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论文

“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论文

97

2023-05-12 08:47:35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路径,包括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共育意识;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责任边界;拓展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层合作。

  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路径,包括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共育意识;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责任边界;拓展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层合作。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中小学

  在我国,家校共育研究缘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家校共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中小学家校共育属于较低层次,因此迫切需要具体政策方针的指导。2021年“双减”政策[1]落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出台,预示着家校共育进入了新阶段。

  所谓“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负担。从学校层面来看,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学校要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总时长,减少考试频率,保障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自由活动时间,但在减量的背后,学校应想方设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家校合作共育变得尤为迫切。从家庭层面来看,由于校内和校外双重整治,学生作业量减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切实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家校共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教育要回归育人的本质,就亟须联合多方面的力量,搭建家校共育平台,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e771a7384a7b200995f39041a958b129.jpeg

  一、“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

  回归育人初心是“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而家校共育是助推“双减”有效落地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意识,提高家校合作的水平,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对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近些年,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作业负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双减”政策提出的本质要求就是回归育人的初心,而落实“双减”政策及配套措施,离不开家校合作的支持[4]。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家校双方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不仅可以互相监督,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况,避免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心理困惑等方面的问题。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阶段,比较容易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大班学习的环境由于班级成员过多、学生类型多样,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关注范围较为有限,往往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上课反应、学习进度及心理变化,容易导致个别学生不能及时享受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最终容易出现家校之间互相推诿的情况。“双减”政策提倡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及回归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态,倡导教师“应教尽教”,家长也要自觉配合并积极参与[5]。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能够促进双方互相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减少家校之间的摩擦,又能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过度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形成片面追求分数、学历和证书等功利性的扭曲读书观,即部分家长呈现出重智育,轻视孩子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落后育儿观念。“双减”政策的出台,为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提供了新的可能,其强调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强调家长腾出更多属于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这为中小学搭建家校合作新平台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育人模式可以进一步得到丰富,这为家长形成新的育人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困境

  随着“双减”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中小学家校合作育人出现诸多现实困境,家校合作育人的新旧问题互相交织,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本研究从家校合作意识、家校功能定位、家校合作内容三个层面剖析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育人的现实困境,从而厘清家校合作育人的堵点和难点。

  (一)家校沟通不足,合作意识较弱

  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识方面较为薄弱,究其原因,在于双方教育主体更多是单方面“作战”,没有形成“力往一处使”的家校协同育人联动模式。

  从家庭方面来看,存在两种极端行为,破坏了家校合作。一是部分家长不信任教师,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于是插足教师的日常管理活动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分干预;对教师和学校提出较多无理的要求,且希望教师对其所有要求全盘接受。二是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把教育问题都归咎于学校和教师,认为花钱把孩子送去学校,那么学校就要负责孩子的所有事情,一旦出现问题,便把责任推给教师和学校。持有这两种极端教育态度的家长不会以友好的态度与学校合作。至于处于中间地带的家长,由于受到家庭地位和家庭类型的影响,且忙于个人的事业,不会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合作上,这些情况同样会导致家校之间合作意识较为薄弱。当然,也有部分家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知识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家风家教,故会乐意参与家校合作共育之中,但这种情况较少。

  从学校角度来看,家校合作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有些家长的学识、素养存在质疑,不信任家长有能力辅导好孩子的家庭作业,认为家长配合不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6]。另外,教师靠与部分家长的以往合作经验察觉到家长经常“帮倒忙”,觉得与家长合作往往耗时耗力。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教师承担的工作和任务越来越繁重,每天的日程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基本无暇顾及家校合作的任务,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给自己“减负”,于是通过家长微信群动员家长给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三是受到传统家校合作观念的影响,家庭和社区在家校合作之中处于配合的地位,家长往往都是听从学校的安排,家校的合作形式与家长参与方式都是由学校决定,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较少关注学生和家长,双方的沟通地位是不平等的[7]。

  (二)家校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双方主体权责边界不明

  在当前的中小学家校共育实践中,由于家长和学校双方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存在认知偏差或双方对自身的功能认识不足及家校双方权责边界认识较为模糊,导致家校合作依然低效[8]。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功能只是“抚养”,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各种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上的物质保障[9]。对于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和心理问题,家长较少主动当面找到教师进行沟通,大多是采用电话、微信、QQ的形式询问孩子的书面学习成绩,而对于如何进一步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德育渗透的路径和方式,并不过多询问与思考。实际上,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直接环境,学生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受到家长和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家长不应当忽视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及道德价值观和健康心态的建立,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更不应当局限于将子女抚养成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部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并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目标。同时,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只是学生,至于与家长的交流合作则是其他业余工作[10]。部分教师把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角色定位为配合者,而不是参与者和组织者,甚至有些教师出现教育越界的行为,特别是有些低年级教师将课后作业批改任务让家长代劳完成,导致出现视频打卡、拍照打卡、微信学习打卡等五花八门的任务,使得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概言之,这些观念和做法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对自身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的情况。

  (三)家校合作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从中小学家校合作内容来看,由于受到当下教育评价制度及选拔制度的影响,家庭和学校都着重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现在社会的“内卷”现象严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校合作就是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虽然家长与教师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但沟通最多的还是“学习”“成绩”等内容,双方不是很有兴趣了解家庭教育、学生爱好、心理建设、社会交往等相关的内容[11]。也正是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决定了家校合作内容的简单化。例如,在考试前后,教师会频繁打电话或借助家长会交代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复习,努力学习。

  从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来看,主要是线上合作和线下合作。第一,家校合作的大部分形式都是采用线上的方式。例如,通过电话、微信群、QQ群等形式进行沟通,教师会定期在微信群里发布学习任务,家长通过打卡、拍照的形式进行配合[12]。第二,传统的家校合作形式就是家长会、家校开放日及家委会等。家长会和家校开放日的主办方都是学校,家长只是参加会议和展示教师要求完成的任务成果,没有体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家委会则是由家长和学校共同组织的,但这样的家委会一方面容易异化成学校的附庸,如需要处理学校的大事、小事和杂事,另一方面没有依靠法律的途径形成监督机构,缺乏一定的可靠性,甚至有些家长利用家委会的渠道替自己孩子谋私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些现象导致家校合作脱离育人轨道,最终流于形式。因此,家校合作的形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情况。

  三、“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路径

  为纾解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助力“双减”工作高效推行,亟须构建家校共育的新路径,通过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共育意识;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责任边界;拓宽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层合作,进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双减”视域下,基于教师和学校之间信任基础不扎实及家校合作意识较弱的困境,中小学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识。

  从学校角度来看,应当加快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加强二者的沟通交流。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家访、举办座谈会等渠道,积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及校园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主动了解家长的困惑和积极听取家长的建议,进而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并构建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效沟通和积极反馈的交流机制。

  从教师角度来看,其要通过加强自主学习,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的方式优化或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家校合作共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成正确的家校共育意识,如参加家庭教育相关培训,研读家庭教育相关政策,阅读教育学、沟通学和心理学等经典书籍,以便给予家长中肯的育儿建议和专业的教育指导等[13]。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走访学生家庭、举办座谈会及借助社交平台收集家校合作的供需信息,及时化解家校合作中的突出矛盾,从而消解家校合作中双方不满的情绪,增加双方的信任感。

  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主动参与家校共育的意识至关重要。首先,家长要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和形成正确的育儿观,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教师和学校沟通,转变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其次,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知识、兴趣、心理健康等,引导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健康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最后,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师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怀疑。概言之,家长要明确家校合作的目标是促使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升学。

  (二)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责任边界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困境之一就是双方对教育功能的误解,以及双方出现“越界”的行为。事实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组成部分,二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独立。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子女学会做人、积极适应社会,侧重于培养子女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4]。因此,在正确认识二者功能的前提下,双方需要明白家校合作是有明确的边界的。这意味着学校不能越界,家庭也不能越界,二者虽然有重合的地方,但必须明确知道自己的边界。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学校教育可以发挥引导的作用,协助家庭教育走上更符合教育规律的轨道,这样一来家庭教育既能配合学校,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学校教育要发挥统筹协调校内外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不应与社会和生活脱节,应当从学生的角度统筹规划好家庭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社会实践学习,协调好家校社合作共育的实践活动[15]。最后,学校应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同时,学校还要促进教师家校共育观念的转变,强化教师职责,强调教师在学生作业负担上多做“减法”、立德树人上多做“加法”[16]。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要摒弃“只养不教”的错误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绝不能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甩手于学校。家长可以借助相关政策明确自己的职责,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根本目标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该法律也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责,故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如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及其他家人的言传身教、正确的三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家庭要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避免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者是形成对教育权利的僭越。培养孩子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不能过分干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家长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用智慧和行动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拓展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层合作

  虽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但当前我国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依然单一,大多是通过家长会、家校开放日的形式,内容也多围绕考试、成绩、升学等话题,这些还不能满足家校合作的深层次需要。家校合作应该是互为主体,积极交流互动,构建“沟通—反馈”的闭环机制。基于此,需要家校双方共同拓宽互动渠道,实现更深入的合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拓宽家校共育的合作形式。一是借助社会资本论的观点,通过网络、媒体等促进家校共育的深层合作[17]。例如,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社交软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关于国内外家校合作共育最新的有益经验;邀请专业的、权威的专家进行家校合作的指导;举办线下和线上的交流会,这种方式既省时又省力,家校双方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建议和困惑。二是借助社区的力量监督家校合作共育的情况并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社区作为第三方提供物质资源并起到监督作用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年社区的缺位现象也是家校共育难以获得实际成效的一大原因,所以应该充分挖掘社区的资源,使之融入家校共育,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为家校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为家校合作的展开筹集适量的物资,并且以第三方的角色监督家校双方权责的落实。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育人路径探究十分必要,同时也面临更严峻的现实困境。突破家校合作育人的藩篱,需要家校双方共同做出努力,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明确家校责任边界,拓宽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促使家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家校双方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取长补短合作育人,从而助推家校合作实现从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的低层次,走向学校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层次,最终通过健康的家校共育模式助推“双减”政策高效落地,为培养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04-29].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2-04-20].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 02cd43722eeb413.shtml.

  [3]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4]李颖辉,杨兆山.论“育人为本”及其内在意蕴[J].基础教育,2017,14(2):14-24.

  [5]刘复兴,董昕怡.实施“双减”政策的关键问题与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91-97.[6]柴江.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72.

  [7]邱慧燕,柴江.家校合作体系构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6):179-186.

  [8]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3):49-52.

  [9]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21,42(1):15-19.

  [10]李潮海,徐文娜,康健.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

  [11]洪明.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基于9省市4000份问卷的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9):30-35,41.

  [12]吴维煊.家校合作应走出“作业打卡”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2020(32):12-13.

  [13]郑秋艳.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大有可为[J].人民教育,2021(12):16.

  [14]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28-34,58.

  [15]施久铭,董筱婷,魏倩,等.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6-39.

  [16]吕玉卿.发挥“三主”作用,确保“双减”落地生根[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0):17-18.

  [17]爱德华·格拉泽,罗建辉.社会资本的投资及其收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