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职业学校心理育人共同体的机制构建论文
2025-10-24 15:43:1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协同创新心理育人模式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与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职业院校心理育人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从协同创新视角出发,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旨在全面提升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构建课程“育心”体系、双态监测模式、预防干预措施、家校合作路径来健全职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形成了“预防—监测—干预—发展”的闭环运行模式。实践表明,协同创新心理育人模式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与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育人共同体
党的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主体协同、资源整合、监测干预等困境。为此,本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校—家—社—企”心理育人共同体,通过数字化技术、模块化课程、三维评估,形成了“预防—监测—干预—发展”的闭环模式,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同时,研究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校内协同网络与“云平台+区块链”的校外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与信息孤岛的难题。
一、多方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创新
(一)校内“四位一体”育人网络构建
传统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因主体单一、资源分散而导致干预效果局限。为破解“单兵作战”困境,需构建校内“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通过角色分工与资源整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升级。
第一,顶层设计机制。学校管理层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建立“一把手工程”的统筹机制。通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度文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学校可成立由校长牵头、学生处、教务处、医务室等多部门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资源配置与工作推进。

第二,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构建“专职为核、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体系。专职心理教师需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负责心理课程开发、危机干预等专业工作。班主任通过参加“心理技能培训计划”掌握初步筛查技能。学科教师在教研组指导下开展“课程思政+心理渗透”的教学改革,将积极心理学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同时,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程,通过专题研修、案例督导等方式提升全员育人能力。
第三,全员参与机制。创新“心理育人共同体”建设模式,建立“学院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使者”三级学生互助网络。实施“朋辈辅导员养成计划”,通过心理剧工作坊、危机干预模拟实训等,提升学生骨干的助人能力。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的“心灵成长档案”,通过定期的家校沟通会议实现育人信息的动态传递。
第四,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三维评估模型”确保育人成效。模型包含过程性指标(心理健康活动覆盖率)、结果性指标(心理危机发生率)和发展性指标(职业心理素质提升度)。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课程实施、活动参与、咨询服务等数据,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实现育人效果的动态呈现。
(二)校外协同网络的数字化重构
校外协同常因主体间信息壁垒与资源碎片化导致协作低效,需借助数字化技术重构家校社企协同网络,通过数据互通与平台赋能提升心育共同体效能。
第一,区域协同平台的数字化升级。依托宜兴市教育局,建立“宜兴市中小学心理云平台”和“苏心门户”小程序,整合区域内职业院校、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实现跨机构的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时,开发智能匹配系统,根据学生需求自动推送区域内的优质服务资源,如三甲医院的心理门诊信息、社区心理服务站的活动预告等。
第二,家校社共育生态圈构建。创新“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通过江苏名师空中课堂应用程序和“苏心门户”小程序,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精准推送,并开展家长心理课堂直播,提供沉浸式培训。同时,构建“社区心理服务驿站”,联合民政部门开展“心灵护航进万家”专项行动,为职校生提供职业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的社区心理服务。
第三,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创新。与企业共建“职业心理素质实训基地”,将企业员工帮助计划(EAP)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开发“职场心理情景模拟系统”,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再现真实工作场景,训练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数字化服务资源池建设。依托“苏心门户”小程序,构建“心理服务资源元宇宙”,集成在线心理咨询、虚拟现实心理训练、人工智能(AI)心理评估等数字化服务模块。同时,建立心理服务资源智能推荐引擎,基于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二、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的协同创新
(一)“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构建
传统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陷入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科壁垒明显、职业适配性不足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了“心理健康+职业素养+项目实践”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多维协同,实现心育目标的系统性达成。
第一,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以“五育并举、润心笃行”为指导,打破传统心理课程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内容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韧性与职业适应性的双重能力,实现心理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协同增效。
第二,模块化设计与分层实施策略。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年级差异与专业特性,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基础模块覆盖情绪认知、压力调节等普适性内容,通过“心理主题班会”“青春赋能讲堂”等常态化活动渗透。进阶模块结合不同专业需求,如机械制造类专业增设团队协作训练,旅游管理类专业强化客户沟通心理辅导。同时,建立“初筛—干预—跟踪”分层教学机制,依托标准化心理测评工具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动态调整课程难度与干预强度,确保教育的精准性。
第三,校企联动的项目化课程开发。联合企业设计“职场焦虑应对训练营”,通过沙盘推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掌握心理调适技能。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心理咨询师组成协同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形成“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反馈优化”的闭环体系。
(二)项目式教学的协同创新实践
传统心育课程因教学方法单一、实践载体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因此,需以项目式教学为突破口,构建“问题驱动—多元协同—动态评估”的教学模式,推动心育共同体的实践创新。
第一,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聚焦学生成长痛点,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项目。例如,针对新生适应障碍,设计“校园心理剧巡演”项目。学生分组创作剧本、排练演出,教师通过过程性指导,帮助其识别情绪触发点、掌握冲突解决策略。课程设计强调“做中学”,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自我探索与团队协作,实现从心理知识向行为能力的转化。
第二,多主体联动的实践平台构建。搭建“校内协同—家校共育—社会支持”三级实践平台。在校内层面,整合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专职教师资源,开展“团体辅导沙龙”“生涯规划工作坊”等活动,形成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在家校层面,通过“心灵墙共创”“心语心愿树”等亲子互动项目,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心理成长;在社会层面,联合社区医疗机构、心理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支持,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情绪急救”专题讲座,拓宽学生外部支持网络。
第三,动态跟踪与协同反馈机制。建立“过程性记录—阶段性评估—个性化干预”的协同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化平台记录学生参与项目的表现数据,结合心理云平台的动态监测结果,生成个体心理发展报告。教师团队定期召开个案研讨会,联合家长、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成果展示活动检验教学成效。
三、数据驱动的协同评价机制构建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受困于“单兵作战”模式,存在监测滞后、评价割裂、质量保障不足等问题。传统心育机制依赖校内资源,缺乏动态追踪与协同反馈,难以应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复杂性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亟须从动态监测、协同评价、质量保障三方面构建多方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与长效性。
(一)动态监测体系的构建
职业学校心理育人共同体的动态监测体系以“双态监测”为核心,通过心理与行为状态的全维度数据采集,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时追踪与精准干预。依托宜兴市中小学心理云平台,整合SCL-90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标准化工具,构建覆盖情绪波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维度的评估矩阵。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理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识别潜在风险因子,并利用情感分析工具监测学生社交媒体文本或日常行为数据,预判抑郁、焦虑等倾向。

监测体系采用“校—家—社”联动的闭环模式。校内建立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协同的三级筛查机制:专职教师负责高危群体的精准研判,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完成初筛,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动态反馈。校外通过家长课堂、个案会商提升家庭端的数据敏感性,社区与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形成“预防—识别—干预”的全链条监测网络。在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通过实习反馈为监测体系补充职场适应性数据,进一步优化监测模型的针对性。通过动态数据面板与预警阈值设定,实现从“结果评估”向“过程干预”的转变,为心理育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协同评价机制创新
协同评价机制以“多主体参与、多维度量化”为原则,突破传统心育评价的单一性与滞后性。评价框架设计涵盖心理韧性、情绪管理能力、危机干预效果等核心指标,通过心理学测试、问卷调查与行为追踪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动态跟踪评估体系。引入“心理弹性量表”评估学生抗压能力,以“情绪恢复速度”衡量危机干预成效,通过“服务满意度调查”获取多方反馈。
评价机制强调数据共享与协同优化。学校、家庭、企业通过区块链加密的数字化平台实时同步学生心理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形成“数据采集—联合分析—策略调整”的闭环。家庭端反馈学生居家情绪状态,企业提供实习场景中的压力反应数据,学校据此调整课程内容与干预措施。建立“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协同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通过案例研讨优化责任分工与资源分配。该机制通过量化指标与质性分析的结合,推动心育共同体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提升协同效能。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质量保障体系以“结构化课程、专业化师资、制度化管理”为支柱,确保心育共同体的可持续运行。在课程建设方面,推行模块化设计,基于学生年级与专业特性,分层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职场人际管理等职业导向课程。师资建设采用“专兼结合”模式,专职教师负责危机干预与专业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接受朋辈辅导技能培训,形成“全员育心”能力矩阵。在制度保障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等政策强化执行力度。构建“监测—评估—改进”的质量闭环管理机制,依托数据反馈定期修订课程标准与干预方案。在资源整合方面,深化“政校行企”协同,由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企业开放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情境模拟,社区与医疗机构提供个案支持,形成“教育链+产业链+服务链”融合的保障网络。通过体系化的质量标准与动态优化机制,确保心育共同体在协同创新中实现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方联动,全员育心——浙江省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掠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7):81-82.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美育心,培根铸魂——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掠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1):81-82.
[3]梁爱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究[J].快乐阅读,2023(6):121-123.
[4]王香芝.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1):221-224.