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跳出思维定式开启阅读启思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跳出思维定式开启阅读启思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4

2025-11-13 11:33:5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从创设阅读情境、借助提问教学、开发想象空间、实施任务驱动、促进合作学习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旨在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得到针对性训练,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理解能力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其核心在于开展思维训练,而创新思维是训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持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文章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从创设阅读情境、借助提问教学、开发想象空间、实施任务驱动、促进合作学习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旨在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得到针对性训练,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指的是对问题进行重新界定,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勇于尝试新方法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1]。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思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系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着采用灌输式教学、过度强调知识记忆等问题,导致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乐于思考、多角度思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囿于原有的常规教学思路,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特且全面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自身及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缺乏质疑与创新的勇气,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停留在浅层,难以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辩证地审视问题,面对难题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对文本产生更多的个性化理解,形成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进而实现深度学习。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契合社会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在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上,肩负着重要使命。重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情境,促使学生主动且有创意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阅读情境大致分为生活化情境、画面式情境和语言式情境三种。针对一些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章内容,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描绘自然风景的文章,在教学此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创造性的见解。此外,深入挖掘语言艺术同样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自己的创新见解[2]。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我是金牌宣讲员”的情境。三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认知与生活经验是相对匮乏的。教师只有积极创设相关情境,才能让这些景色与情感更加具象可感,增加学生阅读学习的深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于现实因素的制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宣讲员”的身份,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融入课堂学习。然后,教师将学生去过的地点和教材中学过的地点标注在地图上,让学生从空间上感知祖国的辽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既有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季节树木的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教师发布“金牌宣讲员推荐游览景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季节推荐给游客。学生需要自主创新场景与推荐语,尝试结合自己对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理解,创新设计相对应的语言。这一活动基于情境创设和对文本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


  (二)借助提问教学,培育思辨能力


  问题意识关系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疑惑、不安及探究的心理状态,它能激发个体积极思考,并促使个体不断产生新意识、提出新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成为驱动思维的力量,引导学生主动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好奇心是提问的基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要注意发现并记录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消除学生畏惧提问、担心被嘲笑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教授学生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问题核心,多角度思考,全面、准确地提出问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发问时间,然后采用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索、归纳问题的答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疑”为起点,引导学生“思”,这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关键手段,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极佳教学素材。教师应围绕“提问”这一核心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提问的作用,学习提问的方法。在学生学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创设“小小记者营”的情境,借助“小记者提问清单”将这几篇文章串联起来,设置“认知有效提问的作用”“学习有效提问的策略”“检验有效提问的能力”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群的视角下沿着“感受提问的作用—学习提问的方法—评估提问的能力”的路径,由浅入深地学习有效提问,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些疑问,对于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给予针对性指导。学生在提问、探究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批判反思能力,又激活了创新思维[3]。


  (三)开发想象空间,强化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一环。学生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们进行创新的原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借助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比如,在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阅读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两幅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动物的表情猜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4]。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是在进入故事高潮后,骤然收尾,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契机,让学生着眼于文中的人物、景物,自主构想故事的后续发展,延伸故事的情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课文思路的发展和克服思维定式两者之间的平衡,既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顺着课文思路发展故事,完成学习的正迁移;又要强调打破思维定式,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框架,大胆想象。例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文章在桑娜拉开帐子后结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思考:“他们一家生活贫穷,还有五个孩子,现如今又多了两个小孩,他们该怎么生活呢?他们一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呢?”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想象性的家庭作业,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可知的书面文字。然后,教师可依据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评价。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实施任务驱动,深化创新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创新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布任务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自行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获得良好的创新实践体验。


  例如,在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教师可以发布具体的创意探索任务——制作一个有关春节传统习俗的手工艺品。创设真实文化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内驱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进而引导他们思考和探讨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促进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创新学习体验。在课堂导入时发布创意探索任务,目的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主动深入探究课文中关于老北京春节的文化习俗,体会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与趣味。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技能和素养。


  (五)促进合作学习,实现思维碰撞


  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仅仅要依靠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还可以借助集体智慧。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传统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在合作学习中将转变为以生生交流为主的课堂。这一转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民主、自由、轻松。这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5]。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核心环节,小组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流。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独特的观点,也可能会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提供更多可以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思维的不断碰撞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合作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的教学为例,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田忌为什么会在赛马中赢了齐威王?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在布置完任务后,教师根据学情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理清计策,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效激发了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学生在保持自身观点的同时达成了集体共识,集合了众人思维之长,理解了孙膑的计策是如何制订、如何实施的。这一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会了怎样更有序地梳理、描述思维过程,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借助提问教学、开发想象空间、实施任务驱动、促进合作学习等策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游玉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3(22):148-150.


  [2]魏健.指向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生,2025(2):106-108.


  [3]陆梦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路径[J].格言(校园版),2025(3):53-55.


  [4]罗亚卓玛.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五).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拉多乡中心小学,2023:954-958.


  [5]谈晓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