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从“互补”到“共生”:打造“家校一体” 德育新格局论文

从“互补”到“共生”:打造“家校一体” 德育新格局论文

1

2025-10-27 13:55:3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共生”视域下的德育,不是学校与家庭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由教师引领、家长参与、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化”重构。

  [摘要]“共生”视域下的德育,不是学校与家庭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由教师引领、家长参与、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化”重构。本文以小学德育实践为例,提出“互补场—同心圆—生态网”的三级跃迁模型:其一,教师主动把课堂德育向家庭生活延伸,形成资源互补的第一重跃迁;其二,借助家长会、研学、亲子任务等机制,家长与学校共绘德育同心圆,完成主体扩容的第二重跃迁;其三,通过家长委员会、线上家访、劳动打卡、圆桌论坛等策略,学校与家庭在目标、内容、方式上实现深度耦合,最终织就多元共生、可持续演化的德育生态网。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一体,共生德育


  当前,德育仍深陷“重灌输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知行脱节”的困境。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重塑德育新样态,就必须拓展德育场域,让学校德育向家庭延伸,打造“家校一体”的德育新格局。


  一、教师引领:构建家校互补的德育场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教师需打破传统认知局限,从单一的“学校德育主导”转向“大德育”视野。学校固然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阵地,但家庭作为学生生活与情感的港湾,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教师应主动携手家长,将家庭与学校打造成协同育人的共同体,以家校互补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从而为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和生命健康成长筑牢根基,真正构建起富有实效与活力的德育生态。


  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父母关爱的微小细节。这一任务能催生学生主动观察家庭生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爱:妈妈每天清晨精心梳理的发辫、洗澡时父母递过来的干净衣物、夜晚陪伴写作业的默默身影……这些细节让学生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激发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家校协同的德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的局限。它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学校与家庭的深度互动。家庭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被带回课堂,成为生动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分享中深化认知,达成共识。同时,教师通过家校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校中的表现,让德育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还丰富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让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转变认知,树立“大德育”观念,打造家校互补的德育场域。通过精心设计德育内容和方式,让家校教育同频共振。例如,定期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分享德育经验;利用线上平台,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些举措不仅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还为学生的德育感受和体验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真正让德育在家庭和学校之间落地生根。


  二、家长参与:拓展家校共育的同心圆


  打造家校一体的德育格局、建构家校一体的德育生态,不仅仅要将学校德育内容向家庭延伸、拓展,也不仅仅要将家庭德育内容带入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之中,更要让家庭与学校“双向奔赴”,共同建构家校共育的“同心圆”。这种同心圆模式,是家校一体化德育生态的核心,通过积极扩大德育主体,重塑崭新的德育格局。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一种“大主体观”,积极吸纳家长成员,让其成为“德育育人共同体”中的一员,提升家长的德育教育观念、转变家长的德育教育行为。只有将家长纳入德育体系,才能建立更为广泛、更为系统的育人统一战线。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谊活动、远足研学等多样化形式,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的功能,促进各方相互协同、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德育资源,发挥育人合力,构建良好、和谐、共生的德育生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校育人理念与家庭教育需求相结合,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对话与谋划,组建“种子教师德育团队”和“种子家长育人团队”,为家校一体的德育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启航讲师”“护苗家长”等角色,将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有效落地。例如,在教学《我家的好邻居》时,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在生活中感受“邻里的温暖”,用感恩的心和发现的眼睛去捕捉邻里间的美好瞬间。这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力,还促使他们共同反思邻里关系,学会处理邻里矛盾,从而在实践中学会“做人”,而不仅仅是“做事”。


  总的来说,教师只有树立“大主体观”“大德育观”“大育人观”,才能真正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德育活动,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单向度德育的困境。家校一体化德育的关键在于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达成育人共识,并寻找家校共育的生长点和生发点。通过这些努力,家校协同不仅能够提升德育效果,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成长环境。


  三、家校协同:织就多元共生的德育生态网


  家校一体化的德育实践,要求教师对家校一体化的德育内容、方式、策略等进行系统调研与诊断,研究其资源、路径、策略等,从而形成家校德育共生的生态化局面。教师需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要让家庭和学校的德育目标、要求相向而行,要让家庭和学校的德育内容、资源共享,要让家庭和学校的德育方式、德育效果共振、共融、共通。多元共生的德育生态,强调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构建家校协同的育人生态群落,织成家庭、学校共育的生态网。


  多元共生的德育实践,以对话、交往、合作、互惠、发展为核心理念。教师需引导学生和家长在德育实践中互动交流,促进家校德育的互惠与互补。为此,教师可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家校沟通渠道建设,丰实学生的心灵成长、精神成长、生命成长。

  其一,在学校层面,“请进来”意味着成立“家长德育委员会”,通过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等渠道,倾听家长意见,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德育实践,从而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如家长会、家校联谊活动等,增强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和支持。这种开放的态度和机制,不仅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的诚意,也让他们在参与中找到了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为织就多元共生的德育生态网奠定了基础。


  其二,在学校层面,“走出去”则要求教师落实家访制度,包括实地家访、线上家访和电话家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这种双向互动构建了真实、立体、综合的协同育人场域,促使学生在家校表现一致,实现言行统一。通过家校互动,学生不再是“学校表现一套、家庭表现又是一套”,而是能够在不同场景中保持一致的行为规范。这种一致性,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家校协同的重要成果。


  此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丰富德育内容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洗碗等,并借助应用程序进行劳动打卡,记录劳动过程。学生在家庭劳动过程中,家长(如父母、祖父母等)应积极参与,提供指导。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和情感。


  总的来说,构建家校协同的德育“生态网”,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拓展学生德育实践的场域与内容,让德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与手段,如应用软件、网络资源、媒体资源等,优化德育实践,为学生提供展示与分享的平台。例如,学校可在公众号中开设德育栏目,定期推送德育活动资讯;开辟“家长讲坛”,邀请家长分享育儿经验、职业故事;组织“圆桌会议”,围绕特定德育话题,让家长、教师、学生共同研讨,形成教育合力。


  基于共生理念的家校一体化德育,要围绕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展开。只有家校多维互动、多向联动、步调一致、同心协力,才能将德育诸要素交融成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在家校一体的德育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与家长达成德育共识,形成思想与观念上的共振。同时,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开拓家校一体化的德育路径,争取学校和家庭在德育工作中携手共进、协同创新,从而构建良好的家校一体德育样态。

 参考文献:


  [1]王烽.融合共生: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未来[J].中小学管理,2022(12):38-39.


  [2]谢凡.走向“协同共生”的学校管理变革[J].中小学管理,2021(11):1.


  [3]刘平.小学班主任有效实施德育管理的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1(2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