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2023-05-16 08:47:45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接着阐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特色,最后对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展望。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接着阐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特色,最后对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园林专业;新农科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农科”的说法[1]。新农科是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即要开辟传统农科的改革发展新路,打破传统农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如农理、农工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2]。新农科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优化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满足“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3]。而对于传统农科专业之一的园林专业来说,在新农科背景下,时代必然会促进园林专业的全面优化与升级,对园林专业人才的生态意识与设计能力也会提出新的要求,以求切实发挥园林专业人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作为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景观格局及生态效应,通过构建合理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4]。目前,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定位模糊、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教学方法单一等。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尝试通过分析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对其教学改革加以思考,以便构建符合新农科标准的课程系统,切实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建设需求。
一、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定位模糊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园林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景观生态学”课程,但只是将其简单地定位为选修课或必修课,而没有综合考虑该课程的功能与地位,导致其课程目标不明确,没有反映出园林专业的特色。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无法准确定位“景观生态学”课程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只能从生态专业的角度来讲授课程,导致教学内容陈旧、特色不突出,与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违背了新农科建设中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
(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不完善
在园林专业或景观设计专业中,生态类课程设置较少。通常在四年间只设置一门“景观生态学”课程[5-6],缺乏“生态学”或“基础生态学”等基础课程,导致学生的生态知识基础薄弱,难以理解抽象的景观生态学相关知识。例如,河南科技学院园林专业2013年及其之前的培养方案中就没有设置“基础生态学”课程,导致学生因基础缺失而对“景观生态学”课程产生畏惧或厌学情绪,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国本科阶段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多偏向讲授理论知识与方法论,如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等,而实践案例讲述较少,尤其是缺少有关中国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教学案例[7]。同时,部分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与园林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相关度较低,如缺少与“绿地系统规划”“植物配置”等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手段单一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即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或方法论,而未能结合园林设计或景观规划实践,致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例如,“尺度效应”“格局—过程—尺度”“景观功能”等内容尤为抽象,必须要结合实例或案例讲解才能让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点。
目前,任课教师多出身于生态学专业,其知识背景使得他们只是纯粹地从生态专业角度讲授“景观生态学”知识,而无法融入园林设计或景观规划案例。为此,任课教师平时要进行自主学习,如学习俞孔坚教授的著作—《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反规划途径》等,从系统角度出发,认识生态学思想与景观规划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开展教学。
(四)实践教学缺失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等理论内容,及景观生态分类、景观评价、景观规划等实践内容。受教学经费与办学条件的影响,许多开设“景观生态学”课程的高校没有户外实习或实验基地、室内实验机房,导致很多实践内容,如景观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的观测、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规划等实验无法开展,从而只能将课程教学更多地转到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进而显著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必然会影响当前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的优化、升级与人才培养。为了实现新农科建设“育新人”“优专业”“改课程”等目标,必须要深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为建设新型园林专业、培养高质量园林人才奠定基础。
二、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落实课程思政,强化学生责任感
新农科建设必然会促进园林专业培养体系优化与升级,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国家战略服务。因此,在“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要落实课程思政,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方针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国计民生的生态问题,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降低、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城市热岛效应等。通过课程思政,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园林专业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体,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景观生态学”课程则是引导园林专业人才树立生态规划理念的关键载体,因此增强学生对“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程教学定位,完善教学体系
在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景观生态学”应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直接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其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生态学理念与意识,引导学生将生态学知识应用于景观规划实践,实现生态功能与艺术美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传统农科专业,园林专业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园林植物的应用。因此,要强化“景观生态学”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关联度,如与“植物造景”“植物配置”“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多加关联,增强学生在规划实践中对植物的应用能力。同时,园林专业学生的生态知识基础较差,在理解抽象的景观生态学知识时存在一定难度。对此,必须在本科二年级阶段加设“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课程,以完善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巩固学生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为其学习“景观生态学”课程奠定基础。
(三)优化教学内容,设置专题与案例库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师必须依据专业特性,紧扣当前热点与发展前沿,以优化教学内容。考虑到园林专业的农科特点,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讲授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等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景观分类与评价、自然生态保护区规划、农业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等应用实践,以便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态学理念与生态规划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课程知识,实现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例如,笔者结合石花洞野生动物保护区案例讲授岛屿生物地理学与复合种群理论;利用广州南沙岛修复案例讲授渗透理论与景观连通性理论。同时,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相关案例,建立完善的案例库,并结合专题讲授实践知识点,提升学生对生态理念应用的直观认识。目前,笔者已收集成都活水公园、波兰蒂黑Paprocany湖东岸景观、明尼阿波利斯公园、金华市绿地系统规划、石花洞野生动物保护区规划等案例,并计划于2022年12月针对河南科技学院园林专业2020级1班至5班组织并举办“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生态解析”与“城市公园生态规划的生态解析”等专题讲座。
(四)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动性
为了改变目前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教师讲课时,可综合采用案例法、多媒体文件演示、热点问题分析等方法,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研究图表等形式,将抽象的理论与概念具体化、情景化,以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实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部分知识点,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参与式教学活动[8],以学生讲授为主。实施过程中,先将学生分组,让其根据任务完成相关户外调研或文献阅读,然后分析案例,最后进行PPT汇报;教师应组织课堂,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且师生共同参与、提问、答疑。例如,安徽农业大学2015级园林专业组织了10课时的参与式教学、38课时的传统式教学,随后期末成绩显示,传统教学知识点的准确率为64%,参与式教学知识点的准确率为80%,这表明参与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9],以教学视频为媒介,实施教学。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体系设计教案,制作精简的教学视频,并将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学习。课中,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解决各自课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统一整理、答疑。对于实验环节,在教师答疑后,各组学生要讨论实验内容、确定技术路线、分配实验任务;课后,学生根据任务分工,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高校的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比较薄弱,故而应该通过多项举措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第一,提高课程实验的设置比例。“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讲授大尺度的景观格局特征,知识体系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对此,学校通过提高实验的设置比例,可增强知识点的具体化与可视度,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第二,增设专业实习或综合实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实习或综合实习(与相关课程结合),选择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森林景观、农业景观、湿地与河流景观、人文景观或城市景观,让学生实地理解景观生态学知识,并开展一些实践专题实训,如景观评价或景观规划等。第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学生既可以申请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例如,河南农业大学实施了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学生成立实践创新小组,进行野外调查研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能显著提升“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度,培养学生将生态知识应用于景观规划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的优化与升级。
三、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一)课程思政成为教学改革的强大助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通过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中国等课程思政内容,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其学习“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内在动力。例如,讲述课程研究的热点区域时,教师可从流域系统、湿地、城-乡过渡带与生态带等切入,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环境就是民生”,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真正理解“景观系统”,进而明白景观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从“整体论”观点来研究景观,同时要上升到国家生态安全层面,即应依托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规划出安全稳定的景观,提升人民的生态福祉。概言之,课程思政是“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强大助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思想和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二)案例库和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点
目前,园林专业学生的生态基础薄弱,“景观生态学”课程学习效果较差。在“景观生态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利用案例讲授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案例联系起来,可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通过增加实验课时、设置课程实习,及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让学生实地理解课程知识,并开展相关专题训练,可提升学生利用生态思想进行景观规划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库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可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激情,促使他们深入理解生态思想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途径与模式。因此,案例库与实践教学是“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可优化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四、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展望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园林专业人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这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如此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教学指导和技能训练[10]。案例教学可使学生深入掌握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为其实践应用奠定基础。教师利用实践教学,如专业实习与课题研究等,打破常规思维对学生的束缚,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态规划方面的实践能力。在“景观生态学”实验—“校园景观结构调查”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分析校园景观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新的生态设计方法,这提高了学生对景观结构的感知与认知能力。
在景观规划中,创新思维往往可以将不同元素与不同理念完美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根据“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等原则,设计者特别选择了山楂、海棠、黑枣等树种,这些树种在提高绿化、连通破碎化生态孤岛的同时,可作为小型动物过冬的“口粮树”,提升首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个生态设计创新性很强,将生态与生产等双重功能融为一体:将植被孤岛连接成畅通的绿地网络,在春、夏季形成观赏景观,在秋、冬季为动物提供食物,使得生态流与景观功能有序展现,从而保障了保护区的景观稳定。可见,创新思维能有效提升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促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定是“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翻转课堂与网络教学平台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其交叉融合性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本身就是一种问题导向、项目推动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相吻合。通过翻转课堂,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主动性,课前学习教学视频,掌握课程知识;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环节,与教师多方位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实践操作的步骤与细节,如熟练掌握“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中的软件操作。“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需要频繁的师生交流[11],这也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特色。因此,翻转课堂符合“景观生态学”课程后期教学的发展趋势。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要依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比较有限。因此,任课教师有必要结合园林专业特色制作教学视频,包括知识体系的讲解与测验试题,然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实施翻转课堂奠定基础。同时,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丰富的生态课程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景观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生态学”、国家级在线课程“生态文明之路”等,以及大量的景观建设案例,如园林设计、城市景观规划、农业景观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及废弃景观生态修复等,可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任课教师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支撑,并进一步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教学平台是“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的重要课程,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生态学知识与思想,并能将其应用于景观规划,直接服务于景观实践,是“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当前新农科背景下,针对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对其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优化,就要将生态学理论与思想深度融入景观规划[12],这样才能提升“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推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升级,建设新型园林专业,进一步促进新农科建设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为当地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祺午.新农科:怎么看,如何办[J].职业技术教育,2019(30):1.
[2]朱先进,赵天宏.新时期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169-170.
[3]王芸芸.新农科背景下生态学专业“金课”建设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23):75-76.
[4]邢肖毅,杨贤均,张亚丽,等.生态文明视域下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280-282.
[5]雷雅凯,何瑞珍,贺丹,等.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改探讨[J].大学教育,2015(2):169-170.
[6]王计平.景观设计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绿色科技,2018(13):296-298.
[7]郭二辉,侯建,杨建涛.地方农林院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44-47.
[8]李莹莹,刘慧,黄成林.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2):95-98.
[9]张庆.翻转课堂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209-210.
[10]徐丽萍,唐湘玲,王月健.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11):49-50.
[11]杨三红,郭晋平,张芸香,等.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1):11-15.
[12]高枫,章芸,楼大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7):126-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