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8

2025-11-13 16:35:3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进行了研究,基于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要求,从知识体系建构、问题串设计、认知结构搭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推进结构化教学的高效开展,并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摘要:结构化教学指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及本质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有机整体,进而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进行了研究,基于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要求,从知识体系建构、问题串设计、认知结构搭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推进结构化教学的高效开展,并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结构化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关注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助力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结构化教学的实施要点,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结构化教学概述


  (一)结构化教学理念


  结构化教学是遵循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旨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有效发展的教学方法。从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看,结构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认知能力为目的,注重引领学生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进而建构整体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果[1]。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使其将新知巧妙融入已有认知结构,并通过同化、顺应等心理机制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完善。此外,教师还需系统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结构化教学的特征


  第一,点状知识结构化。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会将教材中零散分布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连贯、完整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中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辅助学生从学科整体角度出发,将学科大概念与小概念联系起来,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高效的思维模式,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2]。

  第二,关注知识经验。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会以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习需求为基础,关注学生能否灵活应用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应用旧知引出新知,形成知识点间的有序衔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经验,有利于结构化教学的高效开展。


  第三,注重迁移应用。数学知识具有互通性的特点,不同的数学问题有时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解决[3]。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在掌握基本原理后,通过思维迁移了解另一类题型的基本解决方法。教师在结构化教学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流程,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最终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整合知识点,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在结构化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系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知识点的概念、性质及用途,并从横向及纵向两方面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零散知识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认知[4]。这样,学生能准确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深入分析问题本质,进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课为例,本课是学生学习测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应提前研读教材,从横向及纵向两方面梳理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明确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使学生清晰地认识长度单位相关知识的结构逻辑与应用条件。因此,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手指、脚步等展开测量,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随后,教师可设计“测量校园”活动,让学生使用卷尺测量教室内具体物品的长、宽、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描述,从而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铅笔、课本等,让学生先估测物品的长、宽、高,再进行实际测量,比较估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间的差异,以此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判断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体会知识的纵向联系促进学生数感与量感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结构化教学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过渡到新知识学习,体会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不仅能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相关知识,还能帮助其应用长度单位描述生活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二)设置问题串,创设问题情境


  1.应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问题串是指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通过分析问题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还能给学生提供即时的学习反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此,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一课为例,教师可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应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包含各种积木、玩具汽车等实物模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思考“在刚刚的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物体?它们的样子一样吗?”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物体多样性这一角度进行观察并描述。接着,教师可提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物体,得到的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其形状、大小等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随后,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几何模型的实物教具,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观察角度对物体在感官上的大小、形状等的影响,从而增强其对立体图形每个面的形状与特征的理解。另外,教师可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虚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体验。同时,教师可设计“当我们走进教室,从门口向教室中看,桌椅在我们的什么位置?呈现怎样的状态?”“当我们走到教室中间时,桌椅的位置及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等问题,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教室外从窗户向教室里面看时,教室内的桌椅及其他物体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并围绕学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体位置与观察结果之间的关系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并思考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均有积极作用。


  2.引入真实案例,促进深度思考


  在问题串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思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还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5]。


  结构化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构建。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为例,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结合真实案例增进学生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识。具体而言,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分析时间表上各个数字的含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此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可展示钟表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设计“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代表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小格代表多长时间?”“时针走一大格后,分针走了多少小格?这表示什么?”的问题串。由此,学生能够明确钟面的数量关系,了解时针、分针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换算时与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师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设计问题串,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三)注重知识循环,搭建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综合考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基于学生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循环的方法,从而促进知识内化,搭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对旧知识的新认识,由此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发展。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一课为例,教师可坚持“以旧引新”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复习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再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电梯的上下传送、窗户的左右推拉),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随后,教师可详细讲解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相关知识点,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可在课件中演示一个小房子的图形分别进行平移、旋转等过程,让学生观察该图形在运动前后的变化特征,从而加深对不同运动方式特点的理解,建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对图形运动的本质产生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搭建认知结构,促进对知识的循环认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优化评价反馈,引发深度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评价反馈机制的优化设计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基于此,教师应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彼此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与贡献,分享学习心得,指出对方在学习方面的不足,而后共同制订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观察分析的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生能够在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能在学习中实现深度思考,提升自身的学习及反思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精心设计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而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基于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整合知识点、设置问题串、注重知识循环等措施,以期促进结构化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洁.结构化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6):118-121.


  [2]王晚云.小学数学概念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4(12):33-34.


  [3]唐益天.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小学生,2024(12):43-45.


  [4]丁志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开展路径[J].华夏教师,2024(35):101-103.


  [5]陈国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2024(2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