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党建引领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论文

党建引领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论文

4

2025-10-27 14:22:2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上述实践探索旨在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育人体系,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多维支撑,助力新时代“德心相融”教育目标的达成。

  [摘要]本文聚焦于党建引领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通过四大路径推动教育生态优化。一是党建携手辖区联盟,整合资源实现互补共享,为育人工作注入外部动能;二是党建引领内涵发展,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教育各环节,厚植学生思想根基;三是党建促进体教融合,以体育活动锤炼学生意志品质与强健体魄;四是党建引领家校互动,凝聚教育共识,形成育人合力。上述实践探索旨在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育人体系,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多维支撑,助力新时代“德心相融”教育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党建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德心相融


  “德心相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命题,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然而,当下青少年成长环境日益复杂,价值观念多元碰撞,单一教育主体局限性更明显。学校系统德育需以家庭情感滋养为基础,家庭教养方式需以社会资源引导为支撑,社会育人氛围需以家校协同参与为保障。三者若没有有机联动,则容易导致德育目标碎片化、心理健康支持断层化。因此,探索“德心相融”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策略,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代问题,也是破解当前教育中价值引领弱化、心理支持不足等现实难题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目标一致、权责清晰、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将道德培育与心灵滋养融入教育全过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思想根基与心理防线。


  一、党建携手辖区联盟,整合资源互补共享


  借助党建工作打破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的组织界限,将原本分散的教育资源转变成协同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信任、网络及规范对于合作的促进作用,“金色莲花”联盟借助党建纽带构建的信任机制,使得辖区单位从以往的“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协同治理理论则为多元主体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分工协作提供指导,形成了“学校主导、社区协同、家庭支持”的治理格局。


  例如,“金色莲花”党建联盟单位充分发挥地域与现有阵地优势,除了定期举办联盟共建联席会、意见交流征集会外,还开展了“金色莲花”党建联盟优秀党员风采展、警务平台与实战模拟基地参观体验、学生体检“绿色通道”、劳动实践基地等活动。这些举措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教学场地和活动场地,搭建了“手拉手”“心莲馨”互助平台。

023fe6a1b58c859db37134592dfe22cc.png

  “金色莲花”党建联盟还适时携手开展共建共享活动,充分发挥各单位之所长,协同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绿色生命、远离毒品”宣传教育,以及交通安全、消防灭火、防暴演习、校园反欺凌、预防电信诈骗、防触电、防溺水、防燃气漏气等安全防范知识宣讲。校党工团则常态化组织学生走进共建单位,参与文明宣讲、劳动实践、公益服务等活动。同时,依托校内师资力量与专业特长优势,助力社区开展入学指导、科普知识、心理讲座与辅导、志愿者服务、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见世面、练本领、长才干”。此外,联盟还联合社区开展对困境家庭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及生活资助项目,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温度暖人,形成双向反馈机制,将共建共享机制惠及到更多的学生与家庭。


  从实践效果来看,资源整合实现了“三方共赢”:学校获得了8个校外实践基地及7支专业讲师团队,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扩充了30%;辖区单位通过参与育人工作,社会美誉度得到了提升,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使用率提高了40%;学生在多元场景中拓宽了视野,参与联盟活动的学生在创新实践、社会适应等能力测评中的得分较之前提高了28%,资源共享的乘数效应显著提升。


  二、党建引领内涵发展,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一)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首先,强化党支部班子建设,明确支委分工,落实职责。始终秉持“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引导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在党课、党员课堂教学示范课、“莲花讲坛”、师德师风故事分享会、志愿者活动、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集中讲述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其在课程教材中的主渠道地位。思政教师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该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最后,坚持以“思政课程”带动“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其他学科,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全覆盖“互联阵地”。一方面,夯实思政基础,筑牢思想根基;另一方面,立足主责主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将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二)融合党建与德育,培育家国情怀


  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多领域引领。例如,“爱我中华、展我风采”语文思政跨学科朗读演讲比赛、“九一八”防空疏散演习、“感悟党史、书写梦想”读后感比赛、“传承红色基因、砥砺青春梦想”党史主题黑板报评比,以及“假如文物会说话”“我可爱的大蓝鲸”“用步履亲近梦想、用视野丰盈心灵”——行走南京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城市亲近感和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心理韧性和自信心。


  同时,针对校内困境生和潜力生,结合年级会、班会、晨会的实时意见,组织爱国诗篇朗诵比赛,开展红色课本剧或优秀红色影视作品展演、参观红色基地、漫步博物馆“信仰的力量”展览等活动。这些举措激励学生牢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感恩之心勇担使命,以历史责任感勇挑重担,以家国情怀勇攀学习高峰。


  (三)三“带”三“比”,“三全”育人


  积极开展党员带头走上“莲花讲坛”、主动带领非党员倾听学生心声、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等活动。适时开展党员教师“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活动,持续关注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此外,定期开展主题升旗仪式,设定特色主题日,组织“传承红色精神、共同唱响中*梦”等活动,弘扬爱国情怀,强化学生责任担当,厚植文化自信。坚持德育与创意主题活动相结合,深化“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适时举行开学典礼、青春仪式、毕业典礼、建队和退队仪式等活动,重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增强仪式感。同时,牵手校关工委党员同志,定期开展“一对一”爱心助学帮扶与退休教师“冬日送暖”活动,为困难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和指导,用爱心和温暖传递教育的温度。


  三、党建促进体教互融,锻炼学生坚强体魄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对国家未来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体教互融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其顺利推进离不开党建工作给予的引导与帮助。将党建工作与体教融合紧密相连,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导向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组织优势汇聚各方力量,使体育教育从单纯的“体质训练”向全面的“全面育人”转变,从而培育出体魄健壮、意志坚强的时代新人。这是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需要,也是党建工作融入教育实践的具体表现。


  (一)以党建强化体育育人理念,筑牢体教互融的思想根基


  党建引领体教互融,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通过党支部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习*平总*记关于体育强国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同时,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共同设计“体育+思政”课程体系。例如,在体育课中融入红色体育故事,在运动会中设置“重走长征路”等情景化项目,让学生在体能训练中感悟奋斗精神。此外,建立党员牵头的体育育人责任制,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纳入党建考核范畴,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体教互融氛围。


  (二)以党建激活体育资源整合,构建体教互融实践平台


  破解体教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需要党建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学校党组织应主动对接社区、体育场馆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建立党建共建机制,整合校外运动场地和专业教练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实践平台。例如,通过支部联建引入退役运动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足球、篮球等特色社团;联合社区党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进社区”活动,组织亲子运动会和邻里健身赛,将体育锻炼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同时,党员干部带头参与体育设施改造项目,推动校内场馆智能化升级,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武术、街舞、田径等兴趣班,确保学生每天的校内锻炼时间达标,让体育资源真正服务于学生体质的提升。


  (三)以党建培育体育精神传承,彰显体教互融育人价值


  体教互融的核心不仅是提升体质,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和抗挫折能力,这与党建工作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学校党组织可以打造“红色体育文化节”“党员体育先锋岗”等载体,将体育精神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在体育竞赛中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在体能训练中开展“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等主题教育,用奥运健儿和革命先辈的奋斗事迹激励学生克服惰性、锤炼意志。此外,针对体质较弱或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组织党员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定期谈心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运动信心,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同时涵养坚韧品格,实现“以体铸魂”的育人目标。


  综上,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了双重提升。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和优秀率直线上升,如长跑、立定跳远等项目的平均成绩提高了15%。同时,体育活动中所渗透的顽强拼搏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注入强大心理韧性,使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抗压力得分提升了22%。此外,学校组建的体育社团,如攀岩、轮滑、啦啦操等体育特色项目荣获国家级或省、市一等奖,今年中考体育测试满分人数较去年翻了三倍多。“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养成率达到了98%,实现了“体育强体魄、党建铸品格”的协同效果。

  四、党建引领家校互动,凝聚双方育人共识


  家校合作理论强调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的一致性,党建工作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有效减少了因教育理念差异引发的冲突。社会支持理论指出,家庭从学校获取的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越多,其教育效能就越高。因此,党建主导的家长学校、共育论坛等活动,为家庭提供了系统性的教育支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最为熟悉,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其一,面对校内外来务工家长普遍存在的忙于生计、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学校应坚持党建带工建原则,以“书”为媒介,将学校的温暖和关怀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学校需与家长推心置腹,共同“问诊把脉”,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确保家校合作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其二,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学校应主动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党员勇挑重担,积极分子紧随其后。结合校情,优化合作。例如,邀请七年级家长“走进课堂”,亲身体验新教材、新要求,同时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为后续的深度交流增添互融性。同时,邀请八、九年级家长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与指导讲座,获取家庭教育知识,明确教育发展趋势。通过专家、教师与家长的深度沟通,进一步强化家校合作,凝聚教育合力。


  借助上述策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程度提高了40%,主动参与家长会及课程监督等活动的比例从52%增长至90%。通过构建“家校共育手册”和“线上咨询平台”,家庭在亲子沟通、习惯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解决率达到了91%。在学生层面,家校协同使作业完成质量提高了25%,心理健康测评中“亲子关系和谐度”指标提升了35%,营造出“家校同心、教育同频”的良好生态环境。


  总之,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过程中,校党支部将始终围绕“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核心办学理念与“无痕、优品、致信”校训,持之以恒地坚持“品德培育+心理护航”双螺旋育人目标。通过一体化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多维互动,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负责的局面,为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升华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可立.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小学教育工作中的思考[J].新智慧,2024(14):81-83.


  [2]梅雪云.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探析[J].心理月刊,2024,19(22):226-229.


  [3]颜军,朱旭.习*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J].思想教育研究,2024(1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