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策略探究论文
2025-11-18 16:33:4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切入,对落实“双减”政策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的方式方法,以期为广大教师选择或调整数学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方法与形式,将政策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实现给学生减负、助教学提质的教育目标。为此,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切入,对落实“双减”政策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的方式方法,以期为广大教师选择或调整数学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提质增效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并在课后布置大量的练习任务,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明显效果,但同时也会引起很多问题,比如增加学生的身心压力、缩减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等。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不仅会影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还可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亮起红灯,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1]。为此,国家提出了“双减”政策,指出要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以及课外培训任务,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长。一线教师要对政策内容有准确把握,并以此为依据对数学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调整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高效率,最终达到给教学增效、给学生减负的目标[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双减”背景下,以往“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一线教师应认真思考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进[3]。
第一,教学方式固化陈旧。“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减负,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切教学活动都指向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参与度低、互动性少,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4]。
第二,课后作业任务较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不仅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还习惯在课后布置大量练习任务。这些作业多以书面形式呈现,内容重复性强、形式单调,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但难以达到预期的练习效果[5]。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践行“减负提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方式陈旧、作业任务繁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数学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可以督促教师调整教学方式,以更加高效、优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能督促教师对作业的质与量进行把控,减少重复的、过难的作业,从而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负担[6]。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是实现减负提质的必然路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契合新课标,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生为本,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尊重学情及学生的需求,重视因材施教[7]。“双减”政策所倡导的减负提质理念,要求教师基于实际学情和学生学习需求来优化教学方式,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第三,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则要求教师以科学、高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精减课后作业。这不仅能减轻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还能为其留出充足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做好准备,奠定教学基础
1.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前的重要工作,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备课的重视度不足,习惯性地照搬照抄既往教学经验,使得备课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双减”背景下,要想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做好课前准备必不可少。具体来说,教师应在课前对《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学情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8]。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就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合理地筛选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活动方案,保障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切合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求,从而确保教学活动既有趣味性,又有层次性。
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初步了解,并在预习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弥补知识漏洞,做好课堂学习准备。为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加强对课前预习指导的重视,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指引学生展开高效预习。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通过线上班级群为学生发布预习任务:(1)生活中很多物品都包含长方形或正方形,找一找哪些物品包含平行四边形的,将它们记录下来;(2)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平行四边形物品,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同时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在哪里,各有多少条?(3)结合预习内容,观察图片(如图1),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并回答每个平行四边形中有多少条底、多少条高。

布置预习任务能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方向、更有针对性,既能降低学生的预习压力,避免学生预习的盲目性,又能让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任务初步形成对平行四边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中:优化方式,开展高效教学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依靠经验为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为被动,学生课堂参与性、互动性较低,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难度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学学科本身有较强的抽象性,再加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反复讲解和机械练习的教学方式不仅效果不尽如人意,还会增加学生负担。为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依托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动态的特点来展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充分、高效地理解、掌握知识。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的教学为例,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空间观念尚未形成,仅依靠静态的文字很难理解图形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结果。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信息技术,以动态的方式来展示图形旋转、移动的过程,并利用鲜明的辅助线将图形运动的过程画出来,以便学生直观地进行理解。相对于单纯的说教,具象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可有效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2.组织交流探究,促进知识吸收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探究等活动,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并在亲身参与中更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的教学为例,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几分之一”这一概念,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一个圆形的生日蛋糕,并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才能将这个蛋糕公平地分给两名同学?”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回答:“将蛋糕分成两份,这样就可以每人分得‘一半’蛋糕。”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将蛋糕随便分成两份就可以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各小组经过讨论交流表示,要将蛋糕分成大小一样的两份才公平。这样,学生就在无形中对“半个”的含义形成了一定理解,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即为“半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出“二分之一”这一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之后,教师可继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四分之一”的含义进行探讨,如让学生通过画图、给图形涂色等方式来表示四分之一,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发生,同时还能通过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后:作业设计,实现教学延伸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传统“题海战术”式作业设计的效果较为有限。“双减”背景下,教师既要重视作业设计,又要立足减负的要求,对作业量及作业内容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创新作业形式,改变单一书面化作业的局限,布置绘制类作业、调查类作业、实践类作业等丰富的作业类型,从而在充分发挥作业价值的同时,给学生减压减负。
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如下课后作业:(1)回顾梳理本单元内容,并绘制以“圆”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2)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的,通过绘画或拍照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3)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书面化作业的局限,既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对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帮助。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为学生设计调查类作业,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巩固课堂所学。具体作业可设计如下:统计自己家一周内每天的塑料袋耗费数量,并将统计结果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及统计,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对白色污染产生了深刻认识,从而培养了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既要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又要学会自我反思和学习,还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具体来说,教师要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着手调整教学方式,将“双减”的要求融入日常教学的全过程,最终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卢亚娟.学为核心,提质增效: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策略[J].新课程,2022(21):12-13.
[2]萨日娜.学为核心,提质增效: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策略[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16):187-189.
[3]韩兴花.立足“双减”提质增效:“双减”下小学数学课提质增效的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7):116-118.
[4]顾小玮.“双减”落地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评价研究[J].华夏教师,2024(3):58-60.
[5]程光华.巧设课堂创新思维培养兴趣: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课堂有效教学[J].新一代(理论版),2021(18):1-2.
[6]林朝华.让学生在读·思·达中学好数学: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24(24):71-73.
[7]朱宇亭.落实“双减”,提质增效:浅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42-43.
[8]尹花.从教学有效性出发谈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21):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