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能力提升策略论文
2025-10-24 16:27: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新课标提出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魅力,提升审美,表达独特体验与思考。本文基于对全国多地区教学现状的观察分析,揭示出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标要求之间的深层矛盾,并提出构建多元教学体系的理论框架。
[摘要]新课标提出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魅力,提升审美,表达独特体验与思考。本文基于对全国多地区教学现状的观察分析,揭示出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标要求之间的深层矛盾,并提出构建多元教学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提出以深度阅读为核心、阶梯训练为路径、多元评价为抓手、资源整合为支撑的策略体系,重点关注从文学体验向表达能力的转化机制,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组合,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阅读,创意表达,教学策略,素养培育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小学语文教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路径,它为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多停留在字词解析层面,缺乏对情感意蕴的挖掘,写作训练则多拘泥于应试技巧,压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种割裂式教学导致阅读与表达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如何将文学审美体验转化为创意表达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学课题。本文从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切入,系统探讨能力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意义
第一,夯实语文素养根基。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需“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在广泛阅读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文本接触更多的词汇与句式,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学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表达方式,使得自身语言储备更加丰富,为写作打下根基。创意表达则为这些词汇句式与表达方式提供了输出端口,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在写作与口语交流中,进而更好地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以及语法规则,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第二,磨砺思维能力。新课标倡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文本结构与观点,这种分析能力的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优秀文学作品往往富有想象力和创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受到启发,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创意表达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锻炼,还能让他们在写作中运用独特的视角,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深化思维水平。

第三,丰富情感体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时,学生不仅能透过文字领略人生百态,更能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深度思考中,学生能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进而丰富自身情感体验。创意表达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情感的平台,让他们在表达中进一步升华情感。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底蕴。
二、小学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深度引导
当前小学语文文学阅读课堂多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师通常按部就班地讲解生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例如,在《落花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仅停留在对花生特点及父亲话语表层含义的阐释上,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借物喻人的深层内涵,导致学生难以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自主探索文本的深层内涵,限制了阅读思维的深度发展。
(二)写作训练缺乏系统性,方法陈旧
在写作训练方面,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师选择作文题目较为随意,各阶段写作训练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多采用模仿范文的旧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记叙文写作中,教师常给出固定的结构,让学生按套路填充内容,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意。此外,写作训练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丰富的素材,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这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评价方式片面,忽视过程与发展
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过度依赖考试成绩,以试卷阅读题和作文的得分来评判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这种片面的评价模式只关注最终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以及思维发展等因素。例如,在写作评价中,教师更关注错别字、语法错误和结构完整性,而忽略了文章的独特视角和新颖表达。在阅读评价中,教师不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这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难以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资源局限,难以满足需求
教学资源主要局限于教材和少量配套练习册,缺乏丰富的课外书籍、多媒体资源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料。学校图书馆的课外书籍更新缓慢,教师整合网络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的能力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这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拓展。例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仅依赖课本的文字和简单图示,学生难以直观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三、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改进策略
(一)以深度阅读为核心,筑牢创意表达基础
新课标强调“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深度阅读是文学阅读教学的核心,能够筑牢学生的创意表达基础。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穿透文字表层,与文本深层意蕴建立对话关系。深度阅读需要构建整体浸润、细节品析与创意重构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框架。首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基调;其次,聚焦关键语段解析语言艺术;最后,搭建迁移平台实现阅读经验的转化。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特别注意保持文本的完整性,避免过早介入技术性分析破坏初读体验。例如,在处理叙事类文本时,可运用戏剧化朗读、画面还原等策略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对于散文诗歌,则可通过意象捕捉、韵律感知等方式培养审美敏感度。这种教学模式强调阅读过程的生命体验属性,将知识积累自然融入审美活动之中。
以部编版《咕咚》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音效创设森林情境,让学生闭眼聆听“咕咚”声并想象画面,初步形成对神秘声响的感知。其次,在精读环节,设计问题链:“小动物们最初听到‘咕咚’时怎么做?野牛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如果你是野牛会怎么求证真相?”引导学生对比盲目从众与理性探究的差异。再次,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用不同语气朗读对话,体会“兔子慌张”与“野牛沉稳”的语言特点。最后,在迁移阶段,布置创意写作任务:续写故事结局,要求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动物们的反思。
再如,在部编版《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中,教师先展示老井照片引发讨论,再聚焦“挖井”与“感恩”的象征意义。通过删减对比法,将原文“时刻想念毛*席”改为“感谢毛*席”,让学生品析“想念”一词包含的情感深度。最后,开展“寻找身边的‘挖井人’”主题活动,指导学生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感恩故事。这两个案例均体现了从情境体验到语言品析,再到创意表达的完整链条。
(二)以阶梯训练为路径,衔接阅读与表达
新课标指出,要“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为此,教师可以阶梯训练为路径,有效衔接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阶梯式训练体系强调“观察积累—思维激活—个性表达”的渐进发展:低年段侧重生活素材的捕捉与转化,中年段着重想象力的系统开发,高年段则转向思辨性表达的培养。每个阶段均设置弹性任务群,既有保底的基础训练,也有开放的挑战项目。
例如,在《春夏秋冬》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设计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计划。学习春季单元时,教师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同一棵树的萌芽过程。初期,教师提供观察支架,如“树皮裂纹像____”“新叶蜷曲如____”等比喻句式,帮助学生捕捉细节特征。随着叶片舒展,引导学生用动词连缀法描写生长状态,如“嫩芽顶破绒壳,探出鹅黄脑袋,在风里打了个哈欠”。进入夏季,教师转入方法指导阶段,对比课文“荷叶圆圆”的句式结构,让学生用“热得”的模板描写夏日场景。有位学生写道:“柏油路软得能捏出脚印,知了哑得只剩喘气,冰激凌慌得直流眼泪。”这种突破常规的拟人手法,展现了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思维跨越。秋季时,教师组织“自然物语”创作活动。学生收集落叶、果实等实物,先进行触感、气味的多维观察,再为物品撰写“自述体”小传。一位女孩选取银杏叶,以叶片视角叙述生命历程:“我本是扇子国的公主,春夜里听星星讲故事,夏雨中给蚂蚁撑过伞。秋霜给我镀金边时,才知道要离开枝头摇篮了。现在躺在课本里,成了小主人的书签。”这种创作既运用了前期观察积累的细节,又融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冬季则整合全年训练成果,开展“四季留声机”跨媒介创作活动。将观察日记、诗歌仿写、自由创作等作品汇编成有声书,通过配音配乐实现写作成果的立体化呈现。
(三)以多元评价为抓手,激励表达个性发展
新课标倡导“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传统语文教学评价过度依赖标准化测试,将文学阅读简化为选择题的正确率统计,把创意表达压缩成分数化的等级评定。这种单一角度的评价方式难以捕捉学生审美体验的深度,也无法反映思维发展的真实轨迹。因此,多元评价机制需要突破结果导向的局限,建立覆盖“理解深度”“思维创新”“表达个性”的三维评估框架。在实施层面,可采用过程性档案记录学生的阅读批注、创作草稿等成长痕迹,设置弹性评价标准以区分基础达标项与个性发展项,并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机制。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自由批注任务,要求学生用符号标注疑惑点和感悟点,这是过程性评价的起点。课中开展小组辩论时,使用“观点明确性”“论据合理性”“表达逻辑性”三项指标进行同伴互评,重点考查思维品质。再如,在教授《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在创意表达环节设置分层任务:基础层完成故事续写,发展层设计现代版赛马方案,创新层撰写策略分析报告。教师通过档案袋收集不同阶段的创作草稿,从“思维独特性”“语言表现力”“修改完善度”三个角度进行动态评估。

以某学生续写《坐井观天》为例,初稿仅简单描述青蛙跳出井口,二稿加入环境变化对比,终稿创造性地引入鸟类视角日记。教师通过对比三稿变化,在评价表中标注“观察视角拓展”“细节描写提升”等具体成长点,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作品互评,用贴星方式标注“最惊喜创意”“最佳语言表达”等特色。
(四)以资源整合为支撑,拓展表达实践空间
新课标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系统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应打破教材单元的限制,构建跨文本、跨媒介的资源网络。其一,建立核心资源库,将教材经典篇目与补充读物按主题重组,如“智慧启迪”“自然之美”等类别,每个主题下配置文本、影像、音频等多模态材料。其二,设计资源使用指南,明确各年级资源对接的能力培养重点:低段侧重感知积累,中段强化分析比较,高段注重批判创新。数字资源的整合尤为关键,需开发交互式学习模块,包含作家创作谈、背景知识微课、虚拟体验场景等,使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立体化认知。
以《爬天都峰》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登山主题”资源包。基础层整合课文《爬天都峰》、古诗《望岳》、纪录片《黄山奇观》等,形成对登山主题的多角度认知。拓展层引入地理科普文章《山脉形成》、人物传记《登山家夏伯渝》等,拓宽认知边界。实践层设计“校园登山挑战”活动,将文学体验转化为生活实践。此外,在这一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精读《爬天都峰》,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攀登之难;其次对比阅读《挑山工》,讨论不同文体对相似主题的表现方式;再次组织观看登山纪录片,撰写观察笔记;最后开展“教室障碍赛”体验活动,要求学生用文字记录身体感受。通过这一系列资源整合与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提升了表达能力。
总之,新课标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也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提出的策略着力破解阅读与表达割裂的难题,通过教学模式的整体重构,推动语文教育回归素养本真,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贺雪琴.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5(2):124-126.
[2]潘金英.学习任务群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例[J].天津教育,2025(4):92-94.
[3]魏起君.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实践[J].家长,2025(3):106-109.
[4]卢静.以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5(1):118-120.
[5]曾晓丽.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构建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