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名师课例谈如何在神话故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论文

基于名师课例谈如何在神话故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论文

3

2025-11-18 15:34: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神话故事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受自身有限的专业能力的限制,没能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神话故事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受自身有限的专业能力的限制,没能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辅助,名师课例值得教师认真研读。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张祖庆、李卫东两位名师的《盘古开天地》课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在神话故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故事;想象力


  神话故事通常运用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描述不可思议的事件,反映出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1]。这种特点决定了神话故事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主要目标[2]。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是未能运用恰当的方式,影响了神话故事阅读教学的效果。为在神话故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从名师课例中借鉴经验。


  一、名师课例概述——以《盘古开天地》为例


  (一)张祖庆《盘古开天地》名师课例概述


  在引导学生体验“读成一句话”活动后,张老师邀请学生进入“时光隧道”,“穿越时空”走入“远古时代”的场景中。当即将传来爆炸声时,张老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随着爆炸声的传来,张老师顺势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盘古劈开黑暗的画面,之后鼓励他们轮流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其他学生在倾听过程中需跟随发言者的思路进行联想,发现他们的表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并予以赞赏。接着,张老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同时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画面。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还以词句的特色为细读点,运用个人读、范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朗读活动,指导他们读出故事的神奇之处。在学生建立一定的认知后,张老师鼓励学生自读文本,同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利用手中的画笔将脑海中的画面记录下来,制作出一本精彩纷呈的《盘古开天地》连环画。然后,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所画的连环画,并向他人讲述发生在盘古身上的事情,用“我想对盘古说……”收尾。

  (二)李卫东《盘古开天地》名师课例概述


  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将“盘古开天地”这一部分作为细读点,集中精力地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具体来说,李老师先范读了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边倾听边想象,在脑海中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初步领略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接着,李老师鼓励学生体验接力读活动和分角色朗读活动,同时边朗读边想象,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在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悟后,李老师正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细读时,李老师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描写盘古动作的语句,重点标注动词,并迁移已有认知在脑海中浮现出盘古相应的动作。与此同时,李老师鼓励学生扮演盘古这一角色,先试着想象用斧头砍、抡、劈的画面,接着将脑海中的场景演绎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想象、表演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难以及他身上勇往直前、敢于探索的精神品质。而后,李老师还以具体的动词为细读切入点,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体会词汇选择的合理性,如通过搭建语言支架来引导学生想象天地一片混沌的景象。盘古在这样的景象中大手一挥,用斧头劈开了黑暗,使得光明照进了人间。对此,李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语言运用特点的见解。

       二、在神话故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依据教学需要,运用恰当的手段、方式展现相应的教学资源,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3]。情境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基本要素,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想象正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两位名师在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不约而同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比如,张老师在实施《盘古开天地》阅读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兴趣,促使学生兴致高昂地走进充满想象的阅读活动;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借此使他们进入情境,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指导。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经验,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以《精卫填海》阅读教学为例,这篇神话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小心溺水身亡,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的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基于故事内容,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短视频,让学生观看一只小鸟一遍遍地往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将从西山衔来的木石投进东海的画面。立足于此,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这只小鸟为什么要将从西山衔来的木石投进东海中?”这一问题。此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头脑风暴,并主动描述自己的猜想,如“为了铺一条路,可以让人们从东海的一端直接走向另一端,不用再绕行了”“和东海有仇,想要东海填满”“也许闲来无事,靠衔木石打发时间”等。面对不同的猜想,学生的兴趣愈加浓厚,想要了解真正的原因。于是,教师带领他们走进《精卫填海》一文,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想象,发现精卫填海的真正原因。


  (二)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想象


  两位名师在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围绕细读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想象,促使他们借助具体的画面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神话的神奇。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借鉴名师经验的基础上研读课文内容,提取出其中值得想象的细节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促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4]。


  1.研读课文内容,挖掘出值得想象的细读点


  神话故事中不乏值得想象的内容。两位名师抓住这一点,以想象为着眼点,有目的地研读文本,从中挖掘出细读点,就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因此,要想真正地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挖掘出值得想象的细读点。


  例如,《盘古开天地》第五自然段主要描述了“盘古化作万物”的场景:盘古的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声,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这段内容极具想象性。学生可以在朗读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迁移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打雷声、太阳、月亮、大地的四极、五方的名山等场景,感受盘古的伟大。因此,教师可以将此部分作为细读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想象。


  2.围绕细读内容,引导学生朗读、想象


  在挖掘出细读内容后,两位名师发挥专业素养,灵活地运用范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样的朗读活动,以及引导想象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场景中,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同时学会想象。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经验,始终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挖掘出的细读内容组织多样的朗读活动,同时提出想象任务,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画面理解神话故事内容,同时提高想象力的发展水平。


  仍以《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化作万物”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自主朗读,同时发挥想象力,了解盘古的身体都变幻成了什么事物,建构初步的认知,同时感受神话故事的想象性,增强阅读兴趣。基于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句描述自己在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借此了解他们的朗读、想象情况,发现他们存在的认知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是什么。此时,教师可将此认知问题作为细读点,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图片,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读“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同时想象画面,感受天地之广阔,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经过这样的朗读与想象,大部分学生可以准确地理解“盘古化作万物”这部分内容,同时活跃思维,锻炼想象能力。在尊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可开展同桌合作阅读活动、男女轮流朗读活动、集体朗读活动等,鼓励学生在迁移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读出盘古化作的事物,读出盘古的无私伟大,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读达结合,指导学生表达想象


  阅读是学生输入信息的途径,表达是学生输出信息的途径,阅读与表达活动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想象,同时调动知识储备库,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文字材料进行建构,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由此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两位名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学生建构了一定的认知后都组织了表达活动。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两位名师的教学经验,在学生体验朗读活动后及时组织表达活动,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象。


  1.组织书面表达活动


  以《女娲补天》阅读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理解了其内容。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为后文做好了铺垫,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朗读时可以想象女娲是如何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的,也可以想象这五种颜色的石头具体是什么样的。于是,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此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请大家发挥想象力,试着想象女娲是如何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的,或想象这五种颜色的石头是什么样的,并用简单的语句描述出自己想象的内容”这一任务,驱动全体学生进入自由的想象空间,在脑海中描绘出神奇的画面,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学生可以走进想象、表达活动中,踊跃地展现自我。而教师则可以为他们提供表述自己想象内容的机会,了解他们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解决。


  2.组织艺术创作活动


  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书面表达之外,还有艺术创作形式,如制作海报品、绘制绘本等。大部分学生对各种艺术创作形式有浓厚的兴趣,在体验活动时能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张祖庆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后组织了连环画绘制活动,让学生结合想象自由创作。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此经验,在组织书面表达活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组织形式恰当的艺术创作活动。


  以《盘古开天地》阅读教学为例,本文在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世间的一些事物后,戛然而止,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在尊重学生阅读成果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仿照作者的思路,大胆想象盘古的牙齿、左右脚等可能变成了什么,并由此结合文本内容,绘制出连续的、形象的连环画,表现出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此,大部分学生可以在迁移已有认知的同时自由想象,认真进行艺术创作,在巩固阅读成果的同时提高想象力。在规定的艺术创作时间结束后,教师可组织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以供他人欣赏、借鉴。这样的想象氛围,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主动想象,不断提高想象力的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富有想象性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学生通过阅读神话故事可以发展想象力。要想实现神话故事的育人价值,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正确认知其特征的基础上,从神话文本中提取出具有想象性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主动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在理解神话内容的基础上,发展想象力。为此,一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名师的经验,获取指向想象力培养的神话故事阅读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发挥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出更多新颖的教学策略,以更充分地发挥神话故事教学的育人价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琦.通过比较中外神话培育小学生想象力的教学行动研究[D].晋中:太原师范学院,2024.


  [2]徐倩.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4.


  [3]黄金羡.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2):178-180.


  [4]祁晓敏.小学语文童话类课文实践活动中想象力的培养: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教材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2(22):63-65.


  [5]王娟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2(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