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论文
2025-11-18 16:04: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重点围绕语境创设、语言活动、生活应用、家园协同等维度,探讨了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为其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作为思维与交往的核心工具,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发展领域,尤其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适应力与综合素养的形成。文章阐述了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重点围绕语境创设、语言活动、生活应用、家园协同等维度,探讨了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为其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小衔接;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幼儿虽具备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但仍存在发音模糊、词汇贫乏、叙事逻辑薄弱等问题。进入小学后,口语表达成为知识吸收、课堂互动和人际交往的核心工具,其要求也从简单的日常对话转向精准的词汇运用、连贯的叙事表达及逻辑思维的呈现上。面对这一成长断层,幼儿教师需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的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语言训练渗透于幼儿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培养的全过程,助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其小学阶段的学科学习与社交适应奠定基础。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作为幼儿情感外化的核心通道,语言表达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载体。教师引导幼儿清晰描述情绪、主动分享感受,能够有效缓解其因认知局限而引发的焦虑与挫败感。在幼小衔接阶段,语言能力的提升能帮助幼儿建立正向的自我认同,同时通过社会互动中的语言反馈强化其心理韧性,为其形成乐观人格与稳定情绪奠定基础[1]。
(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语言表达是幼儿融入社会群体的核心纽带,精准的词汇运用与连贯的叙事能力能帮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幼儿能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并表达个人诉求,逐步掌握化解矛盾、协作沟通的技巧,从而为其适应小学阶段复杂的人际交往提供语言支撑。

(三)奠定小学学习基础
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核心支撑。作为书面表达的基石,口语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课堂参与度与知识吸收效率。通过精准的词汇运用与逻辑性表达训练,幼儿能够准确理解教师指令、有效完成课堂问答,同时为语文阅读理解和书面写作建构思维框架。这种能力迁移可使幼儿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形成语言工具与学科知识的良性互动。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路径
(一)创设语言环境,激发表达意愿
环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教师应通过动态空间建构来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2]。例如,教师可在班级设置多感官互动的语言角,利用可触摸的季节主题墙饰,引导幼儿观察自然变化,并主动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会变黄?”。这种浸润式环境将语言训练转化为生活化场景,能使幼儿在触摸、观察与体验中形成叙事冲动,从而实现从碎片化表达到逻辑化输出的转化。
另外,教师应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感受到语言交流的乐趣与愉悦。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对话共建者”的角色介入日常互动。例如,教师可采用开放式提问“你今天早上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引导幼儿超越浅层回答,转向细节描述与因果推理。当幼儿出现非常规表达时,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复述重构策略,如提问“你说树叶像小船,是指形状还是颜色?”,从而在保护幼儿表达独特性的同时,示范精准的用词方式。这种平等对话模式能缓解幼儿对语言失误的焦虑,使其在“试错—修正”的循环中建立表达自信,逐步形成主动分享、乐于交流的语言心理机制。
(二)丰富语言活动,发展表达能力
1.依托绘本阅读,夯实语言基础
图文并茂绘本为幼儿搭建了从具象认知到抽象表达的桥梁。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教师应筛选出阶梯性、主题化的绘本资源,基于“观察—阅读—重构”三阶教学法,引导幼儿在阅读中观察画面细节,在小组讨论中建立图文对应关系,最后通过开展角色对话、情节续编等活动促使幼儿实现语言内化。
例如,在《大卫上学去》的绘本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幼儿观察扉页涂鸦墙上的“NO”字符,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学校不允许这些行为;在共读环节可采用“停格提问”策略,如当大卫伸手拿鱼缸时暂停画面,让幼儿用“大卫,你不可以……”的句式模拟师生对话;而后可组织“班级规则共创”活动,让幼儿结合绘本情节绘制“小学生守则”思维导图,在巩固“先举手后发言”“轻声交流”等规则认知的同时,通过“解说图画—小组辩论—汇总共识”的流程提升叙事逻辑与表达能力,从而夯实语言基础,为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2.组织看图说话,培养叙事逻辑
看图说话是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叙事逻辑的核心手段,视觉符号向语言符号的转化,能系统提升幼儿观察、想象与表达的综合能力。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教师需遵循“整体感知—细节分析—逻辑建构”的教学路径,运用阶梯式提问策略引导幼儿建立“时间—空间—因果”的叙事框架,并通过句式示范、关键词提炼等方法帮助幼儿突破从零散表达到有序叙事的瓶颈。
以龟兔赛跑四联图(如图1)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呈现全图引导幼儿进行整体观察“哪些线索说明他们在比赛”。在聚焦第三幅图时,教师可抛出细节问题:“兔子躺在地上,并且鼻子上有泡泡,说明它在做什么呀?乌龟的爪子是怎样的状态?”以此启发幼儿结合动作与神态分析角色心理。随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如果兔子不睡觉会怎样?”,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句式建立因果逻辑。在故事编创环节,幼儿可以结合第四幅图创作结局,如“乌龟举起奖杯,兔子红着脸说‘下次不骄傲了’”。而后,教师可按照“先……然后……最后……”的模板帮助幼儿串联四联图,并开展“最佳解说员”评选活动,鼓励幼儿使用“气喘吁吁”“得意洋洋”等绘本词汇解说故事,从而使语言训练既具趣味性又渗透小学记叙文要素。

3.开展合作探究,丰富表达体验
合作探究通过社会化互动构建语言实践场域,是激发幼儿表达动机、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3]。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教师需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科学主题,采用“分工观察—协同记录—集体论证”的探究模式,在实验操作中嵌入“科学日记本”“观点便签墙”等语言支架,并通过角色轮换制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经历“观察描述—数据对比—结论阐释”的表达过程,同时运用“三句式提问法”(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还能怎么做?)引导幼儿建立完整的表达逻辑。
以“水的浮沉”探究活动为例,教师可将幼儿分为材料组、实验组和记录组。材料组在挑选物品时展开讨论:“木块像小船会浮起来,石头像潜水艇会沉下去。”实验组在操作中对比现象:“钥匙沉得像跳水运动员,塑料球浮着像在晒太阳。”当发现空瓶半浮半沉时,教师可抛出问题“为什么装水后瓶子就沉下去了?”,引发幼儿用“因为瓶子变重了,所以……”的句式展开辩论。记录组用符号绘制“浮沉图谱”,标注“↑代表浮,↓代表沉”。最后,教师可组织“科学发布会”,引导幼儿解说自己的发现,如“装满水的瓶子像吃饱的鲸鱼沉下去,空瓶子像海鸥浮着”。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入重量等术语,使探究过程成为语言表达的鲜活载体。
4.引入自主游戏,营造表达氛围
在幼小衔接阶段,自主游戏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情境化、互动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促进其语言逻辑思维与交流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创设开放的游戏情境,通过设计启发性提问、分组讨论、成果分享等环节引导幼儿在角色互动、规则协商、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实现语言经验的迁移与内化。
以“娃娃家”自主游戏为例,教师需构建家庭生活主题场景,提供多样化的道具支持幼儿的角色扮演。在游戏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今天想为娃娃家设计什么新故事?”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幼儿分组协商角色分工与情节脉络,并在此过程中鼓励他们使用“我建议……”“因为……所以……”等复合句式表达观点。在游戏实施环节,幼儿通过模拟家庭成员互动进行了“给宝宝喂饭要注意什么?”“如何布置生日派对?”等情境对话,教师可捕捉“烫的食物要吹凉”“邀请客人需要准备礼物”等生活化表达进行正向强化。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通过组织“故事接龙”的方式引导幼儿依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完整讲述游戏经历,在趣味化回顾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连贯性与逻辑性。
(三)开展生活对话,强化日常语用
生活场景对语言能力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真实生活情境能激发幼儿语言运用的主动性,促进自然语境下的语用能力迁移。对此,教师需秉持“生活即教育”的课程理念,动态捕捉一日生活中自然生成的语言教育契机,通过提问引导、场景延伸、经验统整等方式,将语言训练渗透到幼儿的自主探究、合作交往与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中,使其实现语言能力与生活经验的同步生长[4]。
以幼儿园一日生活为例,教师可在晨间入园环节组织“礼貌小标兵”活动,引导幼儿使用“早上好”“请稍等”等问候语与同伴互动,并结合“今天我想分享……”的句式自主描述来园见闻。在餐前准备阶段,教师可组织“健康午餐计划”讨论,引导幼儿用“我选择……,因为……”的句式阐述食物搭配理由。教师还可开展“课间十分钟”模拟活动,让幼儿练习用简洁的语言向同伴传递指令,如“请把绘本放回第三层书架”“排队时注意间隔距离”,培养其精准表达能力。此类实践将日常对话转化为结构化语言训练,既能提升幼儿交流的得体性,又能促进其思维的系统性发展。
(四)推进家园协同,拓展实践场景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教师需秉持“教育生态共建”理念,通过组织亲子共读、主题语言游戏等活动设计,将家庭转化为语言实践的第二场域[5]。例如,教师可组织“故事接力赛”活动,要求家长与幼儿共同创编故事,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时序词串联情节,并进行表演。在此过程中,幼儿需反复进行角色对话设计、情感表达训练。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帮助家长掌握追问法、词汇拓展法等互动技巧。这种沉浸式协作模式既能提升语言输出的质量,又能强化家园共育目标的统一性。
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社交App,构建“三位一体”的家园语言共育网络。例如,教师可在微信群中推行“语言能力发展日签”活动:每日分享如“餐桌话题生成法”“购物清单表述训练”等生活化练习策略;每周发布“主题语言任务包”,包含“家庭新闻播报”“周末见闻思维导图”等结构化活动方案。此外,附上示范视频与评价量表,以此提醒家长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持续的语言表达训练。这样,幼儿就能逐步形成清晰表意、连贯表达的语言习惯,他们的叙事逻辑性与词汇丰富度也将同步提升,从而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语言与思维基础。
三、结束语
幼小衔接视角下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需立足幼儿的发展规律,将语言表达训练融入生活实践与主题探究。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词汇迁移与逻辑建构,还能在情感外化与社会互动中实现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为其在小学阶段的语言运用提供认知与经验储备。
参考文献
[1]龙令竹.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6):90-93.
[2]陈亚淑.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J].文科爱好者,2023(2):226-228.
[3]颜清连.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J].家长,2022(31):177-179.
[4]杨修珂,房芳.幼小衔接下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第二课堂(D),2023(7):73.
[5]商娟.幼小衔接下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2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