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

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

8

2023-05-17 13:50:0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有效建设,是新时期小学教育创新和优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育人工作得到切实改善的一大动力。本文着重围绕课程目标与课时安排、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教学及辅导方法、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就小学生心理辅导课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有效建设,是新时期小学教育创新和优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育人工作得到切实改善的一大动力。本文着重围绕课程目标与课时安排、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教学及辅导方法、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就小学生心理辅导课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方法

  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能够为学生长期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并实现良好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及保障。小学应当全面加强心理辅导课程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完全契合本校学生的优质课程,加大相应的课程实施力度,务必要以系统化、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健康教育和有效帮助,着重针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及问题加以辅导,确保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飞速进步,小学生正处在可通过各种媒介,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接触大量互联网信息的年代。这些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固然能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一定支持,但也很可能因为不健康信息、虚假信息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还可能导致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另外,小学生本就自控力较差、自我认知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等的影响,在情感关怀有所缺失的情况下产生负面情绪,对一些不良社会行为进行模仿。

  实际上,就目前来看,部分小学生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部分学生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入学不适应、厌学、学习疲劳、羞怯、焦虑、易怒、嫉妒心重、自卑、长期说谎、主动攻击、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弱等,这些问题会对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建设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根据小学生身心特征及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科学辅导和帮助,能够从源头上发现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疾病的各种原因,进而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处理,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支持。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的常见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当

  虽然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十分有必要,但是部分学校管理层对此依旧缺乏正确认知与足够重视。这导致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往往会面临课时安排不当的情况,课时往往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三、四年级。高年级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大,教育重心放在了语文、数学等课程上,心理辅导课程的课时自然会被压缩。甚至部分学校虽然建设有心理咨询室、团队活动室、沙盘室等,却没有进行有效利用,导致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流于形式。

  (二)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

  心理辅导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队伍在心理健康专业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总体来看,心理辅导课程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一为专门的课程建设,其二为学科渗透。建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需要相应的专业教师担职。然而目前小学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较少,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心理辅导课程教师的情况。对心理辅导课程的学科渗透而言,各科教师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法等有一定认知和掌握。然而各科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应学科的教研活动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钻研,不利于学科渗透的实现。

  (三)课程内容单调滞后

  部分学校在建设心理辅导课程时不重视课程内容建设,往往是直接以教材为课程内容的全部内容。然而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小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却在快速变化,而且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整体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导致课程内容较为单调、滞后,甚至存在和学生实际严重脱节的情况,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课程建设与实施。

  (四)教学形式与方法较为单一

  小学生对新颖、生动、形象、有趣的事物往往抱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接受度也更高,这意味着面向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当积极创新和拓展教学形式及方法,以取得预想的成效。部分学校在心理辅导课程建设中却较为死板,大多采取以讲解法为主,故事法、游戏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践时会大量压缩后三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机会,同时缺乏足够创新,往往是以讲解故事、构建单一游戏活动、自由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并不契合小学生身心特征,难以吸引学生有效参与,同时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吸收、内化程度也较低,并不利于心理辅导课程建设。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应当具有动态性,持续根据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小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等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作用有效发挥。然而目前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不健全,普遍存在评价覆盖范围有限、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不合理、对学生感受重视不够、对评价结果的利用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难以基于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结果有效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调整及改善,很难有效构建起高质量的动态化课程。

  三、优化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的可行策略

  (一)基于课时对心理辅导课程进行科学定位

  学校需要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重要性这一前提下,对心理辅导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进而为相应的课时安排提供指导,从根本上保障课程建设质量。

  首先,明确心理辅导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心理辅导课不仅要作为一门专门、独立的课程存在,更要渗透到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不同课程中,其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育人工作开展和落实的重要一环。学校需要将心理辅导课放在重要位置,意识到该门课程的建设价值与意义,并投入足够资源支持相应的课程建设。

  其次,合理安排课时。心理辅导课程的课时安排应当着重围绕两点展开:其一为保障课时总时长足够长,其二为从整体上对课时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学校既要确保心理辅导课有足够的课时支持大量内容的有效教学,也要确保该课程合理覆盖不同年段。尤其要重视五、六年级心理辅导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能因为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就让其他课程占据心理辅导课的课时。实际上,五、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关系到他们的日后发展及终身成长。五、六年级学生往往更容易面临各种心理困扰及问题,更需要加强心理辅导课程建设,并对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辅导。

  再次,突出课程特色。心理辅导课程和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课程等有着明显差异,其虽然依托于科学知识,但在课程教学中往往更倾向于去学科化教学,将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建设不必追求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教材的有序性,而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加强引导和教育,根据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着重通过情感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维持健康心理状态。

  最后,优化课程内容及实施管理。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实效与课程内容以及实施情况密切挂钩,需要加强相应管理。在科学调整课时安排的前提下,基于课时结构围绕性格多样性、人际关系、人生观与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能够为课程教学的有效优化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支持心理辅导课程有效建设的重要基础。针对专业心理教师数量匮乏的情况,学校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扩充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将心理辅导教师岗位设置为有编制的类型,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尽量在短时间内补足空缺,确保有专业教师负责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实施。在招聘心理辅导教师时应当明确具体、可量化的专业素养要求,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资格、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应用水平等提出明确要求,并且对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师德等提出要求。这些要求不仅是招聘教师的标准,也是对在岗教师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判断教师是否满足岗位的综合素质要求,并基于考核结果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活动。另外学校还应当积极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大量校外培训与交流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相应专项发展基金,更好地支持心理辅导教师实现专业发展。针对其他学科的教师,组织由心理辅导教师牵头的课外培训活动,让其他课程教师在接受简单培训后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各学科的心理辅导渗透提供支持。

  (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优化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是保障心理辅导课程教学及实施效果的关键。只有坚持将学生放在首位,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实际情况,合理构建契合本校学生的心理辅导课程内容,才能有效支持课程高水平建设,确保学生能够在适合他们的心理辅导内容中实现健康成长。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在学校的组织下共同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课程内容建设工作。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迅速性特点,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会在思维能力与智力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内容建设需要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智力特点进行调整。

  小学生心理发展还具有明显的协调性与发展性,即学生会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活动,并且会在各方面得以协调,故而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内容建设需要以关注学生各方面表现为基础,设置合适的内容。小学生身心发展还具有明显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是他们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阶段,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内容建设需要强化相应的引导性。心理辅导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应当考虑小学生心理需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学生内心、重视学生感情,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优化课程内容。学校需要定期组织所有教师参与研讨交流会,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整合教学资源并准确把握本校学生心理需求,积极探索开发心理辅导课程专业校本课程的可行路径,以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教材呈现适合学生的内容,有效支持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四)积极创新和拓展教学及辅导方法

  在心理辅导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务必要积极创新和拓展教学辅导方法,尽量通过新颖而契合学生的方法落实教学工作。实践中,教师需要摒弃过多依赖讲解法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学生感受,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容易被学生理解及接受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保障心理辅导实效。如活动热身法、心理描述法、情境体验法、讨论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生活分享法等,均是心理辅导课程实施中常见的方法,值得教师多加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随机应变,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着重观察学生流露的真实情绪,综合分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及问题,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引导。而且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意识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合理协调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间的关系,及时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问题、跨越心理障碍。

  (五)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推动心理辅导课程动态化建设,学校应当积极健全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心理辅导课程的特点,采取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拓展评价内容的覆盖范围,兼顾对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学生个体心理辅导的综合评价,尽可能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进而准确反映课程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另外还需要完善评价结果利用机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着重对其中存在的课程实施问题、学生心理困扰及问题等进行研究,进而针对性采取措施加以优化,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并加强辅导,动态推动心理辅导课程高质量建设。

  综上可知,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建设难度并不低,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多种挑战和问题。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在实践中坚持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及以生为本原则,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科学落实相应的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建设工作,务必以贴合小学生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性格特点的内容及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及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作用,并为学生维持心理健康状态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微.学生情绪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2):109-111.

  [2]徐光伟.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9):26.

  [3]张越,黄晓莉.成长必修课:我决定我负责——小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设计及评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8):45-48.

  [4]席晓艳.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中),2019(04):262.

  [5]袁晶,董晶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评价[J].时代教育,2017(20):16.

  [6]李梦婕,舒沂,李景荣.小学生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市蓉园小学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6(2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