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论文

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论文

3

2025-11-05 17:16:2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童话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小学低学段学生接触文学作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当前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童话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小学低学段学生接触文学作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当前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鉴于此,文章先分析了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的特点,总结了当前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践案例,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和推进深度阅读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期充分发挥童话教学在小学低学段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学段;童话教学


  小学低学段学生正处于想象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童话以独特的文学形式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蕴含着极为丰富且深刻的道理,能满足小学低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其通过会说话的动物、神奇的魔法、奇妙的冒险等童趣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塑造学生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充分挖掘童话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童话学习中受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的特点


  (一)趣味性


  小学低学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童话正好契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一方面,童话中富有充满奇幻色彩的角色,如《小红帽》里聪明勇敢的小红帽和狡猾邪恶的大灰狼,他们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童话的情节曲折离奇,如《三只小猪》中三只小猪通过不同方式抵御大灰狼的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能让学生沉浸其中。趣味性教育元素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1]。


  (二)启蒙性


  小学低学段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期阶段。童话作为启蒙读物可以在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知识启蒙方面,童话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如《小蝌蚪找妈妈》能让学生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在品德启蒙方面,童话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狼来了》能让学生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思维启蒙方面,童话充满想象力的情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2]。

  二、当前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定偏失


  在当前的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将童话教学的重点过度聚焦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如机械地进行生字、词语、句子的讲解和朗读训练,忽略了童话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一方面,童话充满幻想元素,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优质素材。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特性[3]。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部分教师仅把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背诵课文,没有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想象小壁虎借尾巴时与其他动物的对话场景,这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把道德教育当作童话教学的首要甚至唯一目标,生硬地灌输道理,使原本生动有趣的童话成为道德说教的工具,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青蛙卖泥塘》的教学为例,教师若只是一味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而不引导学生感受青蛙从决定要“卖泥塘”到决定“不卖泥塘”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便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也无法使其从童话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童话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式运用不当


  在当前的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将童话内容以单向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4]。小学低学段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枯燥的讲授法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易使他们丧失对童话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棉花姑娘》时,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文内容而不借助任何形象化的手段则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也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同时,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小学低学段学生爱动、爱玩的特点,并依此采用表演法进行教学,但也存在滥用表演法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动物王国开大会》时,如果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就匆忙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可能会导致学生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表演本身的趣味性上,而忽略了对动物性格、故事内涵的深入思考。童话教学课可能会因此变成单纯的表演课,无法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童话的深刻内涵。


  (三)文本理解深度不足


  小学低学段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在理解童话文本时存在一定困难,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帮助,导致学生对童话内涵的理解流于表面。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童话文本的分析仅停留在表面,只讲解故事的大致情节,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寓意、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5]。以《小熊住山洞》为例,教师若仅让学生知道小熊一家因为舍不得砍树而一直住在山洞里,而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故事中角色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非常肤浅。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童话文本多样性的认识。童话文本风格各异,有的注重情感表达,有的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有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则不能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讲授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童话时,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学生则无法真正理解童话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无法从多元角度感受童话的魅力,这会限制学生对童话文本的深度理解。


  三、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多元能力


  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时,教师需将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此明确教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是首要目标。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对童话文本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其中富含想象力的元素,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教师应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对童话中的情节、角色等展开联想,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此外,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应是童话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深入挖掘童话的情感价值,并根据不同的童话内容,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的教学为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从想象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两方面着手设计更完善的教学目标。在想象力培养方面,教师通过深入剖析文本发现,大象耳朵耷拉与竖起的不同状态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想象的元素。在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大象,当听到大家都说自己的耳朵有毛病时,自己心里会怎么想。而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价值观塑造方面,教师可挖掘童话中蕴含的“坚持自我”这一情感价值,通过提问“大象一开始听了大家的话改变了自己的耳朵,后来又变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明白不能盲从他人、要相信自己的道理,从而在理解故事的同时树立坚持自我、不轻易被他人左右的正确价值观,从而提升情感认知。


  (二)分析童话特点,优化教学形式


  为提升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的质量,解决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的问题,教师应根据童话故事的具体特点优化教学形式,确保教学既能满足小学低学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深度思考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根据童话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童话的乐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与童话内容相匹配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并基于此创设生动形象的童话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童话内容。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基于此童话的具体特点来优化教学形式。教师可先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以“开店”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准备好蜘蛛、河马、长颈鹿、蜈蚣等角色的头饰作为表演道具,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其参与热情。在游戏过程中,扮演蜘蛛的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蜘蛛开店遇到的各种困难,如给河马织口罩、给长颈鹿织围巾的不易,扮演顾客的学生能理解不同角色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在具体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资源制作的教学素材创设情境。比如,在讲到蜘蛛卖口罩时呈现河马张大嘴巴的图片和蜘蛛辛苦织口罩的动画,在蜘蛛卖围巾时展示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和蜘蛛忙碌织围巾的画面。生动形象的童话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故事中的元素,如河马嘴巴之大、长颈鹿脖子之长、蜈蚣脚之多等,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蜘蛛开店遇到的难题,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三)推进深度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在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童话文本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局限,实现深度阅读。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以及童话文本本身的难易程度,据此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教学刚开始时,教师可提出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主要人物等基本信息,帮助学生对童话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当学生对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提出理解性、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故事的思考从表面走向深入。除分层提问外,小组讨论也是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围绕有关童话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在思想碰撞中从多个角度理解童话文本,深化对故事内容及寓意的理解。


  例如,在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青蛙为什么想卖泥塘?”“老牛对泥塘提出了什么意见?”等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基本信息。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从而了解青蛙卖泥塘的初衷以及老牛的看法。接着,教师可增加问题的难度,提出理解性问题,如“青蛙听了老牛的话后做了什么改变?”,引导学生思考青蛙的行动与老牛意见之间的关联。然后,教师可再提出探究性问题,如“青蛙为什么最后不卖泥塘了?”,让学生深入思考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背后的寓意,理解青蛙在改造泥塘过程中对泥塘的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泥塘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需适时给予引导,如提示学生从泥塘的环境变化和青蛙的心理变化两方面思考。如此,学生不仅能深入体会青蛙心态的转变,还能明白通过劳动可以让环境变得更美好,从而对童话故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学段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期,而童话教学具有趣味性、启蒙性等特点,对于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小学低学段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需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推进深度阅读等方面着手,在不断促进教学模式转化与升级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慕娟.在小学语文低段童话阅读教学中运用教学助手的探索[J].宁夏教育,2023(12):43-45.


  [2]黄晓玲.优化童话教学凸显童真之美:小学语文低段童话文本教法探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6):192-193.


  [3]杨秀梅.小学语文“随课微写”教学模式探索:以统编教材童话体裁课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36):73-74.


  [4]韩英.巧创情境乐享童话: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模块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24(35):150-152.


  [5]吴秋娟.探究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技巧:以“童话”教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4(3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