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2023-05-16 09:13:18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文章基于1992—2021年学术论文的梳理与分析,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全况概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热点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未来走向四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1992—2021年学术论文的梳理与分析,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全况概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热点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未来走向四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术论文;发展脉络
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力量,一批批好教师的涌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希望。当前,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优质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职后培训不完善等系列问题仍制约着优质均衡教育的发展。回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展望未来。故本文梳理了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并通过对研究热点走向的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特点与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全况概览
(一)数据来源
关键词高度凝练了文献的研究主题,能够展现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变化趋势。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以“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为关键词,对“CSSCI”和“北大核心”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最早的文献出现于1992年,由此对1992—2021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剔除无关文献后共得到277条有效记录,整理后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热点的演进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提升教育质量绕不开的话题,1992年,《民办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任务》一文中首次用到“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说法,此后该说法逐步被运用到官方的文件当中。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中用“教师队伍建设”替代了先前“师资队伍建设”的说法。1992年,相关研究首次对“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关注,但“青年教师培养”“扩充教师队伍”“稳定师资”仍是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2005年前后,相关实证研究开始出现,逐步开始学习国外师资管理的相关经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专业标准等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逐渐开始聚焦,如2015年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信、内生动力等方面的关注;2016年对“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关注;2019年对“内涵式发展”的关注。从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朝着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相关研究的数量变化趋势
结合教师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可以发现文献的发表数量与政策颁布息息相关。从趋势上看,1992—2021年的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992—2001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处于预热期。其中,1992年,党的“十四大”强调“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数量不均、质量不齐、结构有待调整等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相关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02—2016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献数量开始明显增长。其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的五年间,我国密集发布了34项有关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国家大政方针的颁布引发了研究领域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但随着政策的稳步落实,期刊的发文数量也在逐步减少。2017—2021年,发文数量开始了新一轮的迅猛增长。这一时期,在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政策的影响下,相关研究的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近30年发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研究的高潮往往伴随着政策的实施而出现。
(二)从恢复发展到高水平建设的不断完善
国家宏观政策对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从最初主张“恢复发展,扩充队伍”,到强调“均衡优化,提升素质”,再到“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反映出中央政策的着力点发生了明显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非均衡发展、过渡发展和均衡发展三个阶段[1]。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与之呼应,并为教育质量的发展服务。其一,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其建设会随着教育重心的转移而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其二,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教育诉求的变化,表达了新的时代人民对于优质均衡教育的渴望,这需要教师队伍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教育;其三,从最初的“恢复发展、扩充队伍”到“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及国民教育意识的持续提升。
(三)从规模发展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中央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具体举措从“整体规划”到“规模发展”再到“专项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体系化、精准化,政策执行更加灵活化与人性化。这种改变在管理制度和地位待遇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中得到彰显。以教师管理制度研究热点的变迁为例,教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从无到有,相继构建了从教师的选拔、聘用到在职考核,从教师的薪酬工资到地位待遇,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到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究体系。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建立了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2]。此外,200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由此对教师待遇地位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从“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到“提高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得到彰显。
三、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热点聚焦
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结合主题聚类图和词频变化分布图,从现有研究的地域选择、类型、方法、内容、阶段等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一)区域间及弱势地区研究较多
区域间(省域、县域、城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较多(11.91%),弱势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问题研究较多(18.41%)。随着我国教育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中西部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边远地区教师队伍质量较低等问题日渐显露,限制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高质量教育的发展[3]。进入新的时代,人们对乡村教育的期望逐步由“有学上”的“数量型”发展转向“上好学”的“质量型”发展[4]。这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准的师资培训体系相配套。近年来,国家对乡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更多的财政支持,开展了各种专项计划。由此,能够为政策提供参考的兼具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研究也大量涌现。
(二)研究更加关注政策走向
关注政策的研究(9.38%)要多于关注指标或标准的研究(4.69%)。教师队伍建设指标或标准的研究涉及学历提升、数量增长、素质提高、在职研修、资源配置、教师管理、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方面[5],需要对学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面的职责和规范进行准确的界定,是一项严谨的理论性研究;此外,测量指标或标准的开发涉及总体设计、基本理念、框架内容、具体维度、实施意见等各个方面,不仅耗时耗力,难度较大,且其代表性和合理性有时还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目前,国际中小学教师队伍指标建设主要存在指标单一零散、指标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故我国在制定相关指标时,应考虑将教师的因素放在我国独特的社会发展背景和教育环境中,加强指标间的联系性、区域间的可比性,进而建立日趋完善的教师队伍指标体系[6]。
(三)实证研究比重相对较小
分析论证、综述或基于理论的研究较多(18.41%),基于实证的研究占比较小(10.83%)。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常态持久的活动,且培养效果的检验、培养方案的修订都需要在实地考察和调研中进行,因此,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尤为重要。近年来,实证性研究的占比逐步增加,但是相对于论述分析或基于理论的研究而言占比仍旧较小。在推动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校品质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7]。对此,如何高效地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落到实处,如何可持续地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相关措施的制定需要实证研究为其提供依据。
(四)研究内容多维度分布
关于教师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研究(14.44%)多于师德师风或专业能力的研究(11.19%)。教师队伍建设的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在实现建设目标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保障结果的有效性。如果从内外两个维度来看,规模、能力、素质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目标,管理制度、保障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则是其外在机制,目标与机制一起构成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还存在城乡分布不均、教师培养模式亟待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供应不足、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等问题[8],而要想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满足国家对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就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9]。这既要求达成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目标,也需要外在机制予以保障。
(五)继续教育研究关注度较高
关注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14.08%)多于关注师资培养的研究(6.14%)。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提升”任务已基本达成,“后学历”时代已悄然而至。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提出后,更是把教师队伍建设推向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教师职后发展中能力提升动力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日益显露[10]。近些年来,教育质量欠佳与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障教师职后教育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愈发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工作也紧跟发展趋势,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建议。
四、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持续关注弱势地区,为均衡优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保障
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在适龄儿童均等入学机会基本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区域间教育质量不均衡、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对此,国家政策虽然给予了大量关注,但仍然需要加大相关研究的投入力度。其一,持续关注完善师资队伍补充机制的政策执行过程研究。聚焦公费师范生、乡村支教教师等项目开展过程的研究,为政策机制的健康发展与长效高效运行保驾护航,以保障更多的优秀教师进入乡村教师队伍。其二,探索构建符合乡村教师成长特点的职后发展培训课程,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使培训内容能够直接转化为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知识”,让培训“有用、够用、好用”,从而真正助力乡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二)均衡政策指标研究,加速构建队伍评估科学指标新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重心不仅是为教育政策提供可行的建议,即政策建议不应是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终点,研究应贯穿政策提出、执行、评估和调整的全过程。社会的宏观环境纷繁复杂,国家和政府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需要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评估,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可行的建议,同时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基于事实证据的科学依据。此外,从政府到公众,服务和政策在执行、落实中的效果如何,需要有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测。构建针对教育政策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明确的教育政策效果评估结果[11],对政策制定执行的全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构建完善、统一、体系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相关研究者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多方主体合作,探索基于实证的教师队伍提升新模式
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不断科学化,以及教育研究数据收集质量的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教育研究范式的送新,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愈加突显。基于实证的研究能够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决策模型、判定标准和改进依据,进而提升教育的科学决策水平[12]。一方面,高校应当鼓励研究者积极开展实证研究,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的合作,获取财政资金、物质及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拓宽大中小学的交流渠道,这既有利于高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也能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的提升,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以高校为中介,加强政府、学校、研究三者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信息的畅通性及沟通的有效性,可使研究为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聚焦细微领域深耕,实现队伍体系建设中难点问题新突破
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而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则需要以科学的研究为依据。当前,基于相关国家政策,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师风、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地位待遇等方面逐步构建起系统化、科学化的师资培养体系,为师资建设提供了外在的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持。基于此,研究应当更加关注教师队伍的内部基础元素,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经验,将重难点问题逐个击破,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其一,兼顾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平衡,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对师资补充、教师编制、教师绩效工资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其二,立足关键问题不断深耕,尝试多视角地进行探索,系统化、持续性地投入研究,不断丰富与完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理论研究与问题解决实现正效的双向互动发展。
(五)重视队伍质量监督,构建以长效反债为基准的发展评价新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在扩大教师队伍建设覆盖面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教师发展效果的检验,以建立起培训长效追踪机制。具体而言,要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教师质量问责机制,通过有效的问责机制保证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师质量的持续提升,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保证国家竞争力的提升[13]。一方面,当前的评价系统和衡量指标仍有待完善,即对于培训中存在的质量监控薄弱问题,应当在科研的理论、路径、主体、功用研究的基础上,设定精准和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第三方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另一方面,国家对给予财政资助和政策支持的教师培训项目、卓越教师培训计划、教师支持计划等要明晰责任主体、主要内容、执行标准与程序,以及处罚措施,并对承办机构和相关人员形成问责压力。
五、结语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均衡化、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正在逐步建成。而关注弱势地区教师队伍、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社会各方协作、重视教师队伍质量监督对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阮成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2013,34(7):37-45.
[2]王鹏炜,李莹.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变迁逻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4):157-165.[3]范先佐,曾新,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3(6):36-43,53.
[4]杜尚荣,朱艳,游春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管理,2021(5):1-8.
[5]民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组,周變鹏,朱怡华.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标准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4):24-29.
[6]李琼,丁梅娟.国际中小学教师队伍指标建设的新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2,34(4):63-67.
[7]王定华.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7(1):21-26.
[8]杜志强,王新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20(10):90-94.
[9]龙红霞.新中国成立70年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及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68-72.
[10]李瑾瑜,史俊龙.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演进及创新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5):83-89.
[11]黄明东,陈越,姚宇华.教育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
[12]刘善槐,张雪,朱秀红,等.指向科学决策的农村教育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9):103-118.
[13]李福华.论国家力量介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性需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6):8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