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论文
2025-10-27 16:34: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学有多种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以及学科整合等途径,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学有多种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以及学科整合等途径,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些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家国情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家国情怀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体对国家、民族及文化的深刻认同与热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关键要素。八年级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丰富的历史学习平台,为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情境模拟,体验历史情感
(一)角色扮演:深入历史事件,感悟先驱精神
情景模拟中的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生动、直观地再现历史事件人物,使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深入体验、感悟、思考,从而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代入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深入的历史理解,能够使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更加理性地思考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从而培养出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优先选择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事件或场景进行模拟,作为角色扮演活动的核心内容。这些事件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时代背景等,以便在角色扮演中更准确地还原历史人物的情感。以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孙*山、黄兴等革命领袖,以及普通民众、士兵等角色。在精心准备的剧本中,学生们不仅要模仿历史人物的语言、行动,还要深入探究他们的革命动机。在模拟辛亥革命起义、谈判、建立中华民国的场景中,学生们能够深切体会到革命先驱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在模拟前后,结合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解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人物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厚重。

(二)历史重现:利用现代技术,增强情感体验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中的场景重现,对于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遥远的历史瞬间生动再现于课堂之上,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生动、情感丰富的历史学习环境。在重现历史场景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还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相关博物馆、展览馆,借助其现代多媒体如虚拟现实(VR)技术,来重现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
通过VR技术,学生们可以“亲历”第六单元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他们不仅能够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听到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还能感受到战士们为了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所展现出的无畏精神。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战争的残酷。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VR技术重现新中国成立时的庆典场景。学生们可以“置身”于天安门广场上,亲眼目睹五星红旗的升起、听到毛主席的庄严宣告,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他们开始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案例分析,深化历史理解
(一)典型人物剖析
典型人物往往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他们的行动往往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的典型人物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兴亡、民族振兴所付出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比如孙*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详细剖析孙*山的生平事迹,如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邓*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详细讲述邓*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的改革措施,邓*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以及他在处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上的智慧与勇气。
(二)重大事件研讨
重点案例往往是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它们的发生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辨析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重点案例辨析需要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多种角度立场去评价历史事件。这种辨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全面且独立的历史观。
以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因、过程、影响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革命爆发的背景,如民族危机、社会矛盾等;探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以及革命胜利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文化的发展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
三、实践活动,强化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中,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宽视野,更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历史,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与情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寻访历史遗迹的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历史遗迹,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在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本地的历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在纪念馆里,学生可以聆听英雄先烈们的事迹,了解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纪念馆中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勇与悲壮。学生们在纪念馆中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内心充满了对英雄先烈的崇敬之情。他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烈士陵园,学生们通过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默哀等方式,表达对英雄先烈的缅怀。他们站在烈士墓前,心中充满了对烈士们的感激之情。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辈前行。
四、学科整合,拓宽历史视野
(一)历史与语文相融合
历史与语文的融合,可以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活动来进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得以深入探索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学生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经过、影响等历史知识,还需借鉴语文学科的写作技巧,他们要学会如何筛选和整理史料,确保论文内容的准确性;如何合理安排论文结构,使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如何运用丰富的词汇,使论文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对历史人物的多维度评价,以及对历史规律的深刻领悟。同时,通过运用语文学科的写作技巧,历史小论文可以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使历史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具体来说,需引导学生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将写作主题定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分析”,可以选择研究抗日名将如张自忠、左权等人的英勇事迹,分析他们在战争中的战略决策、战斗表现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贡献。

(二)历史与地理相融合
历史与地理的融合,可以通过绘制历史地图这一实践活动得到生动体现。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可作为跨学科整合法中的一项重要且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绘制历史地图的过程,不止于对历史事件地理位置的简单标注,而要对历史事件背后地理因素进行深入理解。通过绘制历史地图这一活动,学生将历史事件与地理要素相结合,形成对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不仅巩固了地理学科中的基础知识,还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诸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变迁”“红军长征的路线”等关键历史事件时,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利用地图绘制工具,将这些历史事件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需要准确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如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的割让情况,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节点和路线走向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例如在绘制“红军长征路线”时,要标注出长征的起点、终点和主要经过的省份,还需详细描绘出长征途中经过的复杂地形,如高耸入云的雪山、广袤无垠的草地、险峻的峡谷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的伟大。
(三)历史与政治相融合
历史与政治的融合,旨在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一融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还培养了他们的政治素养。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为成为具有政治智慧的未来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一过程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理解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变,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学生还讨论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架构、权力分配以及面临的政治挑战,如军阀割据、外患频仍等,从而深入理解政治稳定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学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时,学生可以深入分析国共两党从对立到合作,再到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过程。通过探讨国共合作的政治背景、策略选择、军事行动以及国际援助等方面,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意义,体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性。
五、结语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有民族情怀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田强.家国情怀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现状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4(7):68-71.
[2]李建业.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实践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4):230-232.
[3]王颖.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4):148-150.
[4]路仕忠.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