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论文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论文

6

2025-11-18 16:27: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能综合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支架式教学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能综合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支架式教学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教师可利用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文章分析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并系统阐述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实践表明,支架式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还能促进其自主学习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优化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支架式教学;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正逐渐从语言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型。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以教师的单向讲解为主,导致课堂教学存在学生阅读兴趣不足、理解能力薄弱等问题。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其自主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阅读支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精通英语这门交流工具,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将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打造成高质量的育人平台。


  一、支架式教学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支架式教学通过搭建阶梯式的支持,能降低学生英语阅读的初始难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因语言障碍或语篇难度较高而产生畏难情绪。支架式教学通过分层任务和问题引导,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接近语篇核心、获得学习成就感。这种渐进式的支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阅读动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逐渐让学生自主探索阅读内容。这种由依赖到独立的学习过程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使他们产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支架式教学能通过搭建系统支架,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体来说,通过搭建预习关键词汇、解析复杂句式的支架,教师能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使其专注于语篇意义的理解;通过设计递进式问题或思维导图,教师能引导学生从提取语篇浅层信息转向深度剖析语篇思想内涵,逐步培养其预测、推理、归纳等高阶阅读技能;通过搭建阅读方法支架,教师能引导学生多维度剖析语篇,掌握自主阅读的技巧[1]。这种“扶放有度”的教学方法既避免了过度干预导致的被动学习,又防止了完全放任带来的低效探索,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精准提升。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支架式教学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和思维引导,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助力学生突破浅层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质疑、分析和评判文本观点,系统性地构建逻辑关联,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组织开放性讨论或对比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随着逐步撤去支架,学生可以独立运用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方式理解阅读内容,在持续的思维训练中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培养其思维品质。


  二、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搭建知识支架,突出课程要点


  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所必备的基础,也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剖析语篇内容,依据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梳理主要知识点,搭建系统的知识支架,组织学生围绕课程要点展开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支架的引导下主动探索新知识,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知识在现实语境中的应用,自主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2]。


  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 2中的Section B Where do you put your things?阅读教学为例,通过整理课程内容,教师发现该部分需要学生掌握介词in、on和under的用法。据此,教师抓住课程要点,构建了基础知识支架:第一,运用重点词汇如cap、glasses、chair等指出房间中的物品;第二,运用句型“Where is/are...?”“It's/They're...”询问和描述物品的位置;第三,掌握be动词与主语单复数搭配的规则。课堂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凌乱不堪的房间的图片,并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oom?”,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keep tidy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在1a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识别房间中的物品并说出对应的英文,以巩固词汇;在1b的对话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语篇,找出描述物品位置的句子,理解句型的用法。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探索be动词与主语单复数搭配的规律,掌握该语法知识。通过基础知识支架,教师能引导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经历“词汇—句型—语法”的探究路径,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每个知识点,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置任务支架,强化自主阅读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形成的。课堂任务是教师落实教学指导的有效途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设置合理的任务,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将复杂的阅读语篇教学内容整理成不同类型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技巧,逐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在搭建任务支架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地安排阅读任务,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难度缓冲,避免因难度骤增而打击学生的阅读自信[3]。教师应在每个任务设置中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抓住阅读重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2中的Section B What do you like about your family?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搭建如下任务支架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任务一:观察图片,预测人物关系。教师先展示教材中Lily的家庭照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厘清图片中的人物关系,以激活学生关于家庭成员的词汇和关系的英语表达,为后续深入探索语篇做好铺垫。任务二:快速匹配人物与相关语言描述。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完成图片标注任务,即将Fred、Sam、Oscar等名字标在照片的对应位置,以锻炼学生的略读技能,培养学生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任务三:批判性思考语篇细节。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Why does Lily think her grandparents say‘favourite’to all grandchildren?”,然后组织学生结合语篇内容交流讨论,锻炼学生对语篇细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任务四:语篇内容迁移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在该语篇中学到的句型如“This is...”“He/She is...”“We often...”等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使学生在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阅读内容的迁移应用。


  (三)创设问题支架,引导阅读思路


  当前,初中生常因思维局限陷入阅读困境,如无法深入挖掘语篇内涵、思考角度单一、难以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等。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支架,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4]。在探究阅读任务时,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搭建问题支架,先引导学生关注语篇基础信息,再提出分析性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语篇的逻辑关系,最后以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认知发表个性化的见解,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a8f980cfaffd07b6bdc57a27fa994fdc.png

  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6中的Section B How different are people's daily routines?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芬兰男孩Timo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评价。为了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问题(1):“What time does Timo get up on Tuesdays?”“How does he go to school?”教师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关注文本中的时间、方式等基础信息,让学生对Timo的日常生活产生初步认识。问题(2):“Why does Timo go to the ice hockey club after school?”教师利用问题(2)使学生深入分析语篇,思考Timo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其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问题(3):“If you were Timo,what would you change about your daily routine and why?”问题(3)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Timo的日常生活进行评价与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问题支架,教师能有序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驱动学生逐步深化对语篇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使学生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中领会语篇的深层内涵。


  (四)贯穿情境支架,促进阅读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语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搭建贯穿阅读教学始末的情境支架,将学生快速代入阅读场景,拉近其与语篇的距离,引导其深入探索语篇内容的迁移应用。在搭建情境支架时,教师要紧扣阅读主题,避免出现情境与语篇脱节的情况,并将大情境拆分成连贯的小情境,按阅读流程逐步推进,从读前的“唤醒生活记忆”,到读中的“沉浸文本场景”,再到读后的“关联实际应用”,让情境成为串联阅读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思维方式自然迁移到真实的交流场景中,真正实现“学用结合”[5]。


  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2中的Section B How can rules help us?的阅读教学为例,语篇以“规则与自由”为主题,通过Alice的求助信和Dr Know的回信探讨了规则的意义。教师可创设“规则设计师”的大情境,分三个阶段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规则的制订。课堂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语篇内容相匹配的AI动画,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并提出问题“Is it necessary to have all the rules that Alice complains about in the discourse?”,组织学生分组整理语篇中出现的规则,并标注每条规则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深入探讨应保留或摒弃哪些校园规则。课中,在阅读语篇时,教师可以创设辩论情境,让部分小组扮演Alice,剩余小组扮演Dr Know,双方围绕语篇中涉及的规则进行辩论。具体而言,教师可先组织各小组以表格的方式整理Alice的困扰和Dr Know的建议。各小组需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联系自身经历补充相应理由,为设计科学的生活、学习规则做好准备。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作为“规则设计师”整合阅读中所收获的内容,合作制订有关生活和学习的规则,并学会运用情态动态must、can、can't陈述规则及理由,如“We mustn't eat in class,as it distracts others.”。这一情境能引导学生将语篇中的语言结构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实现从理解规则到协商规则的升华。通过连贯的情境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始终扮演“问题解决者”的角色,通过分析、辩论、设计等活动,逐步理解规则的合理性,同时掌握情态动词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功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革新开辟新的路径。教师应深入分析阅读语篇,挖掘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学习支架,指明其自主阅读的方向,使其在支架的引导下系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发展阅读能力,从而构建高质量、体现育人价值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李丽琴.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5(24):67-69.


  [2]樊倩倩.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生英语,2025(24):33-34.


  [3]徐丽萍,于静.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英语,2025(24):53-54.


  [4]李玲玲.初中英语支架式持续默读教学模式新构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5(6):76-79.


  [5]石莎.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5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上册).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王杰中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