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表现性评价探寻论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表现性评价探寻论文

13

2023-05-17 13:41:5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科学实验是有效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而表现形式评价则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一种创新性评价模式。合理运用表现形式评价,学生不仅可以高效掌握实验知识与技能,更能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提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本文主要阐述了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际价值,展示了表现性评价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案例。

  摘要:科学实验是有效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而表现形式评价则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一种创新性评价模式。合理运用表现形式评价,学生不仅可以高效掌握实验知识与技能,更能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提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本文主要阐述了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际价值,展示了表现性评价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案例。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实验;表现性评价

  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的成果导向评价模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能力与知识的进步情况,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遏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专注于学生实验过程,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精准评价的过程评价模式,是一种能够激活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更加主动进行实验探索的高效评价模式。故此,本文针对表现性评价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展开专项研究。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实际意义

  (一)激活学生创造性

  当今时代,我国已然完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教学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特征,希望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表现性评价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与传统评价不同,在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并不会被限制思路,因为表现性评价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答案,而学生因为思维差异的原因,必然会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向、不同的解决方法完成实验。学生因为思考方向的不同,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故此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习惯、思维方式进行实验,能够专注于实验,更充分地提升其科学核心素养。

  (二)加快知识技能转化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素质教育理念指出,要保住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以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技能。在生活化情境中,通过生活化表现评价任务,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桥梁,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具体知识、具体能力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使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习的科学知识,提高自主实践能力,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在此期间,生活化表现评价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便于加快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过程,使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实验开展过程中保持更为优秀的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高效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指出,现阶段的教学不能以提升学生应试成绩为主,而是要专注于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综合发展。表现性评价无疑与该理念高度契合。单一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不仅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更无法在每个环节对学生起到引导、激励等作用,无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实质性帮助作用。表现性评价凭借自身对学生实验过程各个环节的充分渗透,无疑能够切实反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各种能力知识运用的实际状况,对学生的评价是多面而客观的,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找到短板,并制订针对性补足计划,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0103fc600e25ca11013e39915ce801.jpg@1280w_1l_2o_100sh.jpg

  二、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模式是一种能够跟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匹配的评价模式,以生活性实验为例,通过明确生活化实验目的,确立生活化实验标准,敲定生活评价类型,布置生活性评分任务,制定生活化评分规则的系统模式,可以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做出精准判断,从而给出更具效用的评价。与传统评价模式相比,学生在表现性评价模式中进行实验无疑更具挑战性,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最终达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将小学科学课程的本质,即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内化吸收。

  在实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已经厌倦以往的被动性开展实验、学习知识的教学模式,甚至失去了对课堂学习的自信心与动力。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注重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促进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很多学生更愿意教师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的一面,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努力做实验未必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而且教师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忽略实验过程,导致学生在科学实验开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在表现性评价形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课堂表现将会变得更加积极,能够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主动设计实验、开展实验、探究实验结果,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发挥综合实践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便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可行性价值。

  三、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若想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功用,在科学实验教学开展前,教师需要制定规范的表现性评价标准,这是决定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高效提升的必要前提。首先,要确保评价标准科学合理,这是助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其次,要确保评价标准不会限制学生的实验方式,即无论学生通过独立探究还是合作探究,评价标准均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在实验正式开始前,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实验思考预习任务,即给出具体需要实验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实验正式开始后,学生可以及时借助实验表现性评价标准印证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产生的结果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使实验能够向实验目标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并具备极强的延展性。因为当学生通过预设实验方案等路径,并没有达成相应的实验目标后,教师可以通过各个环节的评析,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错误,给予学生全新的思路,从而让学生及时更换思路,完成实验。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更能够在每个环节中结合表现性评价标准要求进行验证与分析,了解学生实验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正确的思考方向,为学生进一步完善科学核心素养、完成实验目标发挥基础借鉴应用价值。

  (二)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

  表现性评价能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综合评价。要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实验中,必须明确基本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如在将观察能力作为一级表现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设立二级表现性评价指标,即能够明确观察目的、观察内容以及在观察记录过程中的表现,学生是否能够懂得观察的对象是什么、观察变化现象是什么、在观察实验过程是否做到规范记录的标准要求等。再如在操作能力评价目标上,需要结合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操作安全等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在运用实验仪器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在实验结束后是否按照标准要求整理归位实验器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能够遵循安全实验的基本原则使用实验仪器。

  另外,在思维能力评价目标上,需要分析学生在实验开展前的猜想内容,即能否结合已有的实验经验,针对所要开展的实验提出合理的猜想,以便为制订实验计划提供引导作用;在制订实验计划过程中,是否能够懂得实验操作的规范方法、是否能够合理选择对应的实验器材等;最后需要从学生的实验结论与实验反思过程中进行规范评价,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观察学生能否在实验结果中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能否从所结束的实验中引出更多的实验探究问题等。总的来说,表现性评价目标,是表现性评价发挥功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正向探究的必要前提。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还很薄弱,只有通过目标获得具体的指引后,学生才能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设置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任务是精准评判小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实际学习表现的具体依据。一方面,任务本身对学生有明确的引导作用,学生会为了完成相应的任务而运用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表现性评价目标会融入任务中,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质上就是学生实验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使评价的标准更加具象化。不同的任务均是小学生进行实验的动力支撑,不同的任务决定了不同的实验方向,但所有实验任务均与实验目标息息相关。所以丰富的表现性任务可以极大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时,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从而更专注地开展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实验开始前就提出各类任务,而不是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提出。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若没有明确的指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入牛角尖、陷入死循环的概率将大幅度提升。在实验前提出具体的任务,学生则可以获得明确的思考方向,从而使实验更顺利地进行。

  在实验开展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实验任务单,并设立表现性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明确基本的实验任务、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说明、懂得实验报告单的规范填写要求,学生可以利用文字、图画等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单,而教师在表现性评价任务中可以将“保持卷面整洁”“任务流程表述清晰”作为对应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目标。在实验结束后收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与报告单填写的状况,予以相应的评价等级,使评语变得更具针对性与参考性价值,帮助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任务完成状况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与综合能力,有利于今后学习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与综合实验能力。此外,教师要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将两者进行融合,设计出能够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兴趣的表现性任务,真正发挥任务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高速攀升。

  四、小学生科学实验表现性评价具体案例设计

  为获悉表现性评价具体应用路径,本次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中第四课时“轮轴的秘密”为实验案例,制定了以表现性评价为核心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明确表现性评价目的

  表现性评价目的,即指向具体通过评价考验学生哪些方面,如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等。在“轮轴的秘密”课时实验教学中,主要的表现性评价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查相关资料,自己动手制作大小不一的两个轮轴,通过实验探究轮轴是否真的可以起到省力作用,并在实验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内化吸收与能力锻炼。

  (二)确立表现性评价标准

  此次在“轮轴的秘密”实验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主要确立了四个评价标准,即课程知识掌握、实验过程能力体现、实验成果、实验成果延展。以这四项标准为核心,细分出若干条具体评价要求,并纳入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方式,从而起到对学生实验过程实际表现的综合评价作用。

  (三)选择表现性评价类型

  “轮轴的秘密”实验教学,主要的实验内容是制作大小不一的两个轮轴,通过悬挂重物的形式判定何种轮轴更加省力,所以在该实验中开展的表现性评价为:“制作大小轮轴,演示大小轮轴悬挂重物省力的具体流程。”故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具体的任务为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大小轮轴,在班级演示大小轮悬挂重物流程,阐明大轮轴省力原理,并对整体过程进行评价。

  (四)设置表现性评价任务

  通过“轮轴的秘密”相关实验,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掌握轮轴省力的相关知识。所以表现性任务以核心知识为主导,并以开放的形式进行,即由学生自选与实验相关的所有材料,全程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行动完成任务,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具体的实验目标。

  综上所述,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能够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切实反映学生知识能力运用状况、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先进评价模式。所以,随着教学方式的逐渐多元化,教师也必须趁早摒弃成果式评价,通过合理的路径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的效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朱云霞.利用表现性评价提升乡村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以《如何使鱼塘水质更优质的研究》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3):112.

  [2]金伟平.让低年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表现”——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02):68-70.

  [3]王宝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尝试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1):137.

  [4]肖蕾.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10):127.

  [5]魏富山.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07(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