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科学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2025-11-05 15:51: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乡土资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乡土资源,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乡土资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乡土资源,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小学科学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主题展开探究,详细阐述了乡土资源的内涵,深入分析了该资源在推动课程多元创新和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方面的积极价值,然后结合实践案例,从挖掘优势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和融合多科教学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小学科学教育开辟新路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何通过本土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成为一线教育者需着力研究的课题。乡土资源作为一种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体现着当地文化与历史的精髓,能为小学科学教学注入新活力,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在深度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乡土资源的内涵
乡土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类资源,涵盖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等多个方面。其中,自然资源包含当地的山川河流、植被动物、土壤气候等,如农村地区广袤田野中的各种农作物、独特的地质地貌等。社会资源主要涉及当地的社区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如乡村的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工业生产流程等[1]。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民间技艺等,如古老的手工艺制作、传统的节日习俗等,其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总之,乡土资源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能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独特且丰富的内容,拉近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间的距离。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一)促进科学课程的地方化
乡土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乡土资源具有显著差异。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影响,各地的乡土资源各具风貌,如:南方水乡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水生生物多样,教师可围绕水生态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北方草原地区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以及独特的气候,可为教师讲解草原生态、畜牧养殖等科学知识提供丰富素材。地域性特点使得乡土资源成为展示地方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独特之处[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本地乡土资源背后的科学原理,如南方水乡的学生可研究河流生态平衡与水流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北方草原的学生可探讨牛羊养殖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由此可将乡土资源深度融入科学课程,形成独具地方魅力的教学体系。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乡土资源内容广泛,可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在自然资源方面,从微小的昆虫到高大的树木,从潺潺的溪流到巍峨的山脉,均可成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在人文资源方面,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古老建筑等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和智慧,也可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素材。在社会资源方面,当地的工厂、农场、科技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观察的场所。例如,在讲解机械原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借助本地传统手工艺中木工工具为学生讲解杠杆、滑轮等原理;在讲解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农场观察农作物种植与生物链的关系,让学生从不同维度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总之,教师可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3]。
(三)提升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
乡土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乡土资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例如,家乡的特产、常见的动植物均可作为科学教学的基本素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资源,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时便能够主动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从而更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这种亲近性使乡土资源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基于乡土资源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日常所见的事物之中,从而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他们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科学教育真正扎根于他们的生活实际[4]。
(四)凸显科学教育的全面性
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意义重大。在知识获取方面,乡土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土壤相关知识时,学生可通过亲身参与本地土壤的采集、分析,了解土壤的成分、性质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种实践活动能使知识学习过程更加直观、深刻。在能力培养方面,与乡土资源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家乡的动植物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调查本地生态环境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乡土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将乡土资源融入小学科学教育能进一步凸显该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5]。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优势资源,建立乡土资源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挖掘乡土资源是丰富教学内容的关键,也是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能让科学知识更具本土特色与吸引力。第一,教师需对本地的乡土资源展开全面的调查与梳理,通过实地走访乡村、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如特殊的植物品种、稀有的动物栖息环境)、人文资源(如传统的农耕技术、特色手工艺)和社会资源(如本地的工厂生产流程、农业产业模式),并将这些资源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类,建立乡土资源库。第二,教师需依据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精准筛选与教学主题相契合的乡土资源,把有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源巧妙穿插进教材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补充教材案例的不足,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针对当地的水乡古镇,搜集多元化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为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走访古镇,整合古镇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木质楼阁,分析其独特的结构和材质对声音传播产生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可关注水资源,如研究水乡摇橹船的船桨在划水时声音的传播特点。教师可将这些资源详细记录下来,按照自然资源(水与声音传播的关系)和人文资源(木质楼阁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分类,由此建立“声音”教学模块的乡土资源库。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需依据教材内容对乡土资源进行筛选。在讲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入古镇木质楼阁和摇橹船的案例,向学生介绍在木质楼阁中声音如何通过厚实的木板传播,以及摇橹船船桨划水时声音怎样在水中传播。教师通过巧妙引入乡土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学生不仅能学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熟悉的家乡事物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升科学实践力
为进一步凸显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教师应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乡土资源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独特的植物资源开展植物生长周期探究活动。比如,在山区,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野生果树的生长过程,了解其开花、结果的规律。与基于教材内容的常规植物教学相比,结合当地野生果树展开的教学更具地域特色和新鲜感。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乡土资源开展实地考察、社区调研等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当地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水质状况,了解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这种教学方式可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多元创新,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和“声音的高与低”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竹编这一乡土资源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在竹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独特的声音,教师可提前录制视频,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素材。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专注地听劈竹条、编织竹条时发出的声音,鼓励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对比不同操作环节声音的强弱与高低变化。比如,劈竹条时声音清脆响亮、音量较大,编织时声音相对柔和、音量较小。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用教室里现有的材料模拟竹编声音。学生开始尝试揉搓纸张模仿编织声,用尺子敲击桌面模拟劈竹条声,通过调整力度和速度感受声音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还能锻炼实践操作和思考创新能力。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特性与竹编动作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熟悉的乡土文化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三)融合多科教学,培育综合性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打破学科壁垒,凸显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教师还应积极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以乡土资源为基本载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教师要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中的跨学科元素。以本地传统建筑为例,教师可以从科学角度分析建筑结构知识,从美术角度欣赏其造型美学,从历史文化角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通过对不同学科元素的分类整理,形成基于乡土资源的跨学科科学教学框架。第二,教师需立足教材内容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方案,以乡土资源为载体,构建跨学科教学主题。通过组织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地农耕文化挖掘跨学科教学元素,围绕“家乡的传统农耕文化”的教学主题,将科学与语文、美术学科相融合,在研究农作物生长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创作关于农耕的文章,或通过绘画展现农耕场景。以本地种植水稻为例,从科学角度出发,学生可研究水稻的生长周期,了解水稻从播种、发芽、分蘖、抽穗到成熟的各个阶段对阳光、水分、土壤的需求。从语文角度出发,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与水稻种植相关的诗词、农谚,并据此创作相关文章,体会水稻种植中蕴含的农耕文化和情感。从美术角度出发,教师可鼓励学生观察稻田不同生长阶段的色彩和形态变化,为后续创作积累素材。通过参与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可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了解水稻的生长规律,同时可结合语文知识表达对农耕的感悟,借美术技巧展现稻田之美,这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以其独特的地域性、丰富性和亲近性,可为小学科学教育带来新活力,不仅能使科学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范围,还可使科学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然,侯向黎,高欣怡,等.乡土资源的赋能与增能:回归乡土的乡村小学课程设计:以广西M小学为例[J].教书育人,2024(32):33-36.
[2]王永伟.发掘乡土资源打破教学局限[J].小学科学,2024(11):85-87.
[3]张京通.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尝试[J].教育艺术,2024(4):66.
[4]陈然之.融入乡土资源的科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4(3):83-86.
[5]袁雷燕.乡土资源推动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无缝对接[J].小学科学,2024(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