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论文

2023-05-16 09:07:44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现状,然后阐述了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情况,接着论述了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增强的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现状,然后阐述了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情况,接着论述了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设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若呈现互相促进、协调共生的状态,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以下简称“伊犁州直”)近年来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正在转型调整中,且《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对伊犁州直未来产业结构进行升级,主要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伊犁州直职业教育应立足伊犁州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依据相关区域发展及职业教育的政策,明确发展方向,并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及结构布局,以便为伊犁州直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一)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
如表1和图1所示,1978—2021年,伊犁州直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60倍,由1978年的5.6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 470.80亿元。1978—2021年,伊犁州直生产总值整体呈现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变动趋势。其中,1978—1995年,伊犁州直生产总值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增长幅度不大。自2000年后,伊犁州直生产总值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78—2021年,伊犁州直的产业结构分布经历了从“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的变化。其中,1978—1995年,伊犁州直呈现“一、三、二”产业结构分布;2000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呈“三、一、二”分布;2005年,伊犁州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超过第一产业,形成“三、二、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二)伊犁州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在经济学领域,学界通常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测算,以此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不对称发展的表征。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如下: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比重/就业的产业比重-1,这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是否处于对称状态的一项指标。
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趋近于0,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协调。如果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说明该产业存在就业不充分现象,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如果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该产业就业规模较大,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达到理想协调状态[3]。
如表2和图2所示,伊犁州直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出较高的负偏离。1978—2020年有逐渐偏离0的趋势,其绝对值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说明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性有增加的趋势,同时自2005年以来,其绝对值基本在0.5左右浮动,说明伊犁州直第一产业还存在不少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且表现出升降的交替变化,波动性比较大,说明伊犁州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较差,有待进一步的改善。除1995年以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且其偏离度呈现为从高到低趋向于0的发展趋势,说明伊犁州直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比较好。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伊犁州直的第二、三产业吸纳能力比较强。
根据偏离度的测算及分析,伊犁州直未来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来促进就业。关于伊犁州直三次产业的未来发展,要调整第一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服务业等,积极促进伊犁州直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二、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情况
伊犁州直共有职业院校13所(不含技工学校),其中州直属高职院校2所、中职学校1所,县市属中职学校10所。2021年,伊犁州直共有职业院校13所,主要集中在伊宁市,其他县市各1所。2021年,伊犁州直职业院校的招生数为15 811人,在校生数为33 138人,毕业生数为10 822人。
(一)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分析
2021年,伊犁州直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整体覆盖17个职业教育专业大类,一共有125个专业,专业点数为205个。其中,面向第一产业专业数19个,专业布点数23个;面向第二产业专业数36个,专业布点数46个;面向第三产业专业数70个,专业布点数136个。第一、二、三产业专业数占专业布点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1.22%、22.44%、66.34%,具体如表3所示。
(二)伊犁州直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专业结构比重与产业结构比重的差值表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衡量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程度,偏离度指标绝对值越大,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越弱,偏离度指标绝对值越小,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越强。
如表4所示,从伊犁州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来看,伊犁州直第一产业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绝对值为8.46,为负偏离且差异度较大,说明专业设置的比例低于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伊犁州直第二产业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绝对值为6.18,为负偏离且差异度较大,说明专业设置比例低于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但第二产业总体契合度相对良好;伊犁州直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为14.64,且为正偏离,说明伊犁州直第三产业专业结构设置比例超出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存在重复或严重过剩的问题。
三、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不高
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来看,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均较高,其中第三产业偏离度最大。第一产业的专业结构占比为11.22%,专业设置比例不能满足第一产业发展需求。第二产业的专业结构占比为22.44%,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但是随着近年来伊犁州施行“实业兴州”战略,第二产业得到快速稳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伊犁州直工业要加快节能减排,依托绿色发展理念向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4]。而目前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明显不能满足第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伊犁州直现有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模式,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伊犁州直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伊犁州直的支柱产业。伊犁州直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类别最多且专业占比达66.34%,大多数职业院校均开设旅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但其专业设置比例明显超出产业结构对人员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专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度较差
专业集中度是衡量学校办学同质性、竞争力及特色的一项指标。同一专业开设的职业院校越多,专业集中度就越低,说明同质化越严重,反之,专业集中度越高[5]。伊犁州直13所地方职业院校中,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旅游大类专业,有12所学院校开设了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可见旅游大类专业、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同质化较严重。另外,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大部分学校均有开设。旅游大类专业的设置与伊犁州的地方旅游经济特色有关,州直各市县都有各自的旅游品牌,需要大量从业人员,但部分学校的旅游相关专业招生人数近两年为0或极少。与此同时,伊犁州直职业院校中有些专业仅1所学校开设,如供用电技术、水利工程等专业,存在专业集中度过高的情况,这使得相关技能人才过少,容易造成相关行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
(三)职业教育专业开设存在盲目性,特色专业开发力度不够
伊犁州直职业院校大多开设的专业是条件成熟、招生与教学相对容易的专业,如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但这些专业在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甚至过剩,且与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相符。伊犁州直职业院校在传统专业的改造及新专业的开发方面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以伊宁市职业高中和霍城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其所在地是人口大县,且人们大部分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活动,但是一些涉农专业开设较少,尤其是具有伊犁本土特色的专业更少,如特色林果业、畜牧业专业,特色种植专业等。一些市场需求相对饱和的专业,如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因为师资和实训条件相对稳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所以得以长期保留,开设学校及学生数量最多。目前,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新兴产业匹配度不高,基本没有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可见,伊犁州直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开设上存在盲目性,且在开发特色专业方面缺乏前瞻性预测和科学性调研。
(四)中职学校规模大,高技能人才短缺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伊犁州直行业企业中,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要求在大专以上或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如化工、生物制药、医疗、财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为中专学历或初级工以上技能水平,更注重实际操作,如纺织、服装加工、汽车维修、烹饪等。大部分行业企业负责人更倾向于招聘大专学生,且从调研行业企业的整体用工来源来看,主要集中在“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76.19%)、“有一定工作经验人员”(80.95%)、“应届中职毕业生”(33.33%)、“进城务工人员”(28.57%)。目前,伊犁州直有高职院校2所,其他为中职学校。2021年职业院校在校生中,除技工专业学生外,高职学生有11 674人,中职学生有15 709人,比例约为3∶4。可以看出,伊犁州直中专学历人才数量大,但大部分行业企业更需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创新性、新兴性、战略性的特征对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技能水平和层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因此,仅靠伊犁州直2所高职院校、11所中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很难满足伊犁州直三次产业对高学历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增强的对策
(一)依据三次产业结构现状,调整及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职业教育只有在专业布局、规模、质量等结构性发展要素上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吻合并保持动态适应,才能提高服务效能,增强吸引力[7]。伊犁州直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把握伊犁州直三次产业的动向发展,协同伊犁职教集团联合会,根据伊犁州直三次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尤其是具备地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引导伊犁州直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只有与区域产业结构需求紧密结合,清楚了解三次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现状,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及方向,才能最大效应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8]。伊犁州直职业教育要适当加大第一、二产业的专业比重,相应减少第三产业专业的比重,并注意优化三次产业的专业结构。第一产业是伊犁州直的传统产业。伊犁州直有农业行业、畜牧业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可以增设和拓展农业专业、畜牧业专业,如增设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等专业,同时淘汰一些产能落后的专业,以优化内部结构,满足伊犁州直第一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二产业专业方面,建议适当增设先进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专业。伊犁州直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专业布点远超于第三产业总值占比,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因此,伊犁州直职业教育要相应地减少第三产业专业的比重,同时对部分专业进行优化,如目前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中物流类专业可以增加关于冷链物流技术、智能物流、供应链运营等方面的专业设置,电子商务类专业增加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等专业的设置。
(二)加大职业教育专业集中度,降低专业同质性
针对职业教育专业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伊犁州直职业院校应逐步弱化对发展过剩专业的需求。伊犁州直职业院校受经费投入、招生情况及实训场地的影响,偏向开设文科类专业[9],但艺术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2021年的招生人数基本在个位数。同时,伊犁州直开设过多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会导致专业集中度低,同质化严重。对这些专业,伊犁州直职业院校应适当调整招生计划,或者对于学生人数少、就业不好、市场需求量不大的专业进行评估后予以撤销、合并,加快设置适合产业发展的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另外,伊犁州直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围绕区域新兴产业的需求进行调研,紧贴自身优势设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慧物流等产业急需的重点专业或紧缺专业。如伊犁州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就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大批人才需求,因此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并优化与第二、三产业中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对应的专业布局和结构,积极招生,以便为相应的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三)结合区域经济及特色产业,开拓职业教育新的专业领域
伊犁州直职业教育应结合区域经济,围绕特色产业开拓新的专业领域,并立足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的需要,建设特色化专业群。伊犁州直13所职业院校中,昭苏县职业技术学校围绕以马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产业,开设马的驯养与表演、马匹饲养与管理专业,在开设特色领域专业方面做得较好。根据新职业教育法的精神要求,伊犁州直职业院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另外,结合伊犁州直各市县经济的特色,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地方政府应引导职业院校重点建设紧缺专业,尤其是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供求缺口较大的专业,同时保证资金的支持[10]。
(四)加强中高职本科人才贯通培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专业设置布局合理且与区域产业相适应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行业需求,也就无法发挥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因此,伊犁州直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调整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水平,通过合并或减少的方式缩减中职学校的规模,开展集团化办学,强化校校合作、共同育人,如通过“3+2”中高职衔接项目、直升专、三校生考试、“3+2”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项目、专升本、职业继续教育等方式,形成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培养、行业指导、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教学运行体系,推动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助推中高职本科人才贯通培养。在这一过程中,要精准定位,确立适合贯通培养的专业。为此,伊犁州直职业院校应走访调研相关行业企业,根据区域经济产业需求明确专业设置的大方向,然后从行业企业岗位技术含量及专业技能训练周期、熟练程度要求等入手,判断专业本身的性质是否适合贯通培养,并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由此打造出适合人才贯通培养的专业体系,为伊犁州直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伊犁州直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伊犁州直职业教育自我良性健康发展及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五、结语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变化,而从市场需求出发是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伊犁州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只有与州直三次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相对接,匹配州直三次产业各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才能提高州直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光甫,邹吉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性策略研究:以天津职业大学专业设置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9,27(3):38-45.
[2]李清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2(15):46-48.
[3]王阳,赵海珠.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2(2):74-85,127.
[4]于婧.以绿色发展加快伊犁州直新型工业化进程[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7(4):76-78.
[5]包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贵州省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2):9-12.
[6]胡昊,卫宗超.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结构优化策略: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37-42.
[7]马建富.专业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以江苏省职业教育为例[J].江苏教育,2017(4):30-34.
[8]王忠昌.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专业—产业”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9-31.
[9]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3):61-66.
[10]张宏,陆英.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99-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