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 分类理论视域下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路径研究论文
2025-11-18 16:58: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构建思维框架、巧用思维工具、拓展思维视角和引入权威研究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策略,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摘要: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划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五个层次,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工具。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构建思维框架、巧用思维工具、拓展思维视角和引入权威研究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策略,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SOLO分类理论;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素养是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碎片化、表面化、孤立化和模式化的“浅思维”现象。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还阻碍了其创造性表达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共同服务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1]。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质性评价方法,它通过将学生思维水平划分为五个层次,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工具。
一、SOLO分类理论的内涵与层次
(一)SOLO分类理论的内涵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理论,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首创,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旨在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该理论认为,学生的总体认知结构是难以被检测的,但是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所展现的思维层次是可观察和判定的,教师能明确地识别学生在回答特定问题时所处的思维水平等级,进而对其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二)SOLO分类理论的结构层次
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见表1),分别代表学生对某项具体知识或某个问题的认知水平[2]。SOLO分类理论的结构层次展现了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以阅读活动为例,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可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水平(见表2)。


二、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
(一)明晰思维层次,更新评价方式
借SOLO分类理论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答题表现实施动态观察,能够准确判断其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水平,这与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契合[3]。
(二)明确学习需求,落实核心素养
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思维层次制订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使思维能力素养培养目标更具层次性、更加具体,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三)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教师素养
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划分为五个层次,使教师能更具体、可操作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4]。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和作业分析判断学生处于单点结构还是关联结构层次,并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SOLO分类理论视域下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素养培养实践
(一)构建思维框架,整合文本信息,突破单点结构思维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多采用单点结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只能从文本中提取出孤立的信息点,而无法全面把握文本的结构和核心主题。对此,教师可构建文本信息框架图,引导学生整合文中的零散信息,形成系统化的理解框架。下文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的教学为例。
1.设计文本信息框架图
教师可利用如下框架图(见表3)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文中信息。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两个维度进行整合,能初步建立对《草原》一文的印象。

2.纵向整合:同一主题的多角度描写
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绘草原的美丽风光的。在视觉上,学生可能会指出“一碧千里的草原”;在听觉上,学生可能会指出“远处传来牧民的歌声”。这样,学生就能从原本的单一信息提取转变为多维的信息关联。
3.横向整合: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联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特别强调草原的宁静与辽阔?”。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初步理解并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文本内涵。
(二)巧用思维工具,深化文本理解,提升多点结构思维
具备多点结构思维的学生能列举出多个独立的信息点,但信息点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逻辑联系。为帮助学生建立信息间的逻辑联系,教师可设计一些实用的思维工具。下文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为例。
1.设计人物对比表格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表格(见表4),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个表格对比分析蔺相如和廉颇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建立起对历史人物的多维度认识。

2.深入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何选择忍让廉颇?”。通过深入探讨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核心主题。
3.联系现实情境,进行迁移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如何处理与廉颇之间的矛盾?”。通过将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展现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还能体现他们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从而初步展现其关联结构思维[5]。
(三)拓展思维视角,评估文本价值,发展关联结构思维
关联结构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建立信息间的逻辑联系,并从多角度评价文本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关联结构思维,教师可设计多元视角评价表,或组织主题辩论会,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视角,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文本。下文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教学为例。
1.设计多元视角评价表
教师可提供多元视角评价表(见表5),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鲁滨逊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多角度评价,学生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组织主题辩论会
教师将辩论主题设置为“鲁滨逊的冒险精神是否值得学习?”,然后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经验展开辩论。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入探讨鲁滨逊这一角色的冒险精神,还能在辩论中学习如何搜集资料、组织论点、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锻炼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联系现实,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鲁滨逊的经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能帮助学生理解“面对困难时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的主题。教师需鼓励学生将鲁滨逊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探讨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将鲁滨逊的冒险精神和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
(四)引入权威研究,发展批判思维,升华抽象拓展思维
抽象拓展思维要求学生能超越文本的字面意义进行创造性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拓展思维,教师可引入学术观点,或设计创意写作任务。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入学术观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比如,教师可提供专家观点:闰土的形象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还是旧中国农民的缩影。基于这样的学术观点,学生会重新审视闰土的形象,并深入理解其象征意义。再如,教师可设计创意写作任务:如果你是鲁迅,你会如何描写成年后的闰土?对此,学生不仅要吃透原文,还要能通过的想象和创作展现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四、结束语
本文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系统探讨了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SOLO理论在不同学段、不同文体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动态评价与精准指导。总之,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尤元梅,赵中华.SOLO评价视域下高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4(5):91-96.
[3]陈丽华,黄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6):92-99.
[4]刘建华,孙志远.基于SOLO评价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40(4):56-63.
[5]张伟,林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中SOLO评价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3,38(10):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