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

2023-05-12 08:54:08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主题探究活动,根基于“儿童为本”的课程观,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学习,重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不忽略教师的引导角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主题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采用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稳定的道德基础。常见的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类型有游戏体验式、情境参与式、自主学习式等。
摘要:主题探究活动,根基于“儿童为本”的课程观,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学习,重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不忽略教师的引导角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主题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采用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稳定的道德基础。常见的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类型有游戏体验式、情境参与式、自主学习式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探究活动;类型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活动性特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去理解、体验,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然不同类型的主题探究活动,教学设计也各有特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小学生心理认识水平以及主题探究性活动设计的原则要求,设计以下三大类常见的主题探究活动。
一、游戏体验式
游戏体验式主题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在游戏中体验、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和发现者,促使每个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能力。这一主题探究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形式的趣味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根据活动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一)角色代入式
角色代入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主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扮演等手段,将自己想象成某个预定角色,并把自己的身份、情感与角色融为一身,去体验角色的经历,探究所含的知识以及引发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当一回最美劳动者”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模拟厨师持锅翻炒持续模拟动作两分钟,体验厨师工作的不易,美味来之不易;让学生咬筷子练习微笑3分钟,同时保持站姿,双腿并拢,体会空中乘务员微笑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苦训练;模拟消防员的负重蹲训练,体会消防员们为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平时坚持训练的艰辛。通过这样三个情境游戏活动来亲历生活中三类普通劳动者不为人知的艰辛。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来谈感受,谈最想说的话,便会有话可说,有情共鸣。
(二)游戏竞赛式
游戏竞赛式主题探究活动指的是把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融入游戏竞赛中,特别在游戏竞赛中的分组,为学生创设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一课时,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风的知识知多少”这样一个游戏竞赛式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好的资料,进行一次有关风的知识擂台赛。想说风的好处的小朋友组成红队,想说风的坏处的小朋友组成蓝队。看哪一组表现最棒。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借用多媒体手段相应进行补充。以开展擂台赛这样一个竞赛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竞争心理,激励学生表达看书后的对风的好处与坏处所持的不同观点,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这与简单的师生问答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利用小朋友好胜这一心理,采用过关、比赛、打擂台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情境参与式
情境参与式主题探究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一种教学。根据情境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真实再现式
“真实再现式”特指生活真实事件发生后对真实情节的演绎,即为了叙事的需要,对生活中已经真实发生的事件过程,采用一定的表现方式所做的真实再现。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无法做到深入理解。而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运用多种方式在课堂上将这些真实事件进行再现,能让学生对整个事件有深入的了解,有自己的评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教材中讲述了吕慧娴姐姐因贫困辍学的故事,以及吸毒的图片情境等与当地的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不能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无法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与补充,进行重组,创设了新的情境故事:“同龄人小苏的一天”,设置了他的相关权利受到侵犯的场景,即小苏早上上学迟到,同学们给他起绰号侮辱他;放学后,他在面包房买到了过期面包;晚上9点左右准备睡觉时,小区的大妈们跳广场舞播放的音乐吵得他睡不着觉。这些生活场景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情境演绎的方式来呈现同龄人小苏在名誉权、消费权、休息权受到侵犯的情景,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进行再现。学生没有陌生感、异己感,都能积极充分地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小苏享有名誉权,同学是不可以给他起绰号的;买到过期面包可以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消费权,可以找商家赔偿或打消费者投诉电话;当休息权受侵犯时可以运用法律维护权益但不能以暴制暴等),同学们在帮助小苏用学到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同时,自身经验在这一交流体悟过程中也被激活,在今后的生活中,相信他们知道如何在法律的范围内来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课堂上,老师通过真实生活的情境再现,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抽象的法律知识,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来进行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及法治教育,更容易获取学生情感上的升华。
(二)虚拟生活式
虚拟生活式则是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而无法真实呈现,采用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即兴表演等方式创设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体验所要教授的知识或技巧的过程。在教学中,虚拟的生活情境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有针对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材料来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激发学生探究欲,增强学生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达成品德教育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9课《小水滴的诉说》一课采用拟人化手法,通过伙伴式的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认识水、理解水、爱惜水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我是水娃娃,生活离不开我”的主题探究活动。水娃娃是教师为了更好地遵循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所设计的一个虚拟的形象物:让孩子们变身为温柔的水娃娃,分享自画像,说一说“我是(什么时候)或(哪里)的水娃娃”;分享一日生活用水,亮一亮水娃娃的本领。课堂上,教师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水的神奇世界,以对话和表演的形式贯穿整个环节,这样的形式比较受二年级小学生欢迎。孩子们通过参与角色体验活动(如“分享水的自画像”“分享一日用水”“亮一亮水娃娃的本领”等),能更好地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角色扮演中充分进行想象和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需要水,水是很珍贵的。这样的教育活动能较好地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同时通过模拟表演、角色体验式这一种虚拟生活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图片和水娃娃旅行的方式进入生活场域,唤起相应的认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与水娃娃这一角色融为一身,在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内心产生真切感悟,激发道德情感。
三、自主学习式
自主学习式主题探究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真实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学习,也包括学生与同伴之间开展的合作探究和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可以分为个体式学习、合作式学习。
(一)个体式学习
个体式学习探究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在设计个体式学习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学习内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二是所学知识学生有能力独立掌握,三是在学习时学生想要独立完成。基于以上三个特点,教师便可采用个体式学习来组织学生探究。当然,要使个体式学习探究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要设疑引思开拓学生的思维。个体式学习探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尤其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自我探究,启发思维、扩展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学习形式。
小学生不太懂得如何珍惜时间,也不太懂得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有的学生做作业拖拖拉拉,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我和时间交朋友”个体式学习主题探究活动,课前让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用时情况调查表和学习情况调查表。通过学习情况调查表的填写,提前了解学生在时间规划上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作为课程资源便于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统计结果中进行独立探究,来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以及分析并寻求提高效率的原因。通过引发学生的讨论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白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规划时间。课后独立制定放学后的时间安排表和周末的时间安排表,循序渐进地实现知行合一。
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学生制订好时间安排表后,教师还将对学情调查表里时间观念不强的学生进行跟进,让《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在学生的心中真正生根发芽。
(二)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探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任务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按组内成员的不同特性,可以分为同组异质和同组同质两种类别。
所谓“同组异质”,就是将不同成绩、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能力的学生编成一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全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竞争。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爱整洁》时,教材呈现了小组讨论图,暗示我们教师此处可以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保持整洁的经验和办法,互相勉励,共同成长。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保持整洁有办法——金点子发布会”合作式学习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布。要先进行组内的发布,即每一位学生都要进行讲述,小组内评价出大家认为好的办法代表小组在全班发布。发言的学生,有的讲述自己早上洗好脸用完毛巾后搓洗干净然后挂起来,有的讲述自己洗脸时注意将脖子和眼角这些细节处洗干净,还有的讲到自己出门前会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红领巾有没有系正、扣子有没有扣准确、衣服领子有没有翻好等。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可以充分进行讲述,所以教师在组建小组时可以采用同组异质的方式进行,让不同的学生能在相互的聆听中受到启发,努力发现自己平时生活中保持整洁的好办法进行分享,并落实于行动。
由于小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合作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在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所以我们可以视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
所谓“同组同质”,就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组成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有利于创新意识是激发。而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时,教师设计了“探寻多彩的世界文化”合作学习式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组合成“同质小组”进行探究:对阿拉伯国家的居民生活有兴趣的组成一小组,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有兴趣的组成一小组,对非洲的民族有兴趣的组成一小组,等等。小组形成后,各组在组长带领下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进行研究,整理出研究成果,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因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外的学习活动中。
当然,不管是个体式学习探究还是合作式学习探究,教师都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在自主学习式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这两种方式是相互促进与影响的。
除了以上主题探究式活动,还有访谈式探究、问卷式探究等,作为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为每个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各展所能。
总之,主题探究活动,根基于“儿童为本”的课程观,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学习,重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不忽略教师的引导角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采用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稳定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凯.使命担当:从应然之义到实践归宿——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之国情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22(02):34-38.
[2]吴志魁.品德课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五种类型”[J].安徽教育,2007(10):31-32.
[3]鲁洁.《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