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传统节日去劳动 ——幼儿园“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探索论文
2025-11-18 17:22:2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当前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与生活相脱离、场域单一、形式枯燥等问题,缺少趣味性。传统节日具有地域性、体验性、生活性等特征,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相符。
摘要:当前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与生活相脱离、场域单一、形式枯燥等问题,缺少趣味性。传统节日具有地域性、体验性、生活性等特征,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相符。为改进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文章进行了有关幼儿园“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探索,以莆田地区的传统节日为着眼点,明确了“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特征,建构了“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活动,并嵌入“传统节日+”劳动教育评价,增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趣味性,让幼儿跟着传统节日去劳动,筑牢发展幼儿劳动素养的根基。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日;劳动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将引导幼儿掌握劳动知识、形成劳动认知、锻炼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作为重要目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倡导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基于此,笔者所在园所抓住契机,聚焦“趣味性”,在深耕生活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尝试以莆田地区的传统节日为载体,挖掘节日资源,借助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传统与趣味相碰撞的“传统节日+”劳动教育。“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具有情境性、体验性、综合性,教师以“节日·民俗+”“节日·饮食+”“节日·实践+”为主线开展活动,引导幼儿完整地参与劳动,能够助力幼儿感知劳动智慧、建构劳动认知、锻炼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筑牢劳动素养发展基础,同时帮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一、聚焦幼儿发展,明确“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特征
(一)情境性:关注幼儿的真实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并非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借助自身的经验、思考和交互,主动建构对世界的认识[1]。生活是幼儿成长的广阔天地,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平台。大部分幼儿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劳动现象,参与不同的传统节日欢庆活动,从而为体验“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筑牢了基石。因此,“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具有情境性,切实关注幼儿的真实生活,促使幼儿在熟悉的场景中迁移已有认知积极体验。

(二)体验性:注重幼儿完整的体验
幼儿是“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参与主体,必须全身心地经历“感受—体验—实践—表达”这一完整的劳动过程,否则很容易在碎片化的劳动任务中无所成长,无法充分获得劳动认知和劳动技能的发展[2]。由此可见,“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具有体验性,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建构多样的以“感受—体验—实践—表达”为路径的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获得完整的劳动体验,并在各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
(三)综合性:关涉五大领域经验建构
幼儿课程被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并倡导在实践中有机结合不同领域,促使幼儿通过体验活动建构核心经验,夯实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基础。幼儿建构核心经验既是五大领域的目标,又是“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目标。为落实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将五大领域内容融入“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每项活动中,确保每项活动都具有综合性。
(四)趣味性:重视幼儿建构积极的情感
幼儿时期的情感体验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具备积极的情感时,幼儿会主动投身各种活动,踊跃地进行自我表现,促进自身发展[3]。为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必须具有趣味性。实际上,传统节日本身以及“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形式就具有趣味性,可以让幼儿产生兴趣,主动投身劳动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灵活地融入绘本、故事、多媒体技术等媒介,让“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更具趣味性。
二、整合节日元素,建构“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活动
(一)“节日·民俗+”劳动教育活动,在体验中感知劳动智慧
民俗是劳动者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生产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承载着劳动者的智慧,具有地域性、多元性、稳定性。每个民俗都包含着一定的劳动生产活动,可以被运用于幼儿劳动教育中[4]。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园所以莆田地区为基点挖掘传统节日及其民俗,并运用丰富的方式进行展现,创设劳动教育情境,让幼儿在熟悉的场景中建构积极的情感,主动感知劳动智慧。
例如,教师可选取以民俗为主要内容且蕴含劳动元素的本地儿歌,如:“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初六嘴觖觖……”“八月十五中秋到,小娘子送秋担盘担。芋头米粉盘中装,复有月饼加猪脚。家有二老家中宝,爱吃芋焄米粉炒。熬熬一促再一岁,明年日子节节高。”之后,教师可带领幼儿吟诵儿歌、童谣,让幼儿在了解民俗与其中的劳动内容的同时,感知劳动人民的智慧,形成崇尚劳动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可鼓励幼儿利用家庭生活时间和父母一起搜集更多蕴含劳动元素的儿歌、童谣,并和家长一起吟诵,从而更深入地感受本地民俗的多样性,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劳动兴趣。在幼儿了解了多样民俗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自主走进不同的游戏区域,开展民俗表演游戏,引导他们化身为不同身份的人物,运用歌唱、手工、舞蹈等方式展现民俗,让他们在劳动体验情境中深化对劳动智慧的感知。
(二)“节日·饮食+”劳动教育活动,在体验中获得劳动乐趣
节日食俗与传统节日相伴而生,具有传统文化色彩,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幼儿通过了解节庆食物的来历、流传、改进,可以在拓宽视野的同时,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节日文化知识储备;通过制作节庆食物,可以掌握劳动方法、锻炼劳动技能,将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增强制作节庆食物的能力和传承节日文化的意识,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劳动的乐趣[5]。
例如,红团是一种始于唐代的传统风味小吃,在莆田,它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信息,了解红团由来的三种说法——“喻意情深似海,迷途知返,家业复兴”“善行终获善报,仙人指点林氏家族”“与寒食节、过年习俗紧密相连”,并制作图文绘本,引导幼儿通过阅读了解红团的由来,同时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感恩”“助人为乐”“幸福团圆”等文化意蕴,产生制作红团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入厨房,和厨师一起搭建范例支架,示范红团的制作步骤:以绿豆或糯米加糖混合为馅,在糯米粉中掺些面粉和红色食用染色物,加水揉制成皮,将皮馅包成圆团后,放入红团印模中压印成形。之后,厨师在幼儿的注视下,将红团放在鸡蕉叶上,置于蒸笼之中蒸熟。在蒸熟后,教师和厨师为幼儿分发红团,同时向幼儿说一些祝福的话,将自己的美好祝愿和期盼传达给幼儿,帮助他们进一步领悟红团的文化意蕴。在幼儿品尝红团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互相说祝福语,用实际行动来传承饮食文化。如此一来,幼儿不仅能享受到食物本身的美味,感受到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三)“节日·实践+”劳动教育活动,在体验中品味劳动成果
引导幼儿进行生活实践,既是“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途径,又是“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目的。幼儿在生活实践中会主动彰显自我,通过动手、动脑,将对传统节日的认知迁移至食物制作、绘画创作、民俗表演等活动中,提高对传统节日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幼儿可以因此丰富劳动认知,提高劳动技能,发展劳动能力,获得成就感,增强对“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体验兴趣,主动投身其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幼儿了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的“五日节”习俗后,笔者所在园所把握“五日节”前的时机,利用五天的时间开展了一场欢庆“五日节”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彰显自我,品味劳动成果。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各班教师邀请幼儿家长走进园所。第一天,幼儿和家长一起准备食材,制作米糕。第二天,幼儿和家长利用园所提供的食材包粽子。第三天,幼儿和家长一起清洗田螺,园所厨师大展身手,用不同的方法烹饪田螺,邀请幼儿和家长们一起品尝美食。第四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艾草、菖蒲,将其悬挂或插在门框上。在第五天,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混合蛋草、蒲草等多种药草,用午时日晒的水和“午时草”煮制“午时水”,并用其洗手。家长还可为幼儿在口、鼻、耳处抹雄黄。五天时间虽短,但活动多样,使整个园所充满了节日气息。而幼儿通过体验多样的活动既可以深刻地了解、记忆莆田“五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实践性,还可以掌握劳动方法、发展劳动技能,形成用自己的劳动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可以把握时机,鼓励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欢度接下来的“五日节”。

三、嵌入活动过程,落实“传统节日+”劳动教育评价
科学的评价可以促进“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使幼儿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多元发展,落实“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目标。教师应以“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为着眼点,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引领,开展过程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等。
以过程性评价为例,在“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抓住传统节日刚开展的时间节点,设计“节日任务清单”“节庆活动打卡”“节日劳动记录”等环节,引导幼儿按照提示参与活动,并进行自主反思,明确自己“已经做了什么”“还没有做什么”,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记录。比如,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按照“节日任务清单”中的提示,完成购买食材、清理食材、制作美食、装饰房间等活动。每完成一项活动,幼儿需要在相应的方格中打“√”。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促使幼儿主动投身节庆活动,有目的地落实劳动,又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主动改正,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以即时性评价为例,教师要在整个“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留心每个幼儿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发现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之处。针对进步之处,教师可给予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激励其他幼儿端正态度,踊跃投身“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活动中。针对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调整“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活动方案,保证活动与幼儿实际情况相契合,也可以通过语言指导、范例支架、媒体展示等方式帮助幼儿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这样的评价,幼儿会主动地将短暂的劳动行为转变为长期的劳动意识,投身劳动活动中,发展劳动素养。
四、结束语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借助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方式建构经验,获得多元发展。幼儿的生活经历决定了融传统节日于幼儿教育具有可行性。因此,为提高劳动教育的趣味性、有效性,幼儿园应抓住传统节日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联,实施“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教师要以“传统节日+”劳动教育的特征为基点,结合五大领域核心经验,建构以“节日·习俗+”“节日·饮食+”“节日·实践+”为主线的活动,并嵌入过程性评价、即时性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应及时发现问题,理清问题原因,并对症下药,探索更具可行性的策略,以尽可能地确保“传统节日+”劳动教育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李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施路径[J].现代教学,2024(20):30-33.
[2]李佳秀.“文化润疆”背景下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现状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4.
[3]刘芳.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9):178-180.
[4]林少爱.幼儿园体验式民俗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博娃美食馆”中的“中秋节”活动为例[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2(35):94-96.
[5]蔡臻祯.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智力,2022(29):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