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未来之师”: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2025-10-27 10:57:5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探索了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背景、意义与实践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实施步骤,旨在揭示课程化教研活动的系统性与规范化流程,增强其目的性和有效性。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与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核心议题。文章探索了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背景、意义与实践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实施步骤,旨在揭示课程化教研活动的系统性与规范化流程,增强其目的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
在当今教育领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为平台的教研活动课程化应运而生。工作室的教研活动课程化可以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改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对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背景和价值、途径和方法、类型和特征以及实例和成效进行了阐述。
一、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背景和价值
(一)教育改革的推进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加速推进促使教育部愈发重视课程的革新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然而,现行的教育研究活动常常陷入形式化困境,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高。
(二)工作室的兴起
工作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在过去的几年里迅速在全国各地普及。工作室由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主持,通过组织和带领一线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研讨教学难题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虽然工作室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研活动内容碎片化、系统性缺失、长效机制建立困难等。因此,将教研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使之趋向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成为工作室深入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反馈信息引领,确定主题
培训课程需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采用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方法进行定制[1]。因此,问卷调查、专题座谈、课堂观察等方式被用来了解教师在专业发展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和综合这些需求后,工作室提炼出有意义的研究主题,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培训和支持。
(二)跟进预期需求,设立合适的目标
在确定主题之后,工作室主持人需要依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和预期学习需求,确立适当的教研方向并明确目标。具体目标可细分为两大类:宏观目标,即规划工作室未来三年的总体发展蓝图;微观目标,即依据每位学员的个性化特征定制学习计划。
(三)细化实施步骤,展现具体的方案
在确立目标之后,工作室需深入规划执行步骤,拟订详尽的教学研究方案[2]。此阶段涵盖教学策略的周密规划、教学活动的细致设计、教学资源的预先筹备等环节。工作室学员可通过集体备课、经验分享等途径协作制订执行计划。
(四)归纳总结评价,形成实用的知识
教研活动结束后,工作室应对整个实施进程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及评估。在活动进程中,工作室可通过观察、记录、发放问卷等方式来收集和汇总学员在教研活动期间的行为表现与反馈信息,然后以此为基础优化教研方案规划。在活动收尾阶段,工作室可基于教学质量改善情况、学生反馈、教师职业成长等多个维度的指标来衡量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并形成反馈报告,为日后的教研活动规划提供借鉴[3]。
三、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类型和特征
(一)类型
1.经验分享类
经验分享类教研活动是指教师通过互动和交流,分享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功的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工作室可以定期举办座谈会、教学沙龙、案例分享会等,引导教师聚焦特定的教学议题或难题,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交流教学感悟与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2.观察评议类
观察评议类活动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的课堂观察和基于实证数据的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新见解和新发现。这种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核心在于精心构建课堂观察系统,准确阐释所采集的实际数据。
3.行动研究型
行动研究型是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持续地进行观察、内省、调适与提升的过程。此类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发展,也使教师积累了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经验。
4.专题研究型
专题研究型是指教师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这类活动通过系统研究促使教师深入探讨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创新。
(二)特征
1.主体参与方式彰显实践性
在工作室教研活动类课程中,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因此其首要特征是实践性。教师对这类课程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教学技能。
2.问题处理方式展现研究性
工作室教研活动类课程的开展过程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在教研活动类课程中,教师通常是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然后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直到原本模糊的问题得到澄清,原先存在的教育教学障碍得以消除。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还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教学水平。
3.内容实施过程表现建构性
工作室教研活动类课程的内容是通过教师的主动参与逐步生成的,具有显著的建构性特征。在这类课程中,内容并非预先设定的,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生成、丰富和完善的。这类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内容建构的过程。
4.课程开发过程体现开放性
工作室教研活动类课程即使包含先前实践中获得的结论和认识,也只是阶段性的总结。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或实践情境的变化,新的见解总会产生。因此,这类课程的内容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会不断改进和提升。
四、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例和成效
下文以“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为课题,具体阐述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全过程。
(一)通过调查确定主题
针对高中英语新教材和对单元整体教学的了解,工作室设计了以下问卷,题目包括“您在日常教学中会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吗?”“您会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主题进行教学内容的统筹吗?”“您是否考虑过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在单元教学设计时,整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通过分析数据导出,工作室发现当前高中教师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对大单元的概念不了解,很少或基本不会将跨单元、跨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完成后很少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价。基于此,工作室将“双新背景下高中英语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定为教研活动课程化探索的主题。
(二)依据现状确立目标
工作室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总结目前教师的困惑点,归纳提炼单元大理念的方法和思路,制订了工作室三年工作目标和各阶段工作目标:(1)在夯实学员的教材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提炼单元大观念和统整单元各课时内容的能力;(2)在实践体验基础上,进行7册教材35个单元的跨册、跨教材的大单元教学整合。
(三)基于目标设计方案
第一,学习国内外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理论,对单元整体教学产生初步认识。第二,初步尝试分组完成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然后分享。第三,设计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大赛和说课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第四,在单元大观念知识体系逐步完善、专题研究目标明显达成的前提下,集体梳理研究过程。第五,结合集体研讨的智慧,工作室提炼形成关于以“单元大观念”为主题的专题课程化阶段性结论。第六,在校内、校际以及地市之间逐步进行成果校验及推广。
(四)参照方案实施课程
1.第一次集体研修
工作室主持人和核心成员集体研讨单元大观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并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课时制订大单元概念图和教学设计模板等为学员开展后续研修提供思路和方向。
2.第二次线上集体研修
工作室邀请专家举办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专题讲座,使学员对单元整体教学有初步了解。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心得分享、小组讨论、专家点评等过程,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前沿理论及实施方法和流程产生更清晰的认知。
3.第三次集体研修(线上线下相结合)
通过前两轮的理论学习,工作室制订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课比赛。比赛分成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三位学员为一个小组,经过分工和集体讨论、备课,提炼出单元大观念图、制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初步方案,并确定一位代表进行线上展示,由工作室主持人点评。第二个环节,经过修改、打磨,进行线下说课比赛,并请专家点评每组的说课。这一环节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4.第四次集体研修
第四次的研修活动分组进行,让学员带着任务完成自我研修。工作室学员将按计划完成7本教材中前6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任务包括制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说课视频以及分课时的教学设计和说课视频等。这一次的分小组集体研修最终会形成第一轮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成果。
5.学员小结和成果展示及推广
每位学员撰写一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相关主题的论文,积极参加市里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征集比赛,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说课视频、教学PPT等资源在工作室公众号上进行成果展示和推广。
(五)梳理课程完善评价
随着“双新背景下高中英语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主题系列教研实践活动的深入与开展,工作室形成了课例、案例、论文、教学设计、说课视频,课件,专题讲座,反思等文本、视频、资料等一系列课程成果。工作室关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化的资源呈现形式主要有慕课、课例、教学设计、说课视频等(见表1)。

五、结束语
工作室教研活动课程化实践围绕关键教学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展开,同时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情境素材选取、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评估等环节。工作室教师通过对教学关键问题的梳理和提炼,并与指导专家、教研员深度互动,对解决方案进行反复研讨、实践与反思,可以使教研活动中形成的课程能够真正改进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教研活动课程化通过行动研究法系统地梳理和提炼真实的研究过程和有价值的发现,从而形成蕴含实践智慧的知识,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娴.“课程—教研”双驱动螺旋上升机制的研究[J].教育导刊,2022(8):82-88.
[2]傅京.教研转型:从传统教研走向现代教研[J].教师教育论坛,2021(8):32-34.
[3]罗滨.成就“未来之师”:区域教师研修的海淀实践[J].中小学管理,2017(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