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思政教育实践探索论文
2025-11-18 17:13:5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政教育已成为各学科的重要任务。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优势。但目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政教育已成为各学科的重要任务。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优势。但目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从价值取向、现状困境、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力图为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政教育;实践探索
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已不再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是渗透到各个学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德育功能,使各学科教学都成为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这为各学科开展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而以丰富的历史知识、鲜活的历史事件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历史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德育。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思政教育还面临诸多困境,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围绕此展开探索。
一、初中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初中历史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中*共*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共*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了解共*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学习共*党人在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能激发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增强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爱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历史上,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法、辛亥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进行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斗争。在此过程中,一大批民族英雄挺身而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教师在讲述这些历史事件时要注重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传承革命先烈“宁死不屈、崇尚英雄、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三)培育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历史课堂要成为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开放进取精神,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例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思政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一)思政元素与历史知识融合不足
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仅注重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历史知识中蕴藏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利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要渗透思政教育,但多采取生硬说教的方式,使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讲解割裂开来,让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二)教师开展学科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充分,在教学中主动开展思政教育的意愿不强。一些教师虽有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但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不擅长从历史素材中发掘和提炼思政元素,无法将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影响了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学生对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目前,不少学生把历史学习简单地等同于背诵课本知识和应对考试,对历史学科缺乏学习兴趣,加之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抽象晦涩,与自身生活相距甚远,因而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足是制约历史课堂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精选教学内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
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许多历史知识本身就饱含思政元素。教师要善于捕捉历史长河中闪光的思想火花,从历史的襞褶间提炼出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价值理念,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由此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融合[2]。
例如,在讲授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共*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五*运动后,马克*主义在中国传播,陈独秀、李*钊等人纷纷开始研究和宣传马克*主义。1921年中*共*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共*党正式诞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共*党一经诞生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到红军长征胜利会师陕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战争的胜利,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共*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历程充分说明,只有中*共*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没有中国共*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共*党的朴素情感,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还能懂得只有跟党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这样的历史思政课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堂生动、有效的思政课。
(二)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思政教育情境
枯燥乏味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生动活泼的情境教学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授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征路线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瑞金、赣州等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照片可以让学生领略峥嵘的革命岁月;一些经典的历史画面,如“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也能够烘托长征的艰苦卓绝;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纪录片、电影片段也生动再现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作风。这些影像资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利用这些资料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长征胜利的原因,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如“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什么?”“你从红军长征中感悟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在讲授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长征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曲折,体会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历史“活”起来,还能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能够提升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三)注重课堂反思,提炼思政教育经验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节历史课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反思,梳理思政教育方面的得与失,总结可推广、借鉴的经验与做法[3]。
例如,在讲授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时,教师要注重对思政教育过程的反思。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了解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以及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结果。然而,在课后反思时教师可能会意识到,过于强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容易让学生误认为辛亥革命完全失败了,不利于弘扬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思路,更注重引导学生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教师要向学生阐述: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民主革命播下了火种,是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革命;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命运。这样的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加开阔,不仅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辛亥革命,还揭示了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规律,能加深学生对革命的理解。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深刻体会到思政教育要立足时代,着眼当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汲取历史智慧,坚定理想信念。总之,反思实践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完善学科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增强历史思政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从而切实提升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历史课堂思政合力
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思政氛围需要多方协同努力[4]。学校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将学科思政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布局,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评价机制,为教师开展学科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5]。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德育处、教导处等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学科思政教育的指导与督查,积极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至关重要。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思想动态,寻求家校协同育人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科思政教育,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要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展现良好的道德风范,让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家庭的精神追求。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课堂。教师要利用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历史、传承文化、坚定信念。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激励学生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堂思政教育大有可为。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使命担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增强历史学科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艳红.思政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2021(37):34-35.
[2]怀玲.以史为鉴立德树人: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25(4):74-76.
[3]曹小莉.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历史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J].甘肃教育,2025(1):17-20.
[4]怀玲.以史为鉴立德树人: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25(4):74-76.
[5]许忠华.寻历史根源,育优秀人格: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