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3

2025-11-13 14:40:3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对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先分析了项目式学习的应用价值,然后从习作动机、习作体验、突破重难点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助力。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围绕特定主题、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将抽象的习作要求具象化,从而推动习作教学的高效开展。基于此,文章对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先分析了项目式学习的应用价值,然后从习作动机、习作体验、突破重难点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价值,通过创设真实的项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合作探究,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习作活动的参与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实践,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项目式学习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学习体验


  项目式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1]。究其原因,小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在习作时常会出现思维闭塞的问题,难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导致习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而项目式学习强调对学生习作思路的引导与启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联想,进而在习作中融入真情实感,提高习作质量。


  (二)有助于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要求教师注重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以此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进而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目标[2]。而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不再将学习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会从学生在整个阶段性学习活动中展现出的思维方法、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同时,教师也会与学生共同设计评价表,将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具体化。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为后续教学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三)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


  对小学生来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知识探究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3]。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挖掘教学资源,再联系习作要求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项目任务。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习作教学的实施提供足够的素材,有助于推进习作教学的深度发展。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项目情境,激发写作动机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真实的情境能给学生带来生动的学习体验,可使学生依据自身的体验理解写作的意义和目的,并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4]。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项目主题,创设多样化的项目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构思写作框架,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分析项目情境中的关键要素,明确习作方向,从而使学生“有话想表达,有内容可写”,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来编童话”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据情境认知理论,以“魔法森林奇遇记”为主题设计“我来编童话”的习作项目,要求学生结合童话的叙述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创编任务,提高习作能力。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布置教室,如使用绿色卡纸、动物玩偶、彩色灯泡等材料将教室打造成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空间。这种沉浸式的环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对童话的探究欲,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随后,教师可创设情境:“在魔法森林中,小兔子的胡萝卜总是在夜晚不翼而飞;小鸟原本清脆的嗓音突然变得沙哑……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忧心忡忡。”进而鼓励学生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编多样化的故事情节,从而发挥情境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作用,促进习作教学的顺利开展[5]。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动物卡片,让学生随机抽取3~4张,依据卡片上的动物角色及背景信息构思故事情节。这种随机抽取的方式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产生期待,同时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写作动机的持续高涨。当初步构思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角色设定是否符合情境逻辑?”“故事情节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童话创作评价量表,引导其从角色塑造、情境创新、语言表达、主题意义等层面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其在综合评价中进行反思改进。


  (二)多感官着手,丰富任务设计


  1.看一看,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具体的现象、事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知事物的特征,并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感悟、思考,从而形成完善的理解与认知。基于此,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现象、事物等,并尝试从文学层面进行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描写,既要凸显自己对植物特征、习性等知识的了解,又要表达自己与植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对此,教师可围绕课程主题设计“我与植物共成长”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子植物,观察并记录这种植物从播种、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全过程的状态变化,而后将记录结果汇总成观察日记,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在照料植物过程中的付出、期待与收获。对此,有的学生观察到在寒冷的冬天,其他植物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只有梅花傲然绽放,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由此生成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的人生感悟;有的学生观察到小草在春天破土而出、向日葵始终追随阳光的方向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植物的认知能力,还能为后续习作教学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素材。


  综上,教师通过设计具体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植物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充足的素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提升作文的感染力,这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2.做一做,培养实践能力


  亲身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基于自身体验感知事物本质,理解事物中蕴含的文字信息。对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以强化学生的主观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后续习作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提升学生习作的整体品质。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教学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写清楚,并注重实验过程叙述的合理性。对此,教师可将项目主题设为“科学小侦探:揭秘实验背后的奥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等方式探索实验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并将实验过程及分析整理成报告,由此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及写作能力。对此,有的学生选择做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火山喷发”实验。他们先填写实验计划表,然后按照预定流程完成实验,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构思习作框架,如按照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现象观察、收获感受这一流程进行写作,完成初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指导,并在学生完成初稿后组织小组互评,让学生获得不同角度的建议,以便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完善及修改,形成终稿。


  综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获得相应的实践感悟,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激发其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


  (三)搭建学习支架,突破重难点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基于此,教师应搭建科学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打破重难点的限制,顺利完成习作任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支架类型多种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知识支架可用于指导学生调查研究、梳理习作思路;资源支架可为学生习作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进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给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学习支架,为习作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旅游宣传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景与文化,随后提问“你是否去过这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并引出项目主题“小小旅游推荐官——带你走进心动好地方”,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选择一个最心动的地方进行介绍。然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以“推荐一个好地方”为核心,延伸出“地方名称”“特色景物”“独特感受”等分支,再对各分支进行细致填充,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形成完整的写作框架。此外,教师还可给学生推荐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游记文章,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范例,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景点的魅力,以此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当学生完成习作任务后,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习作评价量表,让学生从“内容丰富度”“结构完整性”“语言生动性”“情感真挚度”等方面出发,对照评价量表对初稿的质量进行评价,准确把控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综上,教师通过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习作要求,顺利完成习作任务,提升习作水平,还能辅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良好发展,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习作过程,升级教学评价


  当项目式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对习作过程进行总结回顾,系统性概括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并帮助学生梳理习作中的问题,促使其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改进及提升。对此,教师应做好对教学评价的优化创新,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指导,为后续习作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


  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写观察日记”的教学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围绕某一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而后通过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对此,教师可围绕“萌宠成长日记——探索小动物的日常奥秘”这一主题创设项目,让学生持续观察某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特殊表现等,并形成完整的观察日记。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教学评价进行升级优化,促进教学评价的全面落实。第一,预设性评价。在项目开始前,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观察方法、日记格式等知识的掌握,据此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习作教学的方向和要求。第二,过程性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眼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等环节,分析学生能否准确捕捉观察对象的特点、对观察结果描述是否正确等,并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情况有更全面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第三,成果评价。当习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直接评价,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班级或学校的宣传栏中,供学生之间进行欣赏、借鉴,以此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习作目标,还能提升习作教学的针对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创设项目情境、丰富任务设计、搭建学习支架、总结习作过程等教学策略,以期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价值,为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缪妍蓉.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4(34):36-38.


  [2]谢育云.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语文新读写,2024(17):78-80.


  [3]朱青.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4(8):87-88.


  [4]龚红青.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智力,2024(14):115-118.


  [5]郭玲.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1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