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30

2025-11-13 10:49:0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作为创新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教学能够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

  摘要:作为创新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教学能够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基于此,文章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深度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三个层面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并从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引用美术感知元素、借助数学思维和立足自然科学这四个层面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参考,提高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科整合、落实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正逐渐成为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学科融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科融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在不同学科相互交汇的情境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承载文化与思维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时,能通过思维方式的相互渗透,促使学生构建更具整体性和灵活性的认知模式。在融合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单一学科的思维框架束缚,而是在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时,自然地融入其他学科的视角与方法,进而使抽象的语言符号与具体的认知经验构建起深层联结。这种跨学科思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学生从不同维度分析问题、整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跨越学科边界,形成更具创造性与包容性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综合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深度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领域,综合学习搭建了一个能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的平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状态,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关联与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进而形成对学习内容的立体化认知。通过综合学习,学生既能精准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又能触及知识背后的逻辑关联和文化意蕴,使学习过程从接收碎片化信息转变成系统性的建构。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还能推动学生在主动展开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其分析、归纳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三)内容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内容拓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路径[1]。教学内容的拓展打破了单一学科知识的封闭性,把语文教学内容延伸至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使得原本相对固定的文本内容能够和其他学科要素进行融合,由此构建起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空间。这种包容性能够打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固有认知,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语文和世界的关联,从而实现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探索发现的转变。当语文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字词句篇,而是与更广阔的知识体系连通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便会被唤醒。在探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时,学生能够持续获取全新的认知体验,而这种体验所带来的满足感会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具备更强的主动性与持久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与历史文化元素融合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有利于将语文学习置于一个更深厚的文化语境中,使文本所承载的语言知识得以与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相映照[2]。历史文化元素为语文学习开拓了更广阔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学习不只局限于表面上的识记,而是进一步延伸到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探究层面。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以文化传承的视角理解语言的演变与发展,体会文本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而更深入地把握语言运用的情境。与此同时,这种融合借助语言和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大有裨益,能推动学生在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方面实现协同提升。


  以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热爱中国共*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借助朗读儿歌或课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热爱”情感的层层递进。为此,教师可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内容,如孩子们佩戴红领巾的场景、中国共*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的画面等,助力学生“热爱”情感的递进。这种情感的递进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力量。随后,教师可引入历史文化元素,帮助学生理解红领巾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的含义。具体而言,教师可展示红领巾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的图片,并讲解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上的火炬与五角星分别象征着光明和中国共*党的领导。通过这些具体的文化符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共*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以及中国共*党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故事化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党的初心与使命。例如,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些中国共*党帮助贫困儿童上学、修建学校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明白中国共*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这些故事不仅能助力学生理解党的初心使命,还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


  (二)引用美术感知元素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引用美术感知元素能够把视觉艺术的感知方式融入语言学习,使得文本所描绘的形象、意境能够和美术的造型、色彩等元素形成呼应,进而带来多感官参与的学习体验。美术感知元素拓展了语文教学表达与理解的维度,能使抽象的语言描述转变为可感的视觉意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场景氛围以及形象特征。在这样的融合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悟文本内涵,实现语言信息和视觉感受之间的相互转化,形成更丰富的认知联结。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所描述的草地在一天里不同时间段的颜色变化情况。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着重强调文中的草地“早晨时是绿色的,到了中午就变成了金色,而傍晚又再变成绿色”的特点。借助朗读,学生能初步理解草地颜色变化的时间规律。随后,教师可引入美术感知元素,助力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描述转化为能够被感知的视觉意象。比如,教师可以提供色卡或水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动手绘制草地色彩变化的时间轴。学生可以用绿色代表早晨的草地,用金色代表中午的草地,再用绿色代表傍晚的草地。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手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草地颜色变化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蒲公英花型的变化。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在早晨、中午以及傍晚这几个时间段去观察草地,记录蒲公英的形态及颜色变化。通过实地观察,学生能够把课文中的描述和实际观察的结果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借助数学思维开展活动


  借助数学思维开展教学活动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能让语言学习在逻辑与理性的维度上得到深化[3]。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条理性及抽象概括性能够和语文学习中的文本结构梳理、语言逻辑的分析形成互补关系,推动学生在运用语言时采用更精准、系统的表达方式。这种思维的融合能够助力学生摆脱对语言的模糊感知状态,形成对文本内涵及语言形式的理性认知,使语文学习不再仅停留在情感体验及形象感知层面,而是能够在逻辑思维的作用下向更深的层面发展,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


  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在第五粒豆在裂缝中生长上,并将生长过程和数学中的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在家中的花盆里种植豌豆,分别在第5天、第10天、第15天记录豌豆的茎叶长度,并绘制折线图。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助力学生以直观的方式理解豌豆的生长变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豌豆的日均生长速度。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掌握豌豆的生长情况,从而在探究“为什么小豌豆能够成为病女孩的希望?”这一问题时能联系有关豌豆生命力的数学化表达形式,理解豌豆的生长对女孩康复的象征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助力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结构。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豌豆的生长过程和女孩的康复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类归纳的方式梳理豌豆生长的各个阶段及其对女孩康复所产生的影响。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对语言的模糊感知,形成对文本内涵及语言形式的理性认知。

8cfa869af9e5477e631f3b69beff99ec.png

  (四)立足自然科学创新教学


  以自然科学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开辟了一个连接文本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通道,能使语言学习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自然科学探究所秉持的实证精神、探究意识及系统思维能够和语文教学中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及逻辑表达形成深度呼应,推动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建立起和自然世界的真切联系[5]。通过这样的融合,学生既能提升语言的精准性与形象性,又能在解读文本时借助科学认知进一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使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能够延伸到探究自然本质的层面,进而在跨学科的视野下提升综合认知能力及创新思维品质,为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领会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生物原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科学图片或视频,细致地阐释蝙蝠是如何凭借超声波来探测障碍物及猎物的。引入科学知识,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仿生学的应用,尤其是雷达的工作原理。通过了解蝙蝠的超声波探路和雷达的工作方式,教师可助力学生理解仿生学的含义:科学家从自然界生物身上获取灵感,设计出对人类有益的技术。比如,教师可为学生展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图,解释雷达是如何通过发射电磁波和接收反射信号来探测目标的位置及距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假设以及验证的科学思维。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模拟蝙蝠的超声波探路情形。学生可用手电筒的光线代替超声波,通过观察手电筒的光线在不同物体上的反射情况,理解超声波是如何辅助蝙蝠导航的。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提升观察与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跨学科教学能够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在学科相互交叉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多元实践中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协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具创新性的方法,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对话过程中探寻无限的可能性,让学习真正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金向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12):158-160.


  [2]蔡丽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4(11):52-54.


  [3]张华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智慧少年,2023(4):28-30.


  [4]王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研究[J].语文建设,2022(24):46-49.


  [5]赵洪彩.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J].语文世界,2025(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