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指导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2025-11-13 11:25: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逐渐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相逆的教学设计方式,逆向教学设计更强调“以终为始”。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逐渐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相逆的教学设计方式,逆向教学设计更强调“以终为始”。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能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积极影响。鉴于此,文章先对逆向教学设计进行了基本论述,然后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对逆向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逆向教学设计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教师应关注的重要课题[1]。因此,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革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以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2]。单元整体教学及逆向教学设计均属新型教育理念,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能突破传统语文教学设计思路及框架的局限,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进行教学设计调整,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重视探索逆向教学设计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逆向教学设计基本概述
逆向教学设计是国外学者威金斯与迈克泰格针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以UbD理念为指导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中的“逆向”是关键,而所谓“逆向”是相对于常规教学思路而言的[3]。常规教学多以教材为载体,按照“明确目标—实施教学—开展评价”的思路进行教学,并且多是在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展开终结性评价。而逆向教学设计则将教学流程调整为“明确目标—确定评估证据—落实教学活动”,即将评价环节提到教学前。这种教学设计思路与常规教学思路相反,先明确预期结果,然后思考实现预期结果的方法,并制订教学任务,进而开展教学活动。

由上可知,逆向教学设计思路同样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预期目标,即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要先明确通过本单元学习要让学生达成的预期结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要学习的内容、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形成明确认知[4];第二阶段是教学评价。逆向教学设计将教学评价从传统教学的终末阶段调整到教学活动之前,要求教师先围绕预期目标分析通过哪些表现性任务以及评估证据可以评估学生是否达成了预期学习目标,然后再结合任务及评估依据来组织教学活动;第三阶段是教学活动,即在完成了预期结果及评估证据的确定后再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活动,并落实相应的教学活动[5]。
总而言之,逆向教学设计并非简单地调整“教学”和“评价”的顺序,而是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先明确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想要达成的效果以及通过哪些证据能证明学生是否达到了想要的学习效果,从而真正将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向学习结果,实现教、学、评的协调一致[6]。
二、逆向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解读单元内容,确定预期学习结果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编排方式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7]。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对单元内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了解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明确单元主题,并在此基础上以逆向教学设计为指导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共包含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内容来看,这四篇文章均和实际生活存在紧密关联,均是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植物、场景的描写。从单元导语页内容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的教学要求来看,“留心观察”为本单元主题,而“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以及“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来感知和观察事物,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仍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度,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待提升。在对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及学情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由此出发,确定本单元学生需达到的预期结果:(1)能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认识并书写本单元的生字,积累喜欢的词句;(2)能结合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构建画面,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程度,体会留心观察的作用;(3)能通过阅读课文捕捉事物的形态和变化特征,了解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4)能选取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动物或场景展开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掌握观察和记录方法;(5)结合例文了解观察习作的评价标准,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不断修改自己的作文;(6)能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艺术,并能结合观察写作实践感悟事物之美,生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样,教师通过设计预期结果,不仅能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参考,还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以及要学到什么程度,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有积极影响。
(二)结合预期结果,选择单元评估证据
在明确了预期学习结果之后,教师需选择合适的评估证据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8]。在进行评估证据选择时,教师应注意所选择的证据应与单元预期结果紧密关联,并且能有效验证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目标、实现了深度学习。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在明确了上述预期结果后,教师可结合单元内容选择如下评估证据。
第一,表现性任务:“我是小小观察员”。教师可结合单元内容为学生设计以“我是小小观察员”为主题的表现性任务,即要求学生扮演“小小观察员”,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如植物、动物等,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之美。同时,教师还可围绕任务创设相应的任务情境,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及标准。具体任务情境可以设置为:“学校将在校园网上开辟‘寻美记’专栏,你作为‘小小观察员’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根据观察内容完成记录单,同时用表格汇总观察对象的特点,然后撰写观察作文并详细描述观察对象的特点,而后向校园宣传部投稿。需要注意的是,观察单记录的内容应具有真实性,在撰写观察作文时要紧密围绕观察对象,并运用已有的词汇、写作经验展开描写,同时确保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情感充沛。”
第二,其他证据:(1)课堂测验——评估学生是否能准确完成课文词句的默写;(2)问答交流——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基于学生的回答情况评估学生是否了解了留心观察的好处以及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3)技能测试——评估学生是否可以完成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能清楚地在习作中描绘出观察对象的特征;(4)反思及作业——评估学生能否在课堂结束时说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能否在课后自主完成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练习。
(三)围绕评估证据,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在完成了预期学习结果及评估证据的设定后,教师应以此为基础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在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将“我是小小观察员”这一表现性任务贯穿于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并围绕单元内容将该表现性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同时,为保障单元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在完成了单元学习活动设定后,教师可结合单元具体内容将活动合理分配到各个课时之中,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具体的学习活动及任务设定如下。
子任务一:发现动物之美。该任务主要围绕《搭船的鸟》和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两篇文章展开。教师可基于“小小观察员”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先回顾已有知识经验,思考已经学过的观察方法,再自读《搭船的鸟》,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感知。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寻找文中对翠鸟捕鱼动作的描写,最后填写观察记录表,思考这样写的好处。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鸬鹚》,并观察生活中的动物,做好观察记录。在下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比《我家的小狗》和《搭船的鸟》,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内容上的异同,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展开观察小练笔,并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动物。

子任务二:发现变化之美。该任务主要围绕《金色的草地》及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展开。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视频、图片,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搭船的鸟》和《我家的小狗》两篇文章的写法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包括自主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内容、寻找作者的“发现”有哪些等,以锻炼学生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对比分析《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的异同之处。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杨梅,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树和杨梅果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并在文中标画出相关句子、提炼信息,完成表格。最后,教师可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引导学生结合单元所学观察方法展开观察和写作,并在完成写作后进行集体评议与修改。
子任务三:传递身边之美。教师可基于“我是小小观察员”任务情境,先引导学生分享记录单,展示素材,并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互读的方式分享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观察方法以及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单元所学内容以及文中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之后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修改。而后,教师可再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观察表上的信息有条理地写成语段,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提纲,展开写作构思。接着,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写作提纲,按照写作要求进行写作,并进行小组交流、互评和修改。最后,教师可选出班级中的“最美观察员”,并鼓励他们向学校校园网“寻美记”专栏投稿。
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循序渐进地推动单元整体教学进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及写作练习中逐步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能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主动、深入地了解逆向教学设计的内涵,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认识、突破固有教学思维及经验的束缚,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从而切实提升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其实现深度学习,同时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璎芳.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4.
[2]梁盼.部编版小学语文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四年级神话单元为例[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23.
[3]郭敏.素养本位的小学语文逆向单元设计与实施:以三年级下册《有趣的故事》复述单元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40(6):25-31.
[4]施舒婷.逆向教学设计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成功,2022(22):46-48.
[5]祁小荣,屠筱青.以终为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的逆向设计: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9):49-53.
[6]张庆.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成才,2023(1):90-91.
[7]傅明虾.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逆向设计例说: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36):73-75.
[8]罗芳.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逆向设计”的应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