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智慧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智慧运用论文

5

2023-05-16 08:52:56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教学中。为了顺应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正确、高效、合理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教学经历提出了具体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教学中。为了顺应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正确、高效、合理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教学经历提出了具体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作为一门具有基础性、逻辑性、抽象性三大特点的课程,小学数学一直是不少学生的“心头大患”。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相较于逻辑化、抽象化的思考方式,更喜欢以具体化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因此,学习数学对不少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关键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与适当帮助。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如同在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改数学学习“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现实性、探索性的学习。

a45ff05046f8c041050714f44ae8a7bf.jpeg

  在“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教师应当像熟悉黑板和粉笔一样熟悉多媒体技术,使信息技术在教和学方面都发挥最大效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是创新,也是挑战。对信息技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态度,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些教师则对此持怀疑态度,害怕过度运用信息技术会打乱原来的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课堂,这种改变具有创新性与必然性,顺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从全方位、多角度发挥出与时俱进的效果。

  (一)提高绘图速度,加快教学进程

  在没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绘制图形需要用工具一笔一笔地画,为了顾全大局,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够清楚明了地看到图形,教师往往需要将图形画得大而清晰,费时费力,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后,教师便可以轻而易举地用电子白板画出图形,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后期修改。可以说,信息技术帮助教师简化了教学程序,加快了教学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简单、直接的知识,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则很难理解,而小学数学课本中不少概念都是抽象的,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生动形象的数学演示也帮助学生拓展了想象力,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切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离不开知识。

  (三)让学生更高效地吸收课堂教学内容,构建思维框架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依赖课本,一切以课本为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将与当堂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引入,扩充知识容量,使学生能更全面而高效地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另外,信息技术还有助于帮助教师整合课本上的内容信息,便于在复习课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构建思维框架。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深化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创新力的形成与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的优势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而存在的,只彰显优势,不喧宾夺主。信息技术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不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反而能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好奇心是驱使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主要动力,也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好奇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理性思维。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学生对图形的产生与变化只能依靠凭空想象,这不利于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而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就可以将抽象的内容简单直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图形平移的结果是由方向与距离决定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让学生把视野扩展到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引入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致使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热情。而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一部生动的动画片——《阿凡提》引入教学内容。在这个故事中,阿凡提给财主做工,等到要发工钱的时候,财主却不愿意支付,刁难阿凡提道:“把这一袋金币全部往上抛,如果全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子金币就归你;如果不是,那么你就要赔我一袋金币。”看完这个小故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阿凡提能不能拿到这一袋金币呢?”学生埋头苦思后众说纷纭。在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中,教师归纳出了“不可能”“可能”和“一定”这三种结果,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十分自然地引入了当堂课程的新知识,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类似的情况与例子在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通过课堂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数学不再是沉闷枯燥的课程,而是充满了热情互动的讨论。

  (三)展示典型,提升课堂练习效率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当教师布置了当堂的学习任务后,往往会在班级中巡视,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教师便难以向学生展示优秀作业,也无法及时向学生展示典型错误,课堂上的效果和效率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便可以及时将优秀学生的作业通过大屏幕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便于学生及时了解优秀作品的特点,调整作业,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而当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典型错误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所画的不标准的圆在大屏幕上进行展示,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画出一个标准的圆”,经过思考,学生便从盲目地画,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对方法的归纳上。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在大屏幕上展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学生便迅速领悟到工具的用法及其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前练习,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对小学数学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与掌握,并将预习中的疑问带进课堂,优化课堂效果。然而,大部分教师都表示,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不佳。小学生自律能力稍差,因为笔试作业有教师批改,所以会引起高度重视,但对许多非笔试的作业就容易应付了事。除此之外,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即使有了在课前预习的意识,也不知道该怎么预习;即使通读过课本内容,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印象。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也是学习数学所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如何才能保证预习作业的完成率与完成效果呢?这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兴趣,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的重点制作一段预习视频,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初步的印象与大概的认识,同时在视频里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加以强调,使学生在心中引起重视。相较于静态的书本,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更容易被动态的视频所吸引。这种预习方式不仅高效而且便捷,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所侧重,有效优化预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这一课内容之前,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百分数”,对这一知识点知之甚少,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教师应当在课前将百分数的概念与用法做成生动的视频,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观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并将预习视频与课本中的内容讲解相互对照,增强理解与认识,在完成预习作业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由漫无目的地“随便看看”,到有针对性地关注重点、理解难点,其实只是一个“纸质书本”到“多媒体视频”的距离。

  (二)增强课堂教学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兴趣在学习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小学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思考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现状,教师应当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生动多彩的视频与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注意。“动起来”的图画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与概念。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圆的概念比较模糊,无法将图形与实际相结合,更无法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很多学生即使学完了课程知识,也无法解答“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这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彻底理解这一疑问,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便应当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

  想要解决“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先思考如果车轮是三角形、正方形甚至椭圆形等形状会是什么情况,而这些情况单凭学生的想象难以实现。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设计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用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示不同形状车轮的行驶情况。通过课件,学生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不停地“跳跃”,装有椭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在行驶中“忽高忽低”,而只有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最稳健安全。通过对比,车轮是圆的可以行驶得又快又稳,这是因为轴心离地面的距离总是半径的长度。多媒体演示可以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帮助教师轻松化解教学之中的难点。

  此外,多媒体还可以在课堂上科学、有效地引入教学场景,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情境,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条由抽象到具体的道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科素养。

  (三)调动学生课堂练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提高练习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练习时间,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侥幸心理,在课堂练习中学习态度不那么认真、积极。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画面与游戏化的做题方式,将原本枯燥的习题练习设计成一场妙趣横生的“课堂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接龙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为了完成这场“游戏”,每一个学生都会提起百分之一百的兴趣与斗志完成课堂答题。

  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题目的解答过程,减少一笔一画书写的时间,推动课堂进度快速发展。这种方法既迅速又便捷,而离开了信息技术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得到了多样化发展,从原本的枯燥、乏味到现代化教学的生动、有趣,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系列指引,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教师不可在课堂上“盲用”“乱用”,而应该用得巧妙、用得恰当,使信息技术的作用最大化、效果最优化,让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进度、深化教学深度,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素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学数学魅力[J].考试周刊,2014(70):76.

  [2]任佳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人文之友,2018(21):170.

  [3]孙秀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运用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06(09):63-64.

  [4]陈学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