效度。
三、减量不减质,作业内化让课堂教学有深度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是在“量”上做简单的减法,而是在“质”上求变化。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知学习后的“完成课堂作业”环节更是不可忽视。此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环节上,仍需看到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作业的内化”上。
“双减”要求课堂作业凸显灵活设计,选题更有代表性,能分层布置,题型要精挑细选,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有效的练习,首先表现为课堂作业的层次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态势,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触及。其次,有效的课堂作业还表现为精当和适量,以体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高效,尽量使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外少量甚至无作业。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课堂作业的过程要加强学生对作业内容的体验和感悟,注重课堂作业的提升与内化,使学生通过精简和适量的作业练习达到“由点触面”“举一反三”的实效。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借助学生的生活素材合理有效地设计课堂作业,探究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课堂作业“梯度式”地呈现:“第一关:请找一找在生活中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引导学生举例:“黑板上、下两条边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课本封面宽和长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教师找一组:“黑板的长边和教室地板长边互相平行,判断是否正确?”
“第二关:你能用自己的身体比一比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吗?第三关:摆一摆:①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②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最后,布置拓展延伸作业:“用不规则的纸折出垂线和平行线。”鼓励学生课下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设计紧扣概念本质的课堂作业,注意生活化数学、直观化教学,循序渐进地安排思考、判断,有效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增强了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这样的课堂作业,正符合“双减”背景下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实现了“减量不减质”,让课堂教学有深度。
“双减”不是减学,而是高效、有质量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细思政策,转变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好每堂课,探索“双减”政策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组织学习活动,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与交流平台,让他们自由而主动地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与热情,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构建生动而又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黄勇.养成预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91):92.
[3]杨春升.给数学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Z6):14-15.
[4]张洪梅.五位一体,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1):133.
[5]荀光辉.立足课改倡导本色[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