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七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究论文
2025-11-05 14:38:0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能够为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注入新动力。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能够为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注入新动力。文章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为主题展开探究,先分析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再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并从注重整体规划、搭建学习支架和实施多元评价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以期通过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项目式学习;教学优化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展开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亟须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而项目式学习正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方法。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价值
项目式学习以具体项目为基本载体,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实现学科知识学习、核心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其中,项目主要是指具有明确的实施目标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1]。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实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是个体在面对某一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主动寻找问题和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内在学习驱动力。探究意识体现了个体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且不满足于对表面信息的理解,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深入挖掘事物内在的关联和基本规律。在教育领域,探究意识的培养是推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一方面,项目设计过程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效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增强数学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对相应的数学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和应用,还要主动探索数学原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关联,这一过程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4]。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体验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还可在实践中发现几何图形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自主探索几何图形奥秘的热情。另一方面,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其探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主要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部因素直接干预和指导的情境中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规划具体的学习路径、自主选择匹配的学习资源、自主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且能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环境的重要技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一方面,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展开资料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过程,同时还需要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法的共享和解题技巧的优化,最终通过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小组探究的方式不断尝试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反复试错来调整和优化解决方案,从而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由此可见,通过参与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不断总结出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且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七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注重整体规划,明确项目式学习的主要方向
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全局视角出发,对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明确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目标和具体路径。具体而言,规划的过程需包括背景分析、小组划分和目标制订三大维度。
背景分析是项目式学习整体规划的基石,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以此作为项目主题选择和过程设计的依据。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精准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设计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项目任务。
小组划分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情况,包括性格特点、学科基础及动手能力,据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在性格、能力、兴趣点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均能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从而达到项目式学习的最佳状态。
目标体系构建是项目实施和评价的基础,能够为后期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清晰的导向。在这一阶段,教师需立足项目主题明确整个项目式学习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同时还应制订可量化评定的基本标准,用以衡量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最终成果。通过对项目的整体规划,教师能更有效地把握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方向和整体节奏,确保后期的教学活动顺利达成。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低碳生活”的教学中,为促进项目式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先开展背景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应用的了解程度、对“低碳生活”这一概念的基本认知,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设计项目主题为“探索身边的低碳生活”,指导学生从数学视角开展实践研究。然后,教师需进行项目小组划分。教师需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方式、表达能力等,以确定每个学生的主要优势和薄弱之处,按照“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将其划分为若干个5~8人的项目学习小组。而后,教师需按照课程教学要求构建本项目的教学目标体系,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既要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与低碳生活相关的基本概念,又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对家庭生活中“碳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且需尝试从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家生产总值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由此不断增强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使其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学习支架,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探究能力
项目式学习应当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可结合学习目标构建学习支架体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习支架体系可包括情境支架、问题支架和任务支架。在情境支架的搭建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与项目主题紧密相关的模拟性教学情境。在问题支架搭建方面,教师可围绕项目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递进式特点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先从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学习,再逐步过渡到复杂问题的解决,由此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任务支架搭建方面,教师可在项目实施之前引导学生分配组内的角色分工,如项目经理、设计人员、制作人员、文案人员、汇报人员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个人专长。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白昼时长规律的探究”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着力完成情境支架、问题支架和任务支架的搭建。
(1)搭建情境支架。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播放一段与升降旗相关的视频,介绍升降旗时间与日出日落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探究白昼时长规律的项目学习主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搭建问题支架。教师可先提出基础问题,如“什么是白昼时长?”“计算方法是什么?”等,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了解项目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教师可提出递进式问题链,如“本地不同月份的具体日出、日落时刻是什么时间?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影响白昼时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以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逐步提高探究意识。
(3)搭建任务支架。为促进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整个项目的基本角色及其职责。例如,设计人员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数据收集方法的基本设计和统计图的绘制,制作人员需准确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数据,文案人员需收集素材撰写相关研究报告,汇报人员则需按照相关报告进行清晰的汇报展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认领角色和任务,促进项目式学习的顺利实施。

(三)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师生间的多元互动和交流
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评价不仅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还是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和有效反馈的重要途径。为此,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项目评价体系,充分融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机制实现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评估。
在自我评价中,教师需鼓励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情况,包括参与热情、学习收获及不足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能力。在同伴评价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评价,通过学习和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同时激发其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最后,教师还需综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设计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的项目式学习中,为实施多元评价,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融入其中。
第一,自我评价。在项目实施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自我评价表,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对自己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与热情、学习收获、学习不足等,并认真分析自己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实施,是否掌握了田径场地设计的相关知识,思考自己在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进而提出改进计划。第二,小组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互评价,每个小组需介绍项目实施过程,包括设计思路、场地特点、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等,其他小组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具体需要从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创新性、团队协作、综合情况等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综合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自己的观察,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既要考虑成果质量,又要注重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综合性表现,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与指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自学能力,还能通过项目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从注重整体规划、搭建学习支架、实施多元评价等方面着手,将项目式学习融入日常教学,以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海军.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6):111-113.
[2]刘佳.刍议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J].试题与研究,2024(36):96-98.
[3]陈楚煌.项目式学习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35):5-7.
[4]梁艳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以“旅行中的数学”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4(24):28-31.
[5]高丹,戴燕玲.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路径探究:以“设计遮阳篷”为例[J].福建中学数学,2024(1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