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论文

11

2025-11-13 10:44: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已成为一大趋势。经课堂实践证明,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其思维、培养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已成为一大趋势。经课堂实践证明,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其思维、培养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教师应聚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教材内容,并以恰当的方式融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以此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以此切入点,结合人教版美术教材内容展开实践探究,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方面核心素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课程标准》还多次提及“跨学科”概念,倡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重视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跨学科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美术课堂教学新生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在多个学科的交叉性学习活动中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1]。具体来说,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拓展小学美术教育空间。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美术教学常常局限于纸上绘画、美术鉴赏、手工制作等活动,致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始终停留在单一学科中。而在跨学科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会基于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融入语文知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融入音乐知识,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融入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等。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美术教学视野,扩大了美术教学空间,还为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5fdb6d7d0dac98d3acfa3555966e3b9c.png

  其次,有助于增强美术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相比,在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科学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将美术的感性之美和数学的理性之美相关联,将美术学科知识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再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绘画、雕塑、手工等创作可以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倡导美术教学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叉。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可在不同学科的认知框架中进行思考与学习,并结合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联想和创新,最终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鉴于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美术作品为载体,使学生在对绘画、雕塑等作品的分析与鉴赏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并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观,最终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为此,在跨学科教学理念下,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知识的辅助下对美术作品形成更深刻的感知,并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风格,从而在丰富文化修养的同时,提升审美素养[2]。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一)融合音乐元素,强化审美感知


  美术和音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音乐旋律带来的听觉刺激不仅能强化人们的视觉感受,帮助人们更好地感知某些画面,还能促使人们进行想象与创造。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时可立足于美术和音乐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补充音乐知识,让学生在听觉审美的辅助下对视觉审美形成深刻、强烈的感知。


  例如,“节奏的美感”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参与观察、感受、表现等活动理解节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由此提升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并不理解“节奏”的内涵,甚至会产生“美术中为什么会有节奏?”的疑问。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在跨学科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呈现了一段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指导学生认真听,并跟随节奏打拍子。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充满节奏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使其在作品画面中“整齐的斑马线”“重复又充满律动的梯田”等元素中感知美术的节奏。如此,教师通过将美术与音乐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从音乐到美术作品的转换,真正领悟了“美术节奏”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融入音乐内容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辅助下理解了“美术节奏”,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术作品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审美感知,实现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融合科学观察,促进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属于实践活动范畴。具体来说,艺术表现是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创作,并表达情感,最终形成美术作品的过程。由此可知,观察是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巧妙融合科学知识,带领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事物,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精准把握物体所表现的结构特点,发现物体独有的细节,最终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3]。


  例如,“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叶子的基本结构,感知其形状、色彩和纹理之美,并能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叶子上的小“血管”,最终进行自由大胆的创作。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融入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科学课堂上所学的观察法对叶子进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树叶,然后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并向学生传授观察的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先观察树叶的轮廓、大小,再观察树叶的结构、粗细和纹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能感悟到叶脉独有的形态美、结构美,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可见,学生在科学观察的过程中不仅感悟到了美术和科学学科之间的关联,还能在理性和感性思维的双重作用下进行创作,切实提升了艺术表现能力。


  (三)融合语文知识,加深文化理解


  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理解,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进行观察、理解,进而感悟其人文内涵,并由此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在表达情感、传达思想方面的共性,将两者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辅助下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其人文内涵。


  例如,“诗情画意”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促进诗与画的融合,使学生通过诗歌欣赏与朗读感受诗情画意的表达,并借助诗歌语言和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先为学生呈现了语文学科学习的古诗——杜甫的《越王楼歌》,借此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引导其想象“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的具体情景。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你能感受到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之后,教师又为学生展示了画家陆俨少的《杜甫诗意图》,引导学生将诗句和画中的物象相结合,并在观察中感悟该美术作品的幽深意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辅助下不仅对美术作品进行了深度赏析,还更好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

  (四)融合数学学科,发展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借助多学科知识,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局限在美术学科中,难以打开思维空间、获得丰富灵感,这制约了其创意实践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可基于跨学科理念,将美术与数学学科相结合,在美术的感性表达与数学的理性表达的交融中放大美的张力,进而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布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更好地进行创意实践奠定基础[4]。


  例如,“对称的美”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引领学生欣赏具备对称美感的艺术作品,并最终通过绘画、剪纸、扎染等艺术手法表现对称的美。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想带领学生创作出具备对称美的美术作品,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对称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引入数学知识,带领学生对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对称图形进行回顾,并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对称和不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悟对称图形的艺术美感,最终通过绘画、剪纸等方式进行创作。这一过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美术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借助数学思维进行美术创作,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五)融合道德与法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二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组织跨学科教学时还应深层次挖掘美术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可将美术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看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在“美”的滋养下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红星闪闪”一课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元素,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绝佳切入点。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时可以将本课内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相融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红色文化,并由此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升旗仪式、唱国歌的视频,为美术课堂教学渲染气氛。接着,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围绕国旗、国歌等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之后,教师可再为学生呈现与《开国大典》内容相关的视频,以及董希文画家的相关作品,使学生在鉴赏中产生浓厚的爱国之情。而后,教师可基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计“升国旗”“喜迎国庆”等主题创作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创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美术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受到了思想的洗礼,并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视域下,开展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举措。鉴于此,教师应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跨学科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入挖掘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金龙.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J].新课程,2024(33):155-157.


  [2]周婷.小学美术课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实施[J].青少年书法,2024(21):51-53.


  [3]刘妍雪.跨学科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新探[J].少儿美术,2024(11):43-44.


  [4]汤瑶.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思考[J].读写算,2024(30):133-135.


  [5]林娜.跨学科融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探索[J].华夏教师,2024(2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