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2025-11-05 17:33:0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着力加强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着力加强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鉴于此,文章以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题展开探究,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深度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以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一线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教师应带领学生通过系统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长远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多元而复杂的信息环境,如何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亟须探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是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应具备的思想前提。学生应当从小对国家政治制度、国家发展道路等宏观概念形成初步的认知和认同,由此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1]。道德修养是学生立身成人的根本,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德、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法治观念可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正确指引,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对法律知识的初步了解,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明白日常生活中行为的边界,主动成为知法、守法、护法的时代新人[2]。健全人格体现了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协同发展的充分关注,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尤其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形成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成为能够主动迎接挑战并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积极的人。责任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需要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国家意识、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感。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重点强调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不同学段、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提高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等角度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生活相匹配的内容及案例,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作业设计也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个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和探究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与发展[4]。
(二)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大维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亲切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交流,并耐心地听学生的观点及想法,让学生形成“敢于发言”和“乐于交流”的学习习惯,在师生互动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5]。同时,教师要重视互动性学习活动的组织,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共同学习和探究,使其在分工协作中拓宽学习思维,提高协作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讨论时事热点,强化政治认同教育
时事热点是有效连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重要桥梁,教师可充分借助时事热点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时代信息,不断深化其对国家政治理念的了解和认知。一方面,教师应当具备极为敏锐的时事素材捕捉能力,能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从各类新闻媒体、官方资讯平台等渠道中精选热点事件,以此作为基本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热点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光荣的少先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收集少先队员参加各类重大活动的新闻素材,如在重要庆典中少先队方阵的精彩表现,通过视频播放和图片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呈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看到少先队方阵时的心理感受。在有的学生说出“自豪感”后,教师可顺势引导,带领学生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以此引出对少先队的相关介绍,强化学生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
(二)开展榜样教育,深化道德修养培养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为此,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榜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一方面,教师需要搜集丰富的榜样素材,既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的相关故事,又可以是身边普通人的先进事迹,以此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榜样的行为细节,分析榜样所展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同时分享榜样为自己带来的启发,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榜样,不断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错了就要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从“负荆请罪”这一典故入手,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认识到错误后的羞愧心理,分析他背着荆条上门请罪这一举动的意义,感悟“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从身边着手,邀请学生分享相关案例,如某同学损坏班级绿植后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的事例,由此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然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对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自己从两个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同时思考自己在犯错时应当如何向榜样学习,深化对“错了就要改”这一道德理念内涵的认知,从而不断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组织模拟活动,强化法治观念教育
在新课标背景下,实践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模拟活动是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的有效手段。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体验,不断加强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实现法治意识的构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不同教学主题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模拟活动,如角色扮演、法庭模拟等,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思考相关的法律问题,不断促进法治思维的形成。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人人爱护公物”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班级公物小卫士”的模拟学习活动,设置多个模拟学习场景,如桌椅被故意刻画、图书被恶意损坏等,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角色,包括管理者、破坏者、保护者等,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比如,在某组学生的表演中,一名学生扮演“公物破坏者”,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此时,“公物管理员”及时制止,并引导他认识到爱护班级公物的重要价值。接着,“公物保护者”向全班同学展示如何正确使用和爱护课桌,同时将“班级公物保护”延展到“社会公物保护”,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对“爱护公物”这一观念的理解,实现对其法治精神的培养。
(四)重视心理教育,注重健全人格塑造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与基础,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逐步学会情绪的管理,并能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同理心、责任感以及自律性,培养健全人格。为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教师还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作息有规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一年级学生自律性不高,存在有“起床气”的普遍性问题,设计一个“情绪小管家”的小型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先通过讲述童话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规律作息和起床时情绪稳定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然后,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息习惯可能带来的起床情绪变化,如熬夜之后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早起更容易形成愉悦体验。接着,教师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息安排分享自己的起床情绪体验,共同探讨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以管理好自己起床的情绪。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作息计划,学习管理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这样,教师便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组织志愿服务,增强责任意识教育
志愿服务活动是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志愿服务这一教育形式的组织与创新,带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学习相应的社会规则,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符合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型志愿服务项目,如立足校园、社区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环境美化、关爱他人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具体的服务内容,明确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强化责任意识。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学先锋做先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立足本班实际情况,组织“小小图书管理员”的小型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图书管理员的具体职责,同时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轮流管理,每日由一名成员担任管理员,主要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整理等工作,同时保证书架的整洁。在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完成服务后,小组长组织开展组内交流,总结在当周的图书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办法。整个志愿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班级展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管理经验,并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学生总结自己的职责履行情况,包括优点和不足,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深刻体会“先锋精神”的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与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己任,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立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在实践中,教师应紧密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从讨论时事热点、开展榜样教育、组织模拟活动、重视心理教育、组织志愿服务等方面着手,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正确价值观、遵守行为规范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尹绍清,黄可欣,旷雅尹.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4,39(6):125-135.
[2]王婷.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策略:以友善价值观的培养为例[J].求知导刊,2024(31):116-118.
[3]陈惠群.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4(31):168-170.
[4]洪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0):145-147.
[5]董玉旺,韩明叶.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4(2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