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论文
2025-10-27 16:12:0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水平,更在塑造学生思维模式、价值观形成等人生发展层面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水平,更在塑造学生思维模式、价值观形成等人生发展层面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深入剖析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存问题,并基于此创新性地从理念革新、素材优化、过程引导、评价完善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且具操作性的培养策略,旨在切实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其语文素养提升和人生发展持续助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语文写作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尺,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表达与思维的碰撞。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赋予作文深度与个性。然而,当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不仅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更能为学生在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中准确表达观点、理性分析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筑牢思维根基,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写作的重要性
(一)拓展写作的深度与广度
批判性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深入挖掘写作主题的内涵。面对作文题目时,学生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描述,而是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更丰富的层次与更深刻的思想。例如,在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时,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不仅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还会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使文章兼具深度与广度。
(二)增强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在写作过程中,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衡量文章质量的重要标准。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能够运用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充分的论据进行支撑。通过批判性思考,学生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辨别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写作中构建出严谨的论证结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选择最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
(三)塑造独特的写作风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批判性思维能够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写作模式和技巧进行反思和创新,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具个性和魅力。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写作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或者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体现。

二、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与语文特性和思辨能力培养脱节
当前,部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理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过于注重作文的格式、套路和语言表达的规范,而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往往将写作教学简化为技巧的传授,如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解议论文写作时,教师更多地强调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固定模式,而不鼓励学生对论点进行质疑和创新,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思想深度和个性。
(二)素材选取:忽视人文性与思辨性
在写作教学中,素材的选取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在选取写作素材时,往往只注重素材的实用性和通用性,而忽视了素材的人文性和思辨性。所选取的素材大多是一些陈旧、单一的事例,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意义,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在讲解关于“奋斗”的作文时,教师常用的素材可能是一些名人的励志故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创作音乐等,这些素材虽然经典,但缺乏新鲜感,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
(三)写作过程:缺乏深度引导与思维启发
写作过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未能对学生写作过程进行深度引导和思维启发。在学生写作前,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也未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从下手。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干预,仅关注学生的写作进度和表面的写作问题。例如,当学生在写作中遇到观点模糊、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时,教师未能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和改进,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评价标准: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成长
目前,高中语文写作的评价标准主要以语言表达、结构布局和内容完整性为主要依据,而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少。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更注重作文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而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表达往往给予较低的分数。这种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成长,因为它会让学生觉得只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作,就能获得高分,从而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例如,一些学生在作文中提出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但由于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或者结构不够严谨,就被教师给予了较低的分数,这会让学生感到沮丧,从而失去继续创新和思考的动力。
三、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回归语文本质
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价值。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品质,更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
在写作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深度思考人生,进而培养其独立见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学习《祝福》后,教师可以布置以“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为主题的作文。传统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按固有思路批判封建礼教,而革新后的教学则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教师可通过提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除封建礼教外,还有哪些因素促使了祥林嫂的悲剧?”,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学生由此提出社会冷漠、民众无知等新观点,有效激发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此外,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发与引导,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摒弃迎合教师和考试要求的套路化表达,转而抒发真实情感与个人见解。例如,在学习《赤壁赋》后,布置“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主题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苏轼文中的豁达态度,反思自身面对挫折的经历。由此,学生联系考试失利等生活实际,展现从沮丧到乐观的情感转变过程,避免陷入空洞励志的写作误区,真正实现个性化的人文表达。
(二)精选优质素材,激发思辨活力
教师需围绕人文性、思辨性和时代感三大维度,精心筛选写作素材,为学生构建多元思考的资源库。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热点、文化现象与经典文学作品,带领学生深入剖析素材,在思辨过程中培育批判性思维。
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点,结合现实热点是激发思辨的有效路径。例如,学习《老人与海》后,教师可以紧扣当下社会竞争激烈的现状,选取“职场竞争中的坚持与妥协”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比老人与鲨鱼搏斗时的坚韧精神,思考在职场困境中应坚守原则还是灵活变通。学生在探讨中产生多元观点,或认为持之以恒方能突破困境,或提出适度妥协是积蓄力量的智慧,这一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其辩证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如,针对“网络文化”主题作文教学,教师可以系统整合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负面现象,以及传统文化借短视频平台创新传播的正面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剖析网络文化的利弊。同时,结合教材中《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指导学生运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方法论,思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鉴别、筛选优质内容,摒弃糟粕。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网络短视频融合的成功实践,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批判性思维在文化取舍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升思辨能力与思维深度。
(三)优化写作过程,深度启发思维
写作教学是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环节,教师需精准把控写作前构思与写作中指导两个关键阶段,通过系统化引导策略,助力学生实现深度思考与创新表达。
在写作前的构思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多元视角审视题目。以统编版教材《鸿门宴》为例,当布置“从鸿门宴看领导决策的重要性”作文时,教师可运用“问题链+案例对比”模式拓宽学生思路:通过“项羽不杀刘邦是军事误判,还是恪守贵族道义?”引导学生结合楚汉争霸背景,剖析决策背后的复杂动因;以“若项羽果断诛杀刘邦,楚汉格局将如何演变?”促使学生推演不同决策产生的连锁反应;用“若你是范增或项羽,会如何布局鸿门宴?”激发学生代入角色,构建独特写作视角。此外,教师还可引入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乌巢的决策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决策风格对局势走向的影响,进一步拓展思维边界。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敏锐捕捉学生思维中的漏洞,并进行精准干预。例如,当学生在“传统文化传承”主题作文中提出“全面传承传统文化”的片面观点时,教师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引导学生反思论证逻辑:第一,明确论点支撑。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瑰宝的具体体现”入手,引导学生梳理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核心价值,帮助其明确论点的支撑依据。第二,打破认知局限。通过提问“‘冥婚’‘厚葬’等传统习俗是否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与现代价值观不符的部分,打破其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认知,使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第三,引入对立视角。以“如何反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推动其形成辩证思维,避免走向极端。第四,完善论证结构。以“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如何具体落实传统文化传承?”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提出可行方案,完善论证结构。这种环环相扣的引导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严谨性,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论证体系。
(四)完善评价体系,鼓励思辨创新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动力。教师需突破传统评价重“格式规范”轻“思维创新”的局限,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框架,让每一份独特的思考都能得到认可。
在评价标准革新方面,教师应将“思维深度”“论证创新”“观点独特性”纳入核心指标。同时,教师应设立“最佳思辨奖”“创新论证奖”“独到见解奖”等专项荣誉,表彰运用逆向思维、跨学科分析等创新论证方法的学生。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作文中,学生突破“别里科夫是封建守旧象征”的固有认知,提出“其‘套子’是专制环境下普通人自我保护的无奈选择”,教师不仅要肯定其历史分析的合理性,更应着重评价其突破权威解读的创新勇气。再如,在“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作文中,学生结合“技术异化”理论与“数字鸿沟”现象,提出“人工智能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教师对此类观点应给予高度评价并作为范例分享,营造崇尚思辨的写作氛围。
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专业点评+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交叉互评”的三维评价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人性的复杂”主题作文评价为例,教师从逻辑架构、论证方法等专业角度指出问题;学生通过填写写作反思表,梳理构思难点与写作亮点,强化元认知能力;同伴利用“观点创新性评分表”“论证有效性互评表”等工具,从不同视角评价作文,关注观点新颖性与论据说服力。这种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机制,既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又能通过观点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实现写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协同提升。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精选优质素材,优化写作过程,完善评价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郭美灵.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文思维的培养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5):97-100+112.
[2]马方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作家天地,2023(33):82-84.
[3]许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索——基于高中语文教学[J].高考,2023(21):123-125.
[4]王莹.跨学科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中学语文,2023(35):53-54.
[5]付兴华.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新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