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让思维拔节生长:小学语文思辨教学新路径论文

让思维拔节生长:小学语文思辨教学新路径论文

3

2025-11-05 16:30: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深入探讨了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思辨教学的新路径,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实现思维的进阶式发展,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思辨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影响。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当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文章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深入探讨了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思辨教学的新路径,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实现思维的进阶式发展,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教学;思维发展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任。思辨教学强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判断和质疑,有助于打破重记忆、轻思考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1]。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极具思辨性的议论文,依托这篇课文展开对思辨教学新路径的探索,对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拔节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思辨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思辨教学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分析、质疑和判断,全面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在阅读与分析课文时,学生需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论点论据,这一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同时,思辨教学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对课文内容提出独特见解,有助于其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会不盲目接受知识,而是理性地审视、评估信息[2]。此外,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激发,他们会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索答案,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方法。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综合素养涵盖语言积累、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审美鉴赏等多个方面。在思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研读课文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提升语言积累的广度和深度[3]。在理解文本内涵、把握作者意图的思辨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学会精准解读文本、挖掘深层意义。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写作,都需要学生组织语言、清晰阐述,这有助于其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增强表达交流能力。此外,思辨教学还能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从而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

90a6b7f927b044b7039d3c6e57525018.png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而思辨教学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思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灌输式讲解形成了鲜明对比[4]。在思辨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是可以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分析思考、与他人合作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5]。这种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逐渐学会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


  二、小学语文思辨教学的新路径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辨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困难。而情境创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情境去感知、理解和思考知识。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教师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处于熟悉的情境中,却遇到与原有认知不符的现象或问题时,他们的好奇心会被瞬间点燃,迫切想要探寻背后的原因。情境可以是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辨活动中,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提升思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讲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可创设“科学探秘之旅”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先播放一段关于科学史上重大发现的视频,如伦琴发现X射线、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等,通过视频中科学家们对未知现象的好奇和不懈探索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这些伟大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从平凡的现象中找到真理的吗?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被这些问题吸引,纷纷主动思考,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课文寻找答案,这就为后续的思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挖掘文本,引导深度思辨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思辨教学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辨点。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逻辑、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能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灵魂,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进行自我反思和判断,形成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语言的分析,能使学生学会准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有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剖析,能加深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梳理作者为证明这一论点所列举的三个事例——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出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的关系。随后,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三个事例虽然来自不同的科学领域和事件,但是都体现了科学家从细微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最终找到真理的过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例是否足以证明论点的普遍性?有没有其他反例存在?”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的学生提出:“虽然这三个事例很有代表性,但也许还有其他情况,真理的发现不一定都需要经过一百个问号,可能通过更少的疑问就能发现真理。”这样,通过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思考,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锻炼思辨能力。


  (三)组织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在小学语文思辨教学中,组织讨论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策略,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拓宽视野,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合理设置讨论话题,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讲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除了善于发现问题、不断追问,还离不开哪些因素?”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可分成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并在完成讨论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比如,有的小组认为,科学发现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无法进行深入研究;有的小组提出,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很重要,很多科学研究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尝试;还有的小组认为,团队合作也必不可少,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可以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相互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对科学发现的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还能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提高思辨能力。


  (四)读写结合,强化思辨表达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思辨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写作,学生能对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思辨成果进行梳理和表达,提升思辨能力。同时,写作过程也是逻辑构建和语言组织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思辨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范例为写作提供了支撑,写作的过程又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深化理解,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不断强化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深化阅读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

  例如,在讲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以“生活中的发现”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在写作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思路,让学生明确要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苹果落地、热水壶盖子被蒸汽顶起等,通过分析这些具体现象,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写道:“生活中处处都有真理的影子,就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多问为什么,这样也许就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真理。”写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从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清晰等方面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通过互评,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学会从他人的文章中汲取优点,进一步强化思辨表达能力。


  (五)多元评价,激励思辨发展


  多元评价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辨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元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测试评价、项目评价等。通过多元评价,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同时,积极的评价反馈是激励学生思辨发展的关键。无论是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还是自我反思后的进步,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欲望,促进其思辨能力的持续发展。


  例如,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思维活跃度,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可给予口头表扬和加分奖励。在作业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评价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方面的表现。对于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提出有价值观点的学生,教师可在作业评语中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写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订改进计划。在互评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从他人的角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实现共同进步。比如,在评价同学的作文时,学生可以从观点的新颖性、论证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通过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了认可,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思辨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创设情境、挖掘文本、组织讨论、读写结合、多元评价等路径,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将思辨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思辨中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思维的拔节生长,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敏.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小学语文高段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福建:集美大学,2024.


  [2]陈建新.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究[J].辽宁教育,2025(1):5-9.


  [3]靖青.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6):34-36.


  [4]许宝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J].新课程导学,2024(35):20-23.


  [5]何欣.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开展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