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论文

3

2025-10-27 11:16:1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深度解读文本、跨学科融合及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在语文课堂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旨在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语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要]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深度解读文本、跨学科融合及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在语文课堂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策略,旨在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语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策略,立德树人


  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既能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情境密切相关,在特定情境中学习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与革命传统教育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增强情感体验。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黄河颂》为例,笔者在课堂上首先播放了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视频,视频中黄河水波涛汹涌、奔腾不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接着,笔者充满激情地朗诵了诗歌的开篇部分:“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在朗诵过程中,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声音的轻重缓急,传达出诗歌的豪迈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黄河岸边,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象,耳边回响着黄河水的怒吼,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歌颂黄河。此时,学生们沉浸在情境中,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的说黄河的气势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力量。

4440172b94082c39c8a58ac346f739ce.png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对黄河的描写与革命精神的联系,让学生明白黄河的磅礴气势代表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歌中蕴含的革命情感和民族精神,增强了他们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二、深度解读文本,挖掘革命精神内核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度解读文本是挖掘革命精神内核的关键。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认知,深入理解革命传统文本中的精神内涵。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梅岭三章》为例。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背景:陈毅元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于梅岭、生死攸关之际写下此诗。其次,在研读诗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时,组织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红军革命斗争资料,围绕陈毅元帅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心境展开小组讨论。学生积极交流,有的提出这体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勇气,有的则认为这展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再次,笔者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如“旌旗”这一意象代表着革命队伍与战斗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即使身处绝境,陈毅元帅心中依然牵挂着革命事业的发展。最后,笔者进一步提问:“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可以从陈毅元帅的这种精神中汲取哪些力量?”学生联系实际,纷纷表示要学习其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解读,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文字内容,更深刻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内核,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落实。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革命传统教育维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多元性,不同学科的知识关联能激活学生多维度的思维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打破学科壁垒、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可使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象的认知体验,拓宽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路径。


  以部编版《回延安》教学为例,笔者尝试将语文与历史、音乐学科深度融合,构建立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场景。首先,在文本解读环节,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分析信天游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体会诗人借自然意象表达对延安的深情。其次,引入历史学科知识,结合历史课中“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贺敬之为何将延安称为‘母亲’?这种情感与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有何关联?”学生通过整合历史背景与诗歌意象,深刻理解延安作为革命摇篮的象征意义,认识到诗人情感源于革命年代军民团结、共赴国难的真实体验。再次,为强化情感共鸣,笔者引入音乐元素,播放陕北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引导学生对比歌曲旋律与诗歌节奏,感受“陕北民歌”与“革命抒情”的天然契合。学生在学唱片段后发现,诗歌中“双手搂定宝塔山”的直白倾诉,与信天游的高亢曲调共同传递出炽热的革命情怀。最后,布置跨学科作业:结合历史课所学的“南泥湾精神”,以信天游形式仿写诗句,要求体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学生创作出如“镢头劈开荒草地,小米饭里见真心”等诗句,既掌握了文体特征,又深化了对革命实践的理解。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革命精神内化


  实践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内化需通过“做中学”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贴合文本内涵、富有语文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践行”的跃升。


  其一,以《梅岭三章》为例,笔者结合第四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一的要求,组织“陈毅元帅,我想对您说”3分钟演讲比赛。在前期深入解读文本、提炼革命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撰写演讲稿,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练习,最终推选代表参加班级比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突出:撰写演讲稿时,因前期引导充分,大家文思泉涌,内容充实;小组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反复推敲语言表达与演讲技巧。到了班级比赛环节,选手们或饱含深情,与陈毅元帅进行跨越时空的真挚对话;或激情澎湃,再现元帅挥斥方遒的豪迈气概;或将元帅生平和个人感悟相结合,似与长辈倾吐心声,情深谊长。在阵阵掌声与喝彩声里,笔者感受到了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afcec0e5fcd66faff14fbfeecc27affa.png

  其二,以部编版《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笔者结合文本中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开展“寻访身边的奉献者”主题实践活动。在课堂上,笔者通过精读课文,分析魏巍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战士形象,如马玉祥火中救儿童、防空洞中的对话等,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牺牲精神”的具体内涵。随后,布置课外实践任务:采访身边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记录其事迹并撰写人物特写,要求运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学生们积极行动,有的采访了参与过抗疫的社区工作者,记录其坚守岗位、为居民配送物资的故事;有的采访了退休教师,聆听其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教育的经历。在课堂分享环节,一位学生以《凌晨四点的路灯》为题,描写了环卫工李阿姨每日凌晨清扫街道的场景:“霜花凝在她的睫毛上,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和远处医院的救护车鸣笛交织成冬夜的交响。她手套破了洞的手指,在寒风中冻得通红,却把每一片落叶都归拢成整齐的小堆。”这段文字不仅细腻再现了劳动者的付出,更通过环境描写与细节刻画,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平凡岗位上的责任与坚守,自然联想到课文中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宁”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这种情感流动,让革命传统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不仅从课文中理解了历史语境下的革命精神,更在现实寻访中发现了其在当代的延续形态。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落实革命传统教育,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情境,增强情感体验;深度解读文本,挖掘精神内核;进行跨学科融合,拓展教育维度;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精神内化。通过这些策略,能够将革命传统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漪.初中语文教学中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内外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22(5):117-119.


  [2]赵新华,李艺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中学语文,2021(4):39-41.


  [3]张艳霞.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